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疑網。若佛同夢中之所見。則是我相之所矚想相。專則成定。定則見佛。所見之佛。不自外來。我亦不往。直是想專理會大聞。于夢了疑大我。或或不出。境佛不來。而雲何有解。解其安從乎。若真茲外應。則不得以夢爲喻。神通之會。自非實相。則有往來。往則是經表之談。非叁昧意。後何以爲通。又般若經雲。有叁事得定。一謂持戒無犯。二謂大功德。叁謂佛威神。爲是定中之佛。外來之佛。若是定中之佛。則是我想之所立。還出于我了。若是定外之佛。則是夢表之聖人。然則成會之表。不專在內。不得令聞于夢明矣。念佛叁昧法法爲爾不。二叁之說。竟何所從也
什答。見佛叁昧有叁種。一者菩薩或得天眼天耳。或飛到十方佛所。見佛難問。斷諸疑網。二者雖無神通。常修念阿彌陀等現在諸佛。心住一處。即得見佛。請問所疑。叁者學習念佛。或以離欲。或未離欲。或見佛像。或見生身。或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是叁種定。皆名念佛叁昧。其實不同。者得神通見十方佛。余者最下。統名念佛叁昧。複次若人常觀世間厭離相者。于衆生中。行慈爲難。是以爲未離欲諸菩薩故。種種稱贊般舟叁昧。而是定力。雖未離。亦能攝心一處能見諸佛。則是求佛道之根本也。又學般舟叁昧者。離言憶想分別。而非虛妄。所以者何。釋迦文佛所說衆經。明阿彌陀佛身相具足。是如來之至言。又般舟經種種設教。當念分別阿彌陀佛。在于西方。過十萬佛土。彼佛以無量光明。常照十方世界。若行如經所說。能見佛者。則有本末。非徒虛妄憶分別而已。以人不信。不知行禅定法。作是念。未得神通。何能遠見諸佛也。是故佛以夢爲喻耳。如人以夢力故。雖有遠事。能到能見。行般舟叁昧菩薩。亦複如是。以此定力故。遠見諸佛。不以山林等爲礙也。以人信夢故。以之爲喻。又夢是不然之法。無所施作。尚能如是。何況施其功用。而不見也。又諸佛身有決定相者。憶想分別。當是虛妄。而經說諸佛身皆從衆緣生。無有自性。畢竟空寂。如夢如化。若然者。如說行見諸佛身。不應獨以虛妄也。若虛妄者。悉應虛妄。若不虛妄。皆不虛妄。所以者何。普令衆生。各得其利。種諸善根故。如般舟經中見佛者。能生善根。成阿羅漠。阿惟越致。是故當知。如來之身。無非是實。又憶想分別。亦有時有。若當隨經所說。常應憶想分別者。便能通達實事。譬如常習燈燭日月之明。念複障物。便得天眼。通達實事。又下者持戒清淨。信敬深重。兼彼佛神力。及叁昧力。衆緣和合。即得見佛。如人對見鏡像。又一凡夫。無始以來曾見。皆應離欲得天眼天耳。還複輪轉五道。而般舟叁昧。無始生死以來。二乘之人。尚不能得。況于凡夫。是故不應以此叁昧所見。謂爲虛妄。又諸菩薩得此叁昧見佛。則問解釋疑網。從叁昧起。住麁心中。深樂斯定。生貪著意。是故佛教行者。應作是念。我不到彼。彼佛不來。而得見佛聞法者。但心憶分別。了叁界之物。皆從憶想分別而有。或是先世憶想果報。或是今世憶想所成。聞是教已。心厭叁界。倍增信敬。佛善說如是微妙理也。行者實時得離叁界欲。深入于定。成般舟叁昧
鸠摩羅什法師大義
諸宗部第四十五部
然智者所立行儀。總有四種。何等爲四。一曰常坐。即文殊問經一行叁昧也。二曰常行。即般舟經佛立叁昧也。叁曰半行半坐。即方等法華二經。袒持普賢二叁昧也。四曰非行非坐。即有依諸經行法。及曆善惡無記修觀。總名隨自意叁昧也。
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
諸宗部第四十六部
常行出般舟。諸佛倚立現前。睹法界佛也。常坐出文殊問般若。系緣法界一念法界。而念佛也。半行半坐。出方等法華。如是作已。卻坐思惟諸佛實法。法華雲。當成就四法。一爲諸佛護念(雲雲)。此語初心行人久行道者。如安樂行。常好坐禅。在于閑處。修攝其心。觀心無心。法不住法。我心自空罪福無主。作是忏悔。名大忏悔(雲雲)。非行非坐通四法一通衆經。二通諸善。叁通諸惡。如賢者軍戎家業等不妨用心。四通無記。行住坐臥語默。皆是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四念處卷
諸宗部第四十六部
即已發菩提心。若欲行菩提道。應當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大乘經典。出世行人若欲疾得入十信位。具六根清淨。宜起精進。不惜身命。應當加修四種叁昧。四種叁昧者。一常坐叁昧。如文殊般若經說。二常行叁昧。如般舟經說。叁半行半坐叁昧如方等經法華經說。四非行非坐叁昧。即是諸大乘經所說種種行法。
四教義卷
諸宗部第四十六部
故般舟雲。我所念者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乃至雲。心者不知心。心者不見心。心有想則癡。無想則泥洹。止觀約此而立中觀。中觀若立。任運即叁也。
四明尊者教行錄
諸宗部第四十六部
