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經論部
佛將護故說不應生聲聞辟支佛心。菩薩深念衆生故。大悲心故。知一切諸法畢竟空故。施時無所惜。見有求者不瞋不憂。布施之後心亦不悔。福德大故信力亦大。深清淨信敬諸佛。具足六波羅蜜。雖未得方便。無生法忍般舟叁昧。于深法中亦無所疑。作是念。一切論議皆有過罪。唯佛智慧滅諸戲論。無有阙失故。而能以方便修諸善法。是故不疑(六地竟)
大智度論釋發趣品第二十(卷四十九)
釋經論部
得入一切諸佛現前者。謂入念佛叁昧也。十住婆沙第十二(十二)雲。般舟叁昧名見諸佛現前。菩薩得此大寶叁昧。雖不得天眼天耳。能得見十方諸佛(文)亦名佛立叁昧。此有淺深差別。今此科對次普現色身。明初地已上深秘念佛叁昧。故其所見佛即實相法身內心所現。
蘇悉地羯羅經略疏卷
續經疏部第六十一卷
複次下。爲釋非從毗盧遮那已下文。先明此加持相從因緣生也。然釋顯文似明佛威神力。而佛護念和由行者叁昧力。故次明般舟叁昧。明由感應因緣而有此義也。內修般舟等者。明內外感應相也。與止觀文大同。止觀二之一(十七)雲。常行叁昧者。乃至此法出般舟叁昧經。翻爲佛立叁昧佛立叁義。一佛威力。二叁昧力。叁行者本功德。能于定中見十方現在佛在其前立。如前眼人睛夜觀星。見十方佛亦如是多。故名佛立叁昧(文)智度第四(七)釋阿靳跋致中雲。複次得叁法。一者若一心作願。欲成佛道。如金剛不可動不可破。二者于一切衆生。悲心徹入骨髓。叁者得般舟叁昧。能見現在諸佛。是名阿靳跋致(文)般舟即念佛叁昧也。華嚴毗盧遮那品雲。爾時大威光童子。見彼如來成等正覺。現神通力。即得入念佛叁昧。名無邊海藏門。大疏第十一(二十六)雲。智度論雲。菩薩以般若波羅蜜爲母。般舟叁昧爲父。般舟即念佛。此翻爲佛立叁昧。良以念佛即真涉事。與方便同。故得稱父。又念佛成佛是親種故(文)念佛叁昧有地前地上兩義。此中所明。是地前相。即第二無畏。本尊叁昧衆相現前位也。
大日經住心品疏私記
續經疏部第六十卷
【經】菩薩摩诃薩。欲以天眼見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諸佛。欲以天耳聞十方諸佛所說法。欲知諸佛心。當學般若波羅蜜。【論】天眼法所見不過叁千大千世界。今以般若波羅蜜力故見十方恒河沙等國中諸佛。所以者何。般若波羅蜜中。無近無遠無所挂礙故。問曰。如般舟經說。以般舟叁昧力故雖未得天眼而能見十方現在諸佛。此菩薩以天眼故見十方諸佛有何等異。答曰。此天眼不隱沒無記。般舟叁昧離欲人未離欲人俱得。天眼但是離欲人得。般舟叁昧憶想分別常修常習故見。天眼修神通得。色界四大造色眼四邊得遍明相是爲差別。天眼功易譬如日出見色不難。叁昧功難如夜然燈見色不易。天耳亦如是。知諸佛心者。
大智度論初品中到彼岸義第五十(卷叁十叁)
釋經論部
