..續本文上一頁喜 即坐七寶蓮華上
從佛須臾還寶國 到即直入寶池中
七七華開得見佛 觀音大勢慈光照
眼目睛明心得悟 合掌始發菩提心
他這一念,化佛菩薩尋聲就到了。佛安慰他說:我特意持蓮花來接你!行者見到佛的光明,踴躍歡喜,就坐在七寶蓮花上隨佛須臾間回入了佛國。
一到佛國就直接入到七寶池中。七個七天後,蓮花開敷,見到了佛,觀世音和大勢至放慈光來照他,給他宣說甚深的十二部經。這時他眼目開明,心得領解,合掌開始發菩提心!
般舟叁昧樂 得脫叁塗知識恩
若非知識教稱佛 如何得入彌陀國
般舟叁昧樂!本來要墮在地獄中長劫受苦的人,一稱佛名就脫離了惡趣,這都是善知識的恩德。要不是善知識教導念佛,怎麼能進入阿彌陀佛的國土!
丙八、下品中生分二:一、因行 二、果益
丁一、因行分二:一、因惡 二、因善
戊一、因惡
下品中生凡夫等 破戒偷僧造衆罪
邪命說法無慚愧 破戒因果打師僧
如此愚人臨死日 節節酸疼錐刀刺
地獄猛火皆來逼
下品中生的凡夫在生時毀犯五戒、八戒或者具足戒,而且偷盜僧衆財物,爲求得名聞利養而詐現威儀、邪命說法,沒有慚愧心,打罵出家僧,總之造了很多嚴重罪業。
這樣的愚人臨命終時,以惡業的力量,身體一節一節酸痛難忍,就像尖刀刺入身體。這時地獄的很多猛火都一時往他身上燒來。
戊二、因善
當時即值善知識 發大慈悲教念佛
就在地獄猛火顯現時,遇到善知識以大慈悲心教導他念佛!
丁二、果益
地獄猛火變風涼 天華旋轉隨風落
化佛菩薩乘華上
這個罪人聞到彌陀名號,就消除了八十億劫生死罪業。罪業滅後,地獄猛火變成涼風,天花旋轉,隨風飄落。化現的佛菩薩就坐在這些蓮花上。
行者即坐天華上 從佛須臾入寶池
障重華開迳六劫 華開始發菩提心
行者這時坐在天花上,隨佛須臾間就入了佛國七寶池。由于他前世有破戒等的業障,所以要六劫住在蓮花中花才開敷。花開之後,開始發菩提心。
般舟叁昧樂 碎身慚謝釋迦恩
慚愧感恩釋迦佛!粉身碎骨也要報佛恩!
丙九、下品下生分二:一、因行 二、果益
丁一、因行分二:一、因惡 二、因善
戊一、因惡
下品下生凡夫等 十惡五逆皆能造
如此愚人多造罪 經曆地獄無窮劫
下品下生的凡夫,五逆十惡無惡不造。這樣的愚人造了重罪,如果不求生淨土,就會以罪業力墮入地獄,多劫備受無盡的痛苦。
戊二、因善
臨終忽遇善知識 爲說妙法令安穩
刀風解時貪忍痛 教令念佛不能念
善友告言專合掌 正念專稱無量壽
聲聲連注滿十念 念念消除五逆障
謗法闡提行十惡 回心念佛罪皆除
這個愚人臨終時忽然遇到善知識爲他說法,讓他的心安下來,教他念佛。他在風刀解體時,被苦逼迫,無法念佛。善友就告訴他:“你不能憶念佛,就專門合掌,提起正念,口裏專門稱阿彌陀佛的名號。”他就以至誠心連續念了十聲,每一聲都消除五逆罪障。所以,即使是謗法的闡提、十惡的罪人,能回轉心來念佛,也都除滅罪障。
丁二、果益
病者身心覺醒悟 眼前即有金華現
金華光明照行者 身心歡喜上華臺
乘華一念至佛國 直入大會佛前池
這時病人身心覺醒過來,眼前就見有金蓮花出現。金蓮花的光明如太陽般照在他身上。他身心歡喜地登上蓮花臺。乘著蓮花一念間就到了佛國,入在佛前的蓮池海會中。
殘殃未盡華中合 十二劫後始華開
華內坐時無微苦 超過色界叁禅樂
由于他還有五逆等罪的余業沒有消盡,因此還要關閉在蓮花中,滿十二劫花才開敷。但在蓮花裏下至沒有微小的苦,受用的是超過色界叁禅的喜樂。
般舟叁昧樂 免入地獄坐金蓮
甯合金華百千劫 不能地獄須臾間
般舟叁昧樂!一聲彌陀就免去了地獄長劫大苦,而能坐在金蓮花裏受用安樂。甯可在金蓮花裏閉合百千劫,也不能入地獄須臾頃!
