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疑网。若佛同梦中之所见。则是我相之所瞩想相。专则成定。定则见佛。所见之佛。不自外来。我亦不往。直是想专理会大闻。于梦了疑大我。或或不出。境佛不来。而云何有解。解其安从乎。若真兹外应。则不得以梦为喻。神通之会。自非实相。则有往来。往则是经表之谈。非三昧意。后何以为通。又般若经云。有三事得定。一谓持戒无犯。二谓大功德。三谓佛威神。为是定中之佛。外来之佛。若是定中之佛。则是我想之所立。还出于我了。若是定外之佛。则是梦表之圣人。然则成会之表。不专在内。不得令闻于梦明矣。念佛三昧法法为尔不。二三之说。竟何所从也
什答。见佛三昧有三种。一者菩萨或得天眼天耳。或飞到十方佛所。见佛难问。断诸疑网。二者虽无神通。常修念阿弥陀等现在诸佛。心住一处。即得见佛。请问所疑。三者学习念佛。或以离欲。或未离欲。或见佛像。或见生身。或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是三种定。皆名念佛三昧。其实不同。者得神通见十方佛。余者最下。统名念佛三昧。复次若人常观世间厌离相者。于众生中。行慈为难。是以为未离欲诸菩萨故。种种称赞般舟三昧。而是定力。虽未离。亦能摄心一处能见诸佛。则是求佛道之根本也。又学般舟三昧者。离言忆想分别。而非虚妄。所以者何。释迦文佛所说众经。明阿弥陀佛身相具足。是如来之至言。又般舟经种种设教。当念分别阿弥陀佛。在于西方。过十万佛土。彼佛以无量光明。常照十方世界。若行如经所说。能见佛者。则有本末。非徒虚妄忆分别而已。以人不信。不知行禅定法。作是念。未得神通。何能远见诸佛也。是故佛以梦为喻耳。如人以梦力故。虽有远事。能到能见。行般舟三昧菩萨。亦复如是。以此定力故。远见诸佛。不以山林等为碍也。以人信梦故。以之为喻。又梦是不然之法。无所施作。尚能如是。何况施其功用。而不见也。又诸佛身有决定相者。忆想分别。当是虚妄。而经说诸佛身皆从众缘生。无有自性。毕竟空寂。如梦如化。若然者。如说行见诸佛身。不应独以虚妄也。若虚妄者。悉应虚妄。若不虚妄。皆不虚妄。所以者何。普令众生。各得其利。种诸善根故。如般舟经中见佛者。能生善根。成阿罗漠。阿惟越致。是故当知。如来之身。无非是实。又忆想分别。亦有时有。若当随经所说。常应忆想分别者。便能通达实事。譬如常习灯烛日月之明。念复障物。便得天眼。通达实事。又下者持戒清净。信敬深重。兼彼佛神力。及三昧力。众缘和合。即得见佛。如人对见镜像。又一凡夫。无始以来曾见。皆应离欲得天眼天耳。还复轮转五道。而般舟三昧。无始生死以来。二乘之人。尚不能得。况于凡夫。是故不应以此三昧所见。谓为虚妄。又诸菩萨得此三昧见佛。则问解释疑网。从三昧起。住麁心中。深乐斯定。生贪着意。是故佛教行者。应作是念。我不到彼。彼佛不来。而得见佛闻法者。但心忆分别。了三界之物。皆从忆想分别而有。或是先世忆想果报。或是今世忆想所成。闻是教已。心厌三界。倍增信敬。佛善说如是微妙理也。行者实时得离三界欲。深入于定。成般舟三昧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
诸宗部第四十五部
然智者所立行仪。总有四种。何等为四。一曰常坐。即文殊问经一行三昧也。二曰常行。即般舟经佛立三昧也。三曰半行半坐。即方等法华二经。袒持普贤二三昧也。四曰非行非坐。即有依诸经行法。及历善恶无记修观。总名随自意三昧也。
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
诸宗部第四十六部
常行出般舟。诸佛倚立现前。睹法界佛也。常坐出文殊问般若。系缘法界一念法界。而念佛也。半行半坐。出方等法华。如是作已。却坐思惟诸佛实法。法华云。当成就四法。一为诸佛护念(云云)。此语初心行人久行道者。如安乐行。常好坐禅。在于闲处。修摄其心。观心无心。法不住法。我心自空罪福无主。作是忏悔。名大忏悔(云云)。非行非坐通四法一通众经。二通诸善。三通诸恶。如贤者军戎家业等不妨用心。四通无记。行住坐卧语默。皆是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四念处卷
诸宗部第四十六部
即已发菩提心。若欲行菩提道。应当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大乘经典。出世行人若欲疾得入十信位。具六根清净。宜起精进。不惜身命。应当加修四种三昧。四种三昧者。一常坐三昧。如文殊般若经说。二常行三昧。如般舟经说。三半行半坐三昧如方等经法华经说。四非行非坐三昧。即是诸大乘经所说种种行法。
四教义卷
诸宗部第四十六部
故般舟云。我所念者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乃至云。心者不知心。心者不见心。心有想则痴。无想则泥洹。止观约此而立中观。中观若立。任运即三也。
四明尊者教行录
诸宗部第四十六部
