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叁昧行法初探(釋果化)

  念佛叁昧行法初探

    大   綱

    一、前 言

    二、早期佛教的念佛

    (一)《阿含經》中的六隨念

    (二)「大乘念佛」之溯源

    叁、通叁乘的念佛叁昧

    (一)曆史背景

    (二)行法次第

    (叁)念佛色身叁昧殊勝的原因

    四、大乘的念佛叁昧

    五、結 語

    【附錄】

  一、前 言

  念佛法門,應機上,不僅是重信的一類;方法上,也非只有持名一種,它可以透過止觀引向甚深的智證,這就必須修念佛叁昧。

  鸠摩羅什法師在《大乘大義章》卷中(大正45,134b)歸納成叁種深淺不同的念佛叁昧:

  1、菩薩或得天眼、天耳,或飛到十方佛,見佛、難問,斷諸疑網(依禅得五通);

  2、雖無神通,常修念阿彌陀等現在諸佛,心住一處,即得見佛,請問所疑(離欲得定);

  3、學習念佛,或以已離欲,或未離欲,或見佛像,或見生身,或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或已離欲、或沒有離欲)。

  有關「念佛叁昧」的經典,最早傳譯到中國的是《般舟叁昧經》(後漢靈帝光和二年,179A.D)其特色是以大乘空義攝導念佛,帶有濃厚的般若色彩,雖未被列入淨土叁經,卻是大乘禅觀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種。

  公元403~455有多部禅經被傳譯到中國,如:《坐禅叁昧經》、《思惟略要法》、《禅秘要法經》(以上是羅什法師譯)、《佛說觀佛叁昧海經》(東晉佛陀跋陀羅譯)、《五門禅經要用法》(劉宋昙摩蜜多譯)等。這幾部是屬于部派佛教時期的産物。其所傳的五門禅中都立有「念佛叁昧」行法,而且蘊含「大乘佛法」禅觀成分,代表了公元二、叁世紀以來,西北印的觀行,是修學念佛叁昧極佳的教材。

  本文將就以上經典爲主要範圍,略加敘述念佛叁昧的思想背景、觀行次第及特色,或許有助于念佛禅觀的了解,願爲這已漸式微的念佛法門,盡一份推波助瀾之力。

  二、早期佛教的念佛[1]

  (一)《阿含經》中的六隨念

  念佛的行法最早已出現在《阿含經》中的「佛隨念」(buddhanusmrti)。由《雜阿含經》的「如來記說」開始,逐步組合爲叁念、四念、六念[2],《增一阿含經》中,六念以外,增列「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成爲十念[3]。但所增四念,其性質是不同于六念的。「佛隨念」本來的內涵是念佛功德名號,如《雜阿含經》550經(大正2,143b24~c2)雲:

  聖弟子!念如來、應、等正覺所行法淨: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聖弟子念如來、應所行法故,離貪欲覺、離嗔恚覺、離害覺;如是,聖弟子出染著心。何等爲染著心?謂五欲功德。于此五欲功德,離貪、恚、癡,安伴正念正智,乘于直道,修習念佛,正向涅槃。

  念佛功德,所行清淨,修習念佛,向于涅槃,依此態度修學,是釋尊開示佛隨念本意之一。說到念(smrti)是令心明記不忘于所緣境的作用,《品類足論》卷一解作「心明記性」[4],《俱舍論》卷四則謂:「于緣明記不忘」[5]。念(sati)更是成就定、慧所必備的修行,就念佛而言,所念境是佛,心在佛境上轉,如依此得定,即可名念佛叁昧。「念」在修行次第上所扮演的角色無比重要。因此,佛陀于《城喻經》(大正1,423c16)等多所提及:聖弟子,常行于念,成就正念。久所曾習、久所曾聞,恒憶不忘,是謂聖弟子得念守門大將,除惡不善,修諸善法也。

  《婆沙論》(大正27,731a)雲:

  念能遍行,防護一切,我聖弟子,具念防護,舍不善法,修習善法。

  于去除惡習和淨化身心的修道上,「念」確可作遍滿的修行方便、工具;若熟練「念」則能得一心不亂,淺的也能念念相續[6]。心專注于所緣境時,至少能令五蓋暫伏。可令行者到達解脫的叁十七道品中,「念」更占有重要的地位。修習六隨念時,行者應當隨時正念在佛、法、僧等六種所念境,才能使已聞、已思、已熟悉的念境,憶念不忘,念念現前,乃至心觀照諸法,而明了諸法,此時叁毒心不起,五蓋伏除,進修定慧就易成就。如《雜阿含經》931經(大正2,237c22~c29)雲:

  聖弟子念如來事,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聖弟子如是念時,不起貪欲纏,不起嗔恚愚癡心,其心正直得如來義,得如來正法,于如來正法,于如來所得隨喜心,隨喜心已歡悅,歡悅已身猗息(輕安),身猗息已覺受樂,覺受樂已其心定。心定已,彼聖弟子于凶險衆生中,無諸罣礙入法流水,乃至涅槃。

  這一段對「念」的次第變化:念如來事→不起貪嗔癡心→心正直→得隨喜心→歡悅→身輕安→覺受樂→心定→得預法流→終抵涅槃。這樣的念佛是次第而修,雖適應隨信行,卻在信與福德的修行中相應于般若,而導向甚深的智證,是重于自力的修持。