複次菩薩常善修念佛叁昧因緣故。所生常值諸佛。如般舟叁昧中說。菩薩入是叁昧。即見阿彌陀佛。便問其佛何業因緣故得生彼國。佛即答言。善男子。以常修念佛叁昧憶念不廢故得生我國。問曰。何者是念佛叁昧得生彼國。答曰。念佛者。念佛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金色身。身出光明遍滿十方。如融閻浮檀金其色明淨。又如須彌山王在大海中。日光照時其色發明。行者是時都無余色想。所謂山地樹木等。但見虛空中諸佛身相。如真琉璃中赤金外現。亦如比丘入不淨觀。但見身體[月*逢]脹爛壞。乃至但見骨人。是骨人無有作者亦無來去。以憶想故見。菩薩摩诃薩入念佛叁昧。悉見諸佛亦複如是。以攝心故。心清淨故。譬如人莊嚴其身。照淨水鏡無不悉見。此水鏡中亦無形相。以明淨故見其身像。諸法從本以來常自清淨。菩薩以善修淨心。隨意悉見諸佛問其所疑。佛答所問。聞佛所說心大歡喜。從叁昧起作是念言。佛從何所來。我身亦不去。實時便知諸佛無所從來。我亦無所去。複作是念。叁界所有皆心所作。何以故。隨心所念悉皆得見。以心見佛以心作佛。心即是佛心即我身。心不自知亦不自見。若取心相悉皆無智。心亦虛诳皆從無明出。因是心相即入諸法實相。所謂常空。得如是叁昧智慧已。二行力故隨意所願不離諸佛。如金翅鳥王。二翅具足故于虛空中自在所至。菩薩得是叁昧智慧力故。或今身隨意供養諸佛。命終亦複值遇諸佛。以是故說菩薩常不離諸佛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大智度論初品中回向釋論第四十五
釋經論部
複次此諸大衆。但以佛威神力故。得見如是不思議境界。如來舍加持即不現前。非其自心限量之所能及。如行者內修般舟叁昧。外蒙諸佛護持。能以父母生身見十方佛。如晴夜無雲仰觀衆星。聽聞法音了了無礙(文)以加持故。見自心所不及者也。加持義上已廣明之。如華嚴大疏明叁種加持。若神力加持草木等作象馬軍衆。是草木等能爲耶唯神變之所致而已。又當段釋雲。既從遍一切處加持力生。即與無相法身無二無別(文)第二十(叁十一)雲。是等(帝釋梵天)世間以少福願。尚有如是不思議用。何況如來法身而不能成就如是自在神力加持神變耶。然常途說法或雲法性。或雲法身。寂靜如空。無所動作。都不說具足如是力用。以爲凡起神變皆是有爲之心。叁昧之力。而不言法體如是此其未了也(文)如是等義故。與常所談他受用應身不同耳。
金剛頂大教王經私記
續經疏部第六十一卷
問曰。如般舟經說。以般舟叁昧力故。雖未得天眼。而能見十方現在諸佛。此菩薩以天眼故。見十方諸佛有何等異。答曰。此天眼不隱沒無記。般舟叁昧離欲人。未離欲人俱得。天眼但是離欲人得。般舟叁昧憶想分別常修常習故見。天眼修神通得。色界四大造色眼。四邊得遍明相。是爲差別。天眼功易。譬如日出見色不難。叁昧功難如夜然燈見色不易。天耳亦如是。
如行者內修般舟叁昧。外蒙神力護持能以父母生身見十方佛。已下釋行者得益相。初釋見佛義。次舉聞法益。後約四不生作釋也△般舟叁昧者此翻佛立叁昧也。真言行者得除蓋障叁昧時逮見無盡莊嚴曼荼。胎藏四重法界曼荼聖衆現前。佛立叁昧得意也。智論第二十七雲。複次般舟般叁昧是菩薩位。得是般舟般叁昧。悉見現在十方諸佛。從諸佛聞法斷諸疑網。是時菩薩身不動搖。是名菩薩位(文)又論第四雲。得般舟般叁昧。能見現在諸佛。是時名阿鞞跋致(文)。又天臺止觀第二。常座常行半行半座非行非座四種叁昧之中第二常行叁昧義釋。常行叁昧者。先明方法。次勸修。方法者。身開遮。口說默。意止觀。此法出般舟叁昧經。翻爲佛立。佛立叁義。一佛威力。二叁昧力。叁行者本功德力。能于定中見十方現在佛在其前立如明眼人晴夜觀星。見十方佛亦如是多。故名佛立叁(文)昧雖顯密事殊。釋義之姿相似者也。