又複應知一心叁觀修有多門。若直于叁道顯理。此如一行。若托觀佛顯理。此如般舟等。若兼持咒顯理。如方等等。若兼誦經顯理。如法華等。若于數息顯理。如請觀音。若于善惡無記顯理。如曆事覺意。
夫諸大乘經所诠行法。約身儀判。不出四種。攝一切行。罄無不盡。一曰常坐。即一行叁昧。二曰常行。即般舟叁昧。並九十日爲一期。叁曰半行半坐。即方等叁昧。七日爲一期。又法華叁昧。叁七日爲一期。四曰非行非坐。即請觀音叁昧。四十九日爲一期。又大悲叁昧。叁七日爲一期。
知識有叁種。一外護。二同行。叁教授。若深山絕域無所資待。不假外護。若修叁種叁昧應仰勝緣。夫外護者不簡白黑。但能營理所須。莫見過。莫觸惱。莫稱歎。莫泛舉而致損壞。如母養兒。如虎銜子。調和得所。舊行道人乃能爲耳。是名外護。二同行者。行隨自意及安樂行未必須伴。方等般舟行法決須好伴。更相策發不眠不散。日有其新切磋琢磨。同心齊志如乘一船。互相敬重如視世尊。是名同行。叁教授者。能說般若示道非道。內外方便通塞妨障。皆能決了。善巧說法示教利喜。轉破人心。于諸方便自能決了。可得獨行。妨難未谙不宜舍也。經言。隨順善師學得見恒沙佛。是名教授。觀心知識者。
謂四種叁昧遍攝衆行。若無勝行勝果難階。一常坐出文殊問文殊說兩般若經。亦名一行叁昧。唯專念法界故也。以九十日爲一期。二常行出般舟叁昧經。亦名佛立叁昧。成時見十方佛在室中立。亦以九十日爲一期。叁半行半坐出法華方等二經。法華叁七日爲一期。方等不限時節。四非行非坐亦名隨自意。意起即觀故也。方法出請觀音等諸大乘經。通于四儀及諸作務公私忽遽。亦可修也。是四叁昧行異理同。是故同用十乘之法。
摩诃止觀
諸宗部第四十六部
叁以心爲禅門者。若用智慧反觀心性。則能通行心。至法華。念佛般舟。覺意。首楞嚴諸大叁昧。及自性禅。乃至清淨淨禅等。是出世間上上禅門。亦名非出非滅法攝心。此一往據菩薩禅門。以此義故。約叁法爲門。
止觀大意
諸宗部第四十六部
四、難 思 法 益
般舟叁昧離欲人未離欲人俱得。天眼但是離欲人得。般舟叁昧憶想分別常修常習故見。天眼修神通得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釋論
釋經論部•毗昙部第二十五卷
複次此諸大衆。但以佛威神力故。得見如是不思議境界。如來若舍加持。即不現前。非其自心限量之所能及。如行者內修般舟叁昧。外蒙神力護持。能以父母生身見十方佛。如晴夜光無雲仰覩衆星。聽聞法音了了無礙。然此境界。由行者心淨故生耶。由佛加護故生耶。若由內心。即是從自性生。若由佛力。即是從他性生。悉皆不異外道論義。以自他無故。和合亦無。
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
經疏部第叁十九卷
問。析羅漢經雲。七地不退。故阿鞞跋致明七地事。般舟叁昧明八地事。首楞嚴叁昧明十地事。今雲何言八地不退。答。七地得無生忍名不退。八地得無功用故名不退。故第八名不動地也
法華義疏卷
經疏部第叁十四卷
問。拆羅漢經雲。七地以上不退故。阿鞞跋致明七地事。般舟叁昧明八地事。首楞嚴叁昧明十地事。今雲何言八地不退。答。法花疏雲。七地得無生忍名不退。八地得無功用故名不退。故名不動地。(基取此意。)
校觀普賢菩薩行法經記引
續經疏部第五十六卷
複次菩薩常善修念佛叁昧因緣故。複次菩薩智慧入二法中故勝。一者大悲。二者般若波羅蜜。複有二法。一者般舟叁昧。二者方便。複有二法。一者常住禅定。二者能通達法性。複有二法。一者能代一切衆生受苦。二者自舍一切樂。複有二法。一者慈心無怨無恚。二者乃至諸佛功德心亦不著。
大智度論釋習相應品第叁之一
釋經論部
複次是四禅處有四等心。五神通背舍勝處。一切處無诤叁昧。願智頂禅自在定練禅。十四變化心般舟般。諸菩薩叁昧首楞嚴等。略說則百二十。諸佛叁昧不動等。略說則百八。
大智度論初品中禅波羅蜜第二十八(卷第十七)
釋經論部
今一切人雲何能見東方恒河沙等諸佛世界。答曰。是佛神力令彼得見。非衆生力也。設阿羅漢及辟支佛等。亦以佛力故所見無限。譬如轉輪聖王飛行。一切營從及諸象馬衆畜皆亦隨去。今佛神力故。衆生雖在遠處亦得相見。又如般舟叁昧力故。雖不得天眼而見十方。佛眼耳無礙。亦如劫盡燒時一切衆生自然皆得禅定得天眼天耳。佛以神力故。令一切衆生皆得遠見亦複如是。
大智度論初品中放光釋論之余(卷第九)
釋經論部
【經】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诃薩欲上菩薩位。當學般若波羅蜜。【論】菩薩位者。無生法忍是。得此法忍觀一切世間空心無所著。住諸法實相中。不複染世間。複次般舟般叁昧是菩薩位。得是般舟般叁昧。悉見現在十方諸佛。從諸佛聞法斷諸疑網。是時菩薩心不動搖。是名菩薩位。複次菩薩位者。具足六波羅蜜生方便智。于諸法實相亦不住。自知自證不隨他語。若魔作佛形來心亦不惑。複次入菩薩法位力故。得名阿鞞跋致菩薩。
大智度論釋初品大慈大悲義第四十二(卷二十七)
…
《含“般舟”的部分經論文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