觀音大勢慈光照 徐徐爲說安心法
行者得聞希有法 智慧法眼豁然開
法眼開時見佛會 即發無上菩提心
這位行者到十二劫過後蓮花開時,觀世音和大勢至放慈光來照他,徐徐地給他講安心法門,也就是廣說諸法實相滅罪的法門。他聽到稀有的妙法,智慧法眼豁然開啓。法眼開時,見到佛和如海的菩薩衆會,當即發起了無上菩提心。
或坐或立遊行觀 到處唯聞說法聲
身心毛孔皆得悟 菩薩聖衆皆充滿
自作神通入彼會 憶本娑婆知識恩
發起菩提心之後,不論端坐、站立,還是在佛國裏遊觀,到處唯一聽到說法的聲音,身、心、毛孔都得到開悟。佛國裏充滿了菩薩聖衆,自己也作神通入在聖衆的大會中。這時會憶念起娑婆釋迦本師教導念佛的恩德。
若非釋迦勸念佛 彌陀淨土何由見
心念香華遍供養 長時長劫報慈恩
如果不是釋迦佛勸導念佛,怎麼能見到彌陀淨土?在這樣憶念佛的恩德之後,心裏觀想以遍滿虛空的香、花供養釋迦佛,在長時長劫中報答佛的慈恩。
乙八、普勸大衆修往分叁:一、勸往得益 二、定散皆生 叁、普勸念佛
丙一、勸往得益
普勸十方生死界 同心斷惡盡須來
一入涅槃常住國 徹窮後際更何憂
普勸處在十方生死界中的有情,大家一同來用心斷惡,都須要來極樂世界。一入到涅槃常住的極樂國土,就盡未來際永遠沒有憂惱。
念念時中常證悟 十地行願自然成
地地慈悲巧方便 以佛爲師無錯悟
入了淨土,念念時中證悟佛法。以彌陀願力和淨土流現的無量莊嚴爲助緣,會自然成就一到十地的普賢行願。一地一地的修行,由佛慈悲心流出的善巧方便,以佛爲師,都能無錯謬地悟入。
丙二、定散皆生
定善依經十叁觀 一一具說莊嚴事
行住坐臥常觀察 常念心眼籠籠見
散善九品依經贊 一一回向皆得往
依照《觀經》所說的定、善二門而修行,“定善”是依照《觀經》的前十叁觀,一一具體宣說極樂淨土的莊嚴事相,在行住坐臥中常常按那樣觀察、憶念,使自己的心眼觀見;散善的九品修行依照經中所說,功德一一回向淨土,就都能往生。
定善一門韋提請 散善一行釋迦開
定散俱回入寶國 即是如來異方便
定善十叁觀這一門是由韋提希夫人請問而說,散善九品這一行是由釋迦佛自己開示。不論定善、散善,都回向在往生極樂世界上,這就是釋迦佛一代時教中的特異方便。
韋提即是女人相 貪嗔具足凡夫位
厭舍娑婆求佛國 即現極樂莊嚴界
得見極樂心歡喜 更睹彌陀成法忍
韋提希夫人是女人身,處在貪嗔具足的凡夫位。她厭舍娑婆,求生無憂惱處的清淨佛國。在佛的加持下,當時就顯現廣長無際、具足如海莊嚴的極樂世界。
韋提希見到前所未見的極樂世界時,生起了大歡喜心。而且,在她親見西方叁聖時,心得開悟,成就無生法忍。
五百女人同白佛 誓願同生安樂國
爾時世尊皆印記 同得往生證叁昧
釋梵護世臨空聽 亦同發願生安樂
韋提希的五百侍女也一同禀白佛說:我們誓願同生極樂世界。當時佛授記她們都能往生,而且往生後都證得“諸佛現前叁昧”。同時有帝釋、梵天和守護世間的四大天王在虛空中傾聽,也都發願往生極樂。
丙叁、普勸念佛
普勸有緣常念佛 觀音大勢爲同學
若能念佛人中上 願得同生諸佛家
長劫長時佛邊證 道場妙果豈爲賒
普勸有緣者常念阿彌陀佛。能常念阿彌陀佛,觀世音和大勢至菩薩就恒時跟隨守護。如果念佛,就可消除無量劫的罪障,何況長時系念,更是人中的最上之人。所以,我們一同來發願同生諸佛之家的淨土。生到淨土之後,長劫長時在佛的身邊修行、證果。這樣菩提道場的妙果就不會缺你一份,也就是決定會成佛!