  佛隨念是六隨念(sad-anusmrtayah)(cha anusaatitthanani)之一,修習六念,是以信爲先導的方便法門,在以信爲主的基礎上,首先應具備幾項前行─(1) 具足信、戒、聞、施、慧等五法; (2) 依止四不壞淨[7],如《雜阿含經》554經(大正2,145b12~13)說:

  尊者摩诃迦旃延語長者言:汝當依此四不壞淨,修習六念。

  《雜阿含經》932經(大正2,238b22~27)說:

  佛告摩诃男…當以正信爲主,非不正信,戒具足、聞具足、施具足、慧具足爲本。非不智慧,如是摩诃男。依此五法修六念處,……乃至自行得智慧。

  修學佛法終究是要依無漏慧而斷惑證真的,修習六隨念而成就,雖能感得升天果報,卻不以此爲究竟,最要者是「自行得智慧」,欲得智慧,除依六念具足五法外,經中特別指出尚須依止四不壞淨信,這屬重信的預流支[8],方便適應隨信行人所修學,在不離慧的深信,及完善的戒行下,由信起念,由念得定,依定發慧,而能契入聖法流。

  六隨念、不壞淨信、念佛等系列的行法,皆不失其普遍應機的共同特性。在安定內心,除卻憂怖的作用上更顯示同一般宗教的共通性,所以特別適應于在家弟子的方便攝化。《雜阿含經》980經:賈客商旅途上,「于曠野中,有諸恐怖,心驚毛豎」[9],應念佛、念法、念僧;又「比丘若于于空閑、樹下、空舍、而生恐怖心驚毛豎者,當念如來……乃至佛、世尊!彼當念時,恐怖即除」[10],諸如此類,都存有憶念他力庇護,而增強自身的心力之作用,就這層意義而言,是通于一般宗教的。然盡管有它共一般神教的方便,卻不掩其超越一般神教的特勝,所以《雜阿含經》九叁二經開示:念如來名號,應以「正信」爲主,具足「信、戒、聞、施、慧」等五法,進而修六隨念,其最終目的是「自行得智慧」。念佛不離「智慧」,在方便的適應上,與般若共相契應。以信爲主的方便容易普及 , 但若脫離甚深智證的核心 , 難免會有俗化的疑慮 , 這是佛弟子應當戒慎恐懼的!

  (二)「大乘念佛」之溯源

  佛法如大海一味 , 然應機不同 , 開展就不免多元了,部派間各有其自宗的佛陀觀,也因此影響了他們念佛的內涵。佛的無漏功德是出世的,稱之爲法身,這在部派間並無異議,至于「生身」──叁十二相身是有漏?是無漏?部派間就存有歧異了。大衆部以爲佛的生身也是無漏的[11],說一切有部持不同看法認爲:佛的色身並不因爲成佛了而迥異于一般人,生理上的飲食、大小便利、睡眠還是如常運作,佛曾患背痛、腹瀉等病,也需服藥治療。佛陀年老了,色身終究也爲無常所壞。成佛前後這色身依舊尚屬有漏所感的有漏身。依此色身而得無上菩提並不會因此而影響成佛的事實。實則,佛之所以爲佛,是無漏五蘊的法身 (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因此說一切有部的上座們,歸依佛是歸依佛所得的無學功德法──法身,有漏色身非其所歸依的對象[12],因此念佛也僅止于念佛的功德。

  大衆部系則傾向于超越與理想的佛陀觀[13],一切覺者的佛陀,盡斷一切煩惱習氣了,而且無量無數生中修集功德,依因緣業報言,當有圓滿的報身才是,所以佛身常在的信仰普遍流布于大衆部中,鹹認「如來色身實無邊際;如來威力亦無邊際;諸佛壽量亦無邊際」,思想傾向如此,佛的色身成了念佛的重要內容,如《增一阿含經》卷2〈廣演品〉(大正2,554a)雲:

  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系念在前…觀如來形未曾離目,已不離目,便念如來功德:如來體者,金剛所成,十力具長〈足〉,四無所畏在家勇健,如來顔貌端正無雙,視之無厭。〈大正2‧554上〉

  經文接著說佛的無漏功德─法身:

  (1)戒德成就,猶如金剛而不可毀。清淨無瑕,亦如琉璃。

  (2)如來叁昧:未始有減,已息永寂而無他念,驕慢強梁,諸情憺泊, 欲意恚想,愚惑之心,皆悉除盡。

  (3)如來慧身:智無涯底,無所挂礙。

  (4)如來身者,解脫成就,諸趣已盡,無複生分,言我當更墮于生死。 (解脫德)

  (5)如來身者,度知見城,知他人根,應度不度,死此生彼,周旋往來,生死之際,有解脫者,無解脫者,皆具知之。(解脫知見德)

  此處的修法,已不再像《雜阿含經》那樣念佛功德,而首先是觀想佛的形像,觀到「如來形未曾離目」,然後開始觀法身,亦即「念如來功德」,《雜阿含經》的如來功德,限于念佛的十號,《增一阿含經》則演變成念佛的「如來顔貌端正無雙,視之無厭」極像是大乘「佛現前立」的般舟叁昧了…

《念佛叁昧行法初探(釋果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