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舟行法集體行法須知
1.止語行者有事寫字條給內護,余皆止語只念南無阿彌陀佛,勿念其他名號、經咒。二六時中止語、不坐不臥經行精進,是對般舟行者的最大保護。
2. 日中一食,食時站立,不多食(嚴守八關齋戒),一定要克服只吃一頓並且少吃的虧欠心理,牢固確立我又少了好幾頓(好多)的貪嗔癡,揀了大大的便宜;這個念頭的轉換非常的關鍵重要,直接影響般舟行的受用。
3.常行不坐不臥(建議不拜不靠不跪不扶不蹲不照顧身體覺受),關閉手機,都攝六根,善處外緣內緣,身心清靜;嚴禁室內聊天議論開閑岔。
4.護念:
1)一定要有強烈的行法念頭,勿有猶豫疑惑如毛發許,念頭越是堅定,所克服的障礙就越少,一切障礙皆自己念生;
2)集體行法時嚴禁照顧對方的身體,幫助別人錘背摸腰駕胳膊等行爲嚴格禁止;這種關心行爲的背後其實是在照顧對方的身見,損害對方的正念,般舟行就是要在難行中正念行,一定要護持其難行中的正念而不是引導對方關注苦相、痛相;
3)距離前人左右不要太近,恒順他人,亦是護念;一味自己大聲高唱,不管跑不跑調,對不對路,亦非護念;
4)行法前,在壇場內是是非非,叽叽喳喳,或者行法時相互低語,都會影響別人的念頭,有莫大的過失;無我、止語是對他人及道場最好的護念;
5.依止行法導師。視師如佛,以佛心相印。
6.必須具足下列般舟之念:
1)受引念:必須有無條件無前提接受行法導師引導的堅固一念,這一念關系到境界相現前能否真正突破的關鍵所在;師與徒關系如果不能究竟,要想求得極果一無是處。
2)只管念:必須有任何難行情形下死命只念南摩阿彌陀佛的一念;所謂般舟即是任何難行情況下,只管念南摩阿彌陀佛;
3)接受念:必須有老實全盤接受所有逆緣所有違緣的一念,老實即是無執無住,些微不老實即是有住有執;
4)當下念:必須有當下即是,當下行法,當下具足,當下隨順,當下無我的一念。
5)無我念:唯完全無我,才能任由一切諸佛打造,阿彌陀佛才能成就你的大我;唯完全舍身,舍此世界,成就別人,成就道場,唯消除一切分別心于一切處一切時一切事平等,才能真正成就無我,舍此並無另外無我可尋可得。
6)回向念:必須有當下回向,念念回向,首先回向一切法界有情的一念,情願一切有情得聞般舟,先我解脫。回向盡虛空遍法界,盡虛空遍法界皆系我們的回向。
7)放下念:必須有一切一切內外表裏統統放下,統統布施供養阿彌陀佛的一念,一絲沒有放下,就是沒有念起阿彌陀佛,舍此放下,並無第二個只念南無阿彌陀佛。放下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必須當下撒手,統統放下。
8)舍身念:舍掉此身舍掉此世界再無任何恐怖,徹底放下只有只是絕對的唯一的南摩阿彌陀佛的一念。
9)平等念:任何業障現前平等,無非了業還債成就功德度盡衆生;任何行法狀態平等,無非精進相續不斷,柔和進步即是阿彌陀佛;任何境界現前平等,此境彼境無非一心虛幻折射,大與實相並不相幹,是以不作分別想,是以並無分別行;是以破一切境界相;任何佛號音聲平等,法法平等,皆系南摩阿彌陀佛,絕待的南摩阿彌陀佛;法法當中皆系皆有皆足南摩阿彌陀佛。
10) 柔和念平和念平常念當下一切具足的念:
11) 究竟精進念:必須有一切精進行法,絲毫不能懈怠的一念。不得有任何要坐要臥要放松一下的一念,不得有任何僥幸偷懶心理,只是精進行法,金剛堅固不退。
12) 精進如寶念:從骨子裏牢固確立精進究竟行法是對行法者最大的保護最完美的關愛最核心的秘密的一念
7.前行:
1)腳指甲剪好,莫有前頂之感,
2)鞋子不可偏小,稍微寬松更好,棒棒硬的旅遊鞋不適合般舟之行,沒有腳跟的鞋拖鞋都不適合,軟底輕便布鞋比較好;
3)備齊鞋墊、棉襪、(至少一天一換)水杯毛巾防寒防風等物品,
4)處理好眼前的內外事務,
5)莫吵架十方疲勞之後來走般舟;
6)莫在有重大疑問,或事事懸疑下走般舟;
7)莫求神通喜境界走般舟;
8)莫在于異性拼命接觸之後來走般舟;
9)莫在心情非常煩躁浮躁急躁情況下走般舟;
10) 莫在疑惑心、試試看、測量心下走般舟;
11) 至少走般舟前一天能夠盡量少打不打電話,少打閑岔,盡可能放下一切事務;
12) 莫在對業障有反感拼命要消業(或者拼命恐懼)的心態下走般舟;
13) 莫在拼命看別人不好,挑別人毛病的情況下走般舟;
14) 莫在僥幸心態(心要老實平和)下走般舟;
15) 莫在沒有忏悔業障沒有慚愧心下走般舟;
16) 最好有過專門的拜忏,逐句拜過般舟叁昧經,熟練背誦叁句訣;