又复应知一心三观修有多门。若直于三道显理。此如一行。若托观佛显理。此如般舟等。若兼持咒显理。如方等等。若兼诵经显理。如法华等。若于数息显理。如请观音。若于善恶无记显理。如历事觉意。
夫诸大乘经所诠行法。约身仪判。不出四种。摄一切行。罄无不尽。一曰常坐。即一行三昧。二曰常行。即般舟三昧。并九十日为一期。三曰半行半坐。即方等三昧。七日为一期。又法华三昧。三七日为一期。四曰非行非坐。即请观音三昧。四十九日为一期。又大悲三昧。三七日为一期。
知识有三种。一外护。二同行。三教授。若深山绝域无所资待。不假外护。若修三种三昧应仰胜缘。夫外护者不简白黑。但能营理所须。莫见过。莫触恼。莫称叹。莫泛举而致损坏。如母养儿。如虎衔子。调和得所。旧行道人乃能为耳。是名外护。二同行者。行随自意及安乐行未必须伴。方等般舟行法决须好伴。更相策发不眠不散。日有其新切磋琢磨。同心齐志如乘一船。互相敬重如视世尊。是名同行。三教授者。能说般若示道非道。内外方便通塞妨障。皆能决了。善巧说法示教利喜。转破人心。于诸方便自能决了。可得独行。妨难未谙不宜舍也。经言。随顺善师学得见恒沙佛。是名教授。观心知识者。
谓四种三昧遍摄众行。若无胜行胜果难阶。一常坐出文殊问文殊说两般若经。亦名一行三昧。唯专念法界故也。以九十日为一期。二常行出般舟三昧经。亦名佛立三昧。成时见十方佛在室中立。亦以九十日为一期。三半行半坐出法华方等二经。法华三七日为一期。方等不限时节。四非行非坐亦名随自意。意起即观故也。方法出请观音等诸大乘经。通于四仪及诸作务公私忽遽。亦可修也。是四三昧行异理同。是故同用十乘之法。
摩诃止观
诸宗部第四十六部
三以心为禅门者。若用智慧反观心性。则能通行心。至法华。念佛般舟。觉意。首楞严诸大三昧。及自性禅。乃至清净净禅等。是出世间上上禅门。亦名非出非灭法摄心。此一往据菩萨禅门。以此义故。约三法为门。
止观大意
诸宗部第四十六部
四、难 思 法 益
般舟三昧离欲人未离欲人俱得。天眼但是离欲人得。般舟三昧忆想分别常修常习故见。天眼修神通得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
释经论部•毗昙部第二十五卷
复次此诸大众。但以佛威神力故。得见如是不思议境界。如来若舍加持。即不现前。非其自心限量之所能及。如行者内修般舟三昧。外蒙神力护持。能以父母生身见十方佛。如晴夜光无云仰覩众星。听闻法音了了无碍。然此境界。由行者心净故生耶。由佛加护故生耶。若由内心。即是从自性生。若由佛力。即是从他性生。悉皆不异外道论义。以自他无故。和合亦无。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经疏部第三十九卷
问。析罗汉经云。七地不退。故阿鞞跋致明七地事。般舟三昧明八地事。首楞严三昧明十地事。今云何言八地不退。答。七地得无生忍名不退。八地得无功用故名不退。故第八名不动地也
法华义疏卷
经疏部第三十四卷
问。拆罗汉经云。七地以上不退故。阿鞞跋致明七地事。般舟三昧明八地事。首楞严三昧明十地事。今云何言八地不退。答。法花疏云。七地得无生忍名不退。八地得无功用故名不退。故名不动地。(基取此意。)
校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记引
续经疏部第五十六卷
复次菩萨常善修念佛三昧因缘故。复次菩萨智慧入二法中故胜。一者大悲。二者般若波罗蜜。复有二法。一者般舟三昧。二者方便。复有二法。一者常住禅定。二者能通达法性。复有二法。一者能代一切众生受苦。二者自舍一切乐。复有二法。一者慈心无怨无恚。二者乃至诸佛功德心亦不着。
大智度论释习相应品第三之一
释经论部
复次是四禅处有四等心。五神通背舍胜处。一切处无诤三昧。愿智顶禅自在定练禅。十四变化心般舟般。诸菩萨三昧首楞严等。略说则百二十。诸佛三昧不动等。略说则百八。
大智度论初品中禅波罗蜜第二十八(卷第十七)
释经论部
今一切人云何能见东方恒河沙等诸佛世界。答曰。是佛神力令彼得见。非众生力也。设阿罗汉及辟支佛等。亦以佛力故所见无限。譬如转轮圣王飞行。一切营从及诸象马众畜皆亦随去。今佛神力故。众生虽在远处亦得相见。又如般舟三昧力故。虽不得天眼而见十方。佛眼耳无碍。亦如劫尽烧时一切众生自然皆得禅定得天眼天耳。佛以神力故。令一切众生皆得远见亦复如是。
大智度论初品中放光释论之余(卷第九)
释经论部
【经】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上菩萨位。当学般若波罗蜜。【论】菩萨位者。无生法忍是。得此法忍观一切世间空心无所著。住诸法实相中。不复染世间。复次般舟般三昧是菩萨位。得是般舟般三昧。悉见现在十方诸佛。从诸佛闻法断诸疑网。是时菩萨心不动摇。是名菩萨位。复次菩萨位者。具足六波罗蜜生方便智。于诸法实相亦不住。自知自证不随他语。若魔作佛形来心亦不惑。复次入菩萨法位力故。得名阿鞞跋致菩萨。
大智度论释初品大慈大悲义第四十二(卷二十七)
…
《含“般舟”的部分经论文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