五、般舟爲父 般若爲母
故智論雲。菩薩以般若波羅蜜爲母。般舟叁昧爲父故。依佛方成余勝行故。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經疏部第叁十五卷
有人言。般舟叁昧及大悲名諸佛家。從此二法生諸如來。此中般舟叁昧爲父。大悲爲母。複次般舟叁昧是父。無生法忍是母。
十住毗婆沙論
釋經論部•毗昙部第二十六卷
十住毗婆沙雲。般舟叁昧父大悲無生母。一切諸如來從此二法生。學無作四聖谛行法華般舟等四種叁昧。
法華私記緣
經疏部第叁十叁卷
即智論文。論雲。菩薩以般若波羅蜜爲母。般舟叁昧爲父。般舟即念佛。此翻爲佛立叁昧。良以念佛即真涉事。與方便同故得稱父。又念佛成佛是親種故。言乃至十地不離念佛者。十地之中皆雲一切所作不離念佛念法念僧等。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
經疏部第叁十六卷
問。若以般若爲母。方便爲父。何故雲般若爲母般舟叁昧爲父。又雲般若爲母五度爲父。答。般舟翻爲現前。現前者現前見佛。此是有行。故屬方便。名之爲父。
淨名玄論
經疏部第叁十八卷
問若以波若爲母方便爲父。何故論雲波若爲母般舟叁昧爲父。又雲波若母五度爲父。答般舟翻爲現前。
大乘玄論
諸宗部第四十五部
現前者。現前見佛。此是有行。故屬方便名之爲父。五度有行。亦屬方便也。又成道五年。說十萬偈波若。備明二空。七年爲大菩薩說般舟叁昧經。明色心皆空。十年說如來藏經。顯本有佛性。
欲以天耳聞十方諸佛所說法。問曰。上欲得諸功德及諸所願。是諸事皆是衆行和合所成。何以故。但說當學般若波羅蜜。答曰。是經名般若波羅蜜。佛欲解說其事。是故品品中皆贊般若波羅蜜。複次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父母之中母功最重。是故佛以般若爲母。般舟叁昧爲父。叁昧唯能攝持亂心令智慧得成。而不能觀諸法實相。般若波羅蜜。能遍觀諸法分別實相。無事不達。無事不成。功德大故。名之爲母
大智度論初品中信持無叁毒義第五十二
釋經論部
問。大論第叁十六雲。佛以般若爲母。般舟叁昧爲父。今何故方便爲父耶。答。疏主判雲。般舟翻爲現前。現前見佛是有行。故屬方便。名之爲父。既方屬方便。故不相違。
大日經疏
續經疏部第六十卷
智論第四雲。複次得叁法。一者若一心作願欲成佛道。如金剛不可動不可破。二者于一切衆生。悲心徹入骨髓。叁者得般舟叁昧。能見現在諸佛。是時名阿鞞跋致。
智論叁十四雲。複次般若波羅密是諸佛母。父母之中母功最重。是故佛以般若爲母。般舟叁昧爲父。叁昧能攝持亂心。
大日經疏指心鈔
續經疏部第五十九卷
六、如法而行 叁力成就
就淨業中複有多種。諸經所示行法各殊。觀經叁福妙觀。大本一日一夜懸缯幡蓋...般舟經中一日若過系念現前。九十日中恒不坐臥。
佛說阿彌陀經義疏
經疏部第叁十七卷
天臺雲。忏悔法有叁。一者戒門。依律法忏。是二功德門。謂禮佛誦經般舟方等道場法。是叁無生門。令悟罪性空。若達罪性與福無異是也。今淨名示此無生忏也。
大乘法…
《含“般舟”的部分經論文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