17) 至少聽過行法導師講課二小時以上,或者單獨交流十五分鍾以上;能夠基本明了般舟感恩發願文中的主要之理;
8.經行:方向是沿經行道,來回行走;折回處不可離牆壁過近;轉彎時右轉勿左轉;
9.用眼及境像:
1)神光內斂,清醒時雙眼微閉,最多留一縷余光轉彎時用;
2)昏沈時打開雙眼;
3)眼睛盡量目視前下方,宜于平衡陰陽;忌看斜前上方,仰脖高唱,容易上火;
4)睜眼時,養成習慣不于腳下生分別想,一定要養成習慣不管腳踩在什麼地方,不管身處何種境像當中,不論何種緊迫情形,刀山火海亦如平地去走;
5)養成習慣進入眼界的任何境像都不生分別取舍想,一切境像皆平等無礙念佛,般舟行者無非于一切境像中無礙念佛而已;于境像無住即是念佛,才能念佛;于境像分別取舍,一定是有住有執,有住有執于境像即是離開南摩阿彌陀佛;
10. 呼吸:盡量腹式呼吸,深呼吸;深呼吸及一定的不呼不吸是對付昏沈及妄念的極好法寶;
11. 形體:收腹、含胸、撥背,腋下有氣球懸浮架起微許之感,形成微微前傾自然前行之慣性;
12. 腳步:
1)運動方式是無我的一種平移,而且是一種具足上下左右,具足節奏的一種複合運動;
2)任何一次移動都是身心一如的一種自然動作,不存在任何人爲造作演繹成份;如行雲流水似騰雲駕霧,飄然前行;
3)慢動深動與快動的配合,一字線,流水式,演兵式,自在行,感恩行,歡喜行等運動方式,前行與後行左行與右行的配合;
4)腳步要體現柔軟心平和心當下心,不能體現浮躁心散漫心馬虎心;
13. 音聲:
1)大聲念佛用身體念佛是需要的,尤其是開始時,但一旦攝受住全部身體之後,還是提倡柔軟音平和明晰念佛,
2)念佛重在心不在聲(心通過聲顯,聲顯的是心不是聲本身),但如果沒有身體聲音全部具足的深刻的投入,不能顯心之真誠,正誠;
3)每個人都有自己音聲方面的特殊感受、習慣與要求,如果不能超越于此(不超越即是于自己的習慣感受有住有執有相有分別,所念即不是究竟的阿彌陀佛,而有更多的感受習慣在裏面);集體行法將會大受影響:
4)一旦自己于自個念佛的音聲有住,就會排斥他人的音聲,並生出微細的煩惱,變成于他人音聲亦有住,于煩惱亦有住,結果嘴巴念的是阿彌陀佛,心中揮之不去的是自己的特殊音聲(不是阿彌陀佛),揮之不去的是別人不得勁的音聲及由此引起的種種微細並不斷累積的煩惱;
5)一旦于別人音聲有排斥有住有執,即是失去隨喜的功德,即是失去大衆音聲無相念佛的功德;即是失去大衆熏修念佛的大功德聚;即是失去與法界無我的念佛力量的聯絡;真所謂棄大功德聚得大虧欠聚;
6)注意七種配合關系:四聲或五音念佛中一句重余句輕的輕重配合,一句粗余句明晰的配合,集體行法中陽一句陰一句的陰陽配合,昏沈念佛中變調與正調的配合,正常節奏與非常節奏的配合,白話與曲調的配合,動音與靜音的配合(動音中突靜,靜音中突然的動音);
7)音聲即佛事,你的信願行皆于音聲中顯,于音聲中顯不出來,或不究竟;即是不究竟,不圓滿,不真實,不深切;某種程度上講應于音聲中陶冶澆鑄自己的信願行,哪種離開音聲,另有信願行的做法,真是緣木求魚
8)大衆音聲同自己音聲的關系,最好聽得到大衆的聲音,聽得到自己的聲音,並且始終保持隨順大衆音聲的意識狀態
9)他人音聲同自己音聲的關系,對維那或唱的最主流的哪一個聲音,一定要護念;千萬莫另搞一套;
10) 對音聲的覺受與音聲本身的關系:不要管覺受,只管如是發音,如是投入,如是恭敬,如是唱誦;
11) 在音聲方面如何達到心無挂礙?不挂礙他人聲音,不計較音調高低,不刻意表現自我;
14. 節奏:
1)對節奏要有覺悟,把節奏當成真實的南摩阿彌陀佛;
2)節奏要對,要妙,要真,要細,要常要恒;
3)不要將就,不要僥幸省略,馬虎;
4)切忌趕場子,趕節奏,追唱(甯可慢半拍錯半拍默半拍,不要搶五分之一拍),
5)這是浮躁心在唱誦極易疲勞,定不持久。
6)表面上力道很足,很熱鬧,其實質一個浮躁心急于求成心的臨時表演而已;
7)其實入不了心、透不了肺、明不了性,功德很小很小。
8)切忌節奏散亂,與佛號根本對不到一處,或離開佛號另搞一套,或離開大衆另搞一套;且費盡心機去維護之。
9)要知道節奏上的不究竟,節奏上的僥幸馬虎,節奏上的時真時假,時有時無,即是南摩上的不究竟,一假一切全假;節奏上的假與馬虎,是一切懈怠的開始,抓住這個環節就是牽住了懈怠懶散的牛鼻子。
10) 節奏與聲音上的真,尤其是微細微密處的真,是一切真始,一切真元;由此開始相續,即是一切真的相續誠的相續行的相續願的相續,亦是一切精進相續始處。牽此即抓住…
《般舟行法集體行法須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