甲叁、結勸分叁:一、欣厭必要 二、長時大益 叁、力行謝恩
乙一、欣厭必要
【白諸行者:凡夫生死,不可貪而不厭;彌陀淨土,不可輕而不欣。】
善導大師寫完以上的偈贊,再叮囑諸行者:我們對凡夫的流轉生死,不可貪著而不厭離;我們對彌陀智慧法身所現的第一義谛妙境界相的淨土,不可輕視而不欣求。
【厭則娑婆永隔,欣則淨土常居。隔則六道因亡,輪回之果自滅;因果既亡,則形名頓絕也。】
爲什麼要具足欣、厭兩種心?因爲這是轉凡成聖的殊勝方便。若你發起厭離,就能永遠隔離娑婆;若你生起欣求,就能恒時安住淨土。隔離娑婆,就不會再遇到引生煩惱的因緣,由此六道的業因就自然不起。六道的業因不起,輪回的苦果就自然息滅。輪回的因果既然寂滅,輪回的現象和名稱也就依靠往生而頓時滅盡。
乙二、長時大益分叁:一、理推無始 二、斷惑爲難 叁、佛勸往生
丙一、理推無始
【仰惟同生知識等,善自思量:卻推受生之無際,與空性同時,同時而有心識。】(這裏懷疑“同時”二字是刻板時多刻的。)
善導大師說:祈求同生淨土的善知識好好思量輪回無邊際的道理。也就是以道理來推斷,輪回的受生是無有初際的,是跟空性同時而有心識的。
以下是具體的推理。
【若不與空界同時有者,一切衆生,即是無因而始出也;】
如果心識不是和空界同時而有,那就有心識最初的一念,在最初一念之前沒有心識,這樣一來,一切衆生就是沒有前因而生了第一念心。
“無因而始出”,“因”是從親因上說,也就是指前一念心。分別心的相續是一念接一念的心識之流,每一念都是以前一念爲因而生的。如果這個心識相續有最初邊際或者有第一念心的話,那在這一念心之前就沒有這個心相續,也就是沒有這個衆生。這樣一來,這個衆生就是沒有親因而最初出現的。
【心識若無本因有者,即事同木石;】
如果第一念心沒有它的本因,那就問:第一念心怎麼來的?是有因還是無因?如果無因,那麼就是不需要任何條件也能生,也就成了一切時都能生,那在這一念之前也應當生它。
如果有因,是怎麼生的?是從色法生心,還是從色法生色法?如果是從色法生心,那以同等的道理來推,泥土能生心的話,石頭也能生心,火也能生心,水也能生心……,一切色法都能生心,這樣一切色法就都變成了有情!如果是從色法生色法,那心識就像木石一樣無知!
【若同木石者,則無六道之因業也;因業若無者,凡聖苦樂因果,誰覺誰知也?】
如果心識像木石一樣無知,就不會造下招感六道的種種因業,原因是:無知無覺的法是不會造業的。如果沒有造業,那凡夫和聖者的苦樂因果就一個也不會有,或者說,凡聖的苦樂因果以誰來覺受、來感知呢?石頭一樣的法是不會有覺知的。
所以所謂“有第一念心”是不成立的,任何心識都是以前一刹那心作爲親因而生,而前心又是由前心生,整個心識之流是沒有初始的。
【以斯道理推勘者,一切衆生,定有心識也。若有心識,即與空際同時有有;若與空際同時有者,即唯佛與佛,得知本元也。】
以這個道理推驗,一切衆生一定有心識,而有心識就是跟空際同時而有。如果跟空際同時而有,那就唯有佛和佛才能得知本元。
丙二、斷惑爲難
【行者等知自身心,與空際同時有,乃至今身、今日,不能斷惡除貪,一切煩惱,唯覺增多。】
行者了知自己的身心和空際同時而有。想一想:從無有初際輾轉流轉到今身今日,在這無量劫中,不僅沒有能斷惡除貪,反而一切煩惱只覺得增多。所以斷煩惱很不容易!
丙叁、佛勸往生
【又使釋迦諸佛,同勸專念彌陀,想觀極樂,盡此一身,命斷即生安樂國也,豈非長時大益!】
正因爲衆生無量劫來都斷不了煩惱,才使得釋迦佛和十方諸佛一同勸導衆生專念彌陀,觀想極樂,在這一身命根斷時就生入安樂國土。豈不是長時大益!
長劫都解脫不了的輪回,依仗彌陀大願而能一生了脫,所以釋迦和諸佛才殷勤勸導:念阿彌陀佛、觀想極樂世界,盡此一生就永超輪回苦海,永享安樂!這不是長時大益嘛!
乙叁、力行謝恩
【行者等,努力努力,勤而行之,常懷慚愧,仰謝佛恩。應知。】
善導大師最後勸勵行者:努力努力!精勤地修行,常懷慚愧,仰謝釋迦佛教導、阿彌陀佛攝受、十方諸佛共同作證的大恩德!
“應知”,就是囑咐要按這樣去做。
【般舟叁昧行道往生贊】
解釋完畢。
《般舟贊講記(益西彭措)》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