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含“般舟”的部分经论文摘

  经藏记载

  大正藏中含“般舟”的部分经论文摘

  一、说法因缘

  经名

  出处

  佛以二十九出家。以三十五得道。从四月八日至七月十五日。坐树下为一年。…七年拘耶尼国为婆陀和菩萨等八人。说般舟经。

  佛说十二游经

  本缘部第四卷

  次第二时十二年中唯说有教者。觉爱难云。成道五年说大般若正明实相。又第七年为八菩萨说般舟三昧经。正明众生五阴本空。

  妙法莲华经玄赞

  经疏部第三十四卷

  成道五年说大般若正明实相。又第七年为八菩萨说般舟三昧经。正明众生五蕴本空。又第九年说抰掘摩罗经。第十年中说如来藏经。皆明涅槃佛性深理。

  大乘法苑义林章

  诸宗部第四十五部

  又依结集。初年说大集宝幢陀罗尼及楞伽海龙王经等。九年说鸯掘摩罗。十年说如来藏。

  八大乘者。般若•般舟三昧•鸯掘摩罗•如来藏•维摩•思益•楞伽•普曜等经也

  中论疏记卷

  续律疏部•续论疏部第六十五卷

  二、殊 胜 难 遇

  五十二岁。首楞严经。般舟三昧。先化灭去。十二部经寻后复灭。

  佛说法灭尽经

  宝积部•涅槃部第十二卷

  是法王子。为众行者梦中恒说过去未来三世佛法。说首楞严三昧般舟三昧。亦说观佛三昧。以为璎珞。

  为此贤劫诸大菩萨说般舟甚深三昧。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

  经集部第十五部

  得菩萨真行果是名菩萨道果。是时得般舟三昧。于众生中得大悲。入般若波罗蜜门。尔时诸佛便受其号。

  坐禅三昧经

  经集部第十五部

  复次得三法。一者若一心作愿欲成佛道。如金刚不可动不可破。二者于一切众生悲心彻骨入髓。三者得般舟三昧。能见现在诸佛。是时名阿鞞跋致。

  大智度论初品中菩萨释论第八(卷第四)

  出家他方亦如是。问曰。善守菩萨有何殊胜。最在前说。若最大在前。应说遍吉观世音得大势菩萨等。若最小在前。应说肉身初发意菩萨等。答曰。不以大不以小。以善守菩萨是王舍城旧人。白衣菩萨中最大。佛在王舍城。欲说般若波罗蜜。以是故最在前说。复次是善守菩萨。无量种种功德。如般舟三昧中。佛自现前赞其功德。

  大智度论初品中佛土愿释论第十三(卷第七)

  故般舟经云。众生问佛。何因缘得生此国。弥陀佛答。以修念佛三昧得生我国也。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经疏部第三十七卷

  三、何 谓 般 舟

  般舟此云佛立。即常行三昧。一行者即常坐三昧。

  维摩经略疏垂裕

  经疏部第三十八卷

  此菩萨名在般舟经中。亦名贤护。善即贤也。善巧将护令其不退。

  法华文句记卷

  经疏部第三十四卷

  般舟翻佛立。此举除睡中最。以九十日常行故也。

  若有恶心恼发菩提心人。此过过是。痴眷属者。具如般舟须离痴人及乡里等。

  二者心一境性及三昧名此二次宽。虽通欲界。不通一向散乱心中。以般舟三昧或欲界系九种心住。心一境性亦通欲界方便心故。

  金刚三昧经论

  经疏部第三十四卷

  云何修精进门。所谓修诸善行。心不懈退。当念过去无数劫来。为求世间贪欲境界。虚受一切身心大苦。毕竟无有少分滋味。为令未来远离此苦。应勤精进。不生懈怠。大悲利益一切众生。修诸善行者。通则六度四摄。别则四种三昧。所谓常行三昧。如般舟等。常坐三昧。如一行等。半行半坐三昧。如法华等。非行非坐三昧。如觉意等也。心不懈退者。总明三种精进也。当念过去等者。被甲精进也。为令未来等者。摄善精进也。大悲利益等者。利乐精进也。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

  律疏部•论疏部第四十四卷

  如行者内修般舟三昧者。天台止观第二云。常行三昧者此法出般舟三昧经。翻名佛立。佛立三义。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行者功德力。能于定中见十方现在诸佛其前立如明眼人暗夜观星。见十方佛亦如是多故名佛立(文)或云。疏第十云。净菩萨提心欤念佛三昧相应(文)念佛三昧般舟三昧是一也。故知真言行者至净菩提心得除盖障三昧时逮见无尽庄严藏。故云佛立三昧欤。

  观经疏传通记考例

  续经疏部第五十七卷

  又问曰。般舟三昧乐者是何义也。答曰。梵语名般舟。此翻名常行道。或七日九十日身行无间总名。三业无间故名般舟也。又言三昧者亦是西国语。此翻名为定。由前三业无间。心至所感。即佛境现前。正境现时。即身心内悦。故名为乐。亦名立定见诸佛也。应知

  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

  诸宗部第四十七部

  第五依般舟经云。时有跋陀和菩萨。于此国土闻有阿弥陀佛。数数系念。因是念故见阿弥陀佛。既见佛已即从启问。当行何法得生彼国。尔时阿弥陀佛语是菩萨言。欲来生我国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如是得来生我国土。当念佛身三十二相悉皆具足。光明彻照端正无比。

  安乐集

  诸宗部第四十七部

  法非佛不悟。念佛三昧生焉。佛非法不明。法华三昧起矣。一仙两称。俱得仙名。念佛法华同名佛慧。佛慧既同。则不轻般舟。

  念佛三昧宝王论

  诸宗部第四十七部

  般舟之义。义在何耶。对曰。梵云般舟。此云现前。谓思惟不已。佛现定中。凡九十日常行道者。助般舟之缘。非正释其义也。

  言事门者。夫佛生于心。般舟无念而已。至境出于我。法华不速而自来。无所念心者。绝诸乱想也。而修念佛者。善想一佛也。

  何故妙宗引般舟三昧经三力为证。一佛力。二三昧力。此二非事用耶。三者本功德力。此非理具耶。然末代行人而欲立行造修。须拣入理之门起观之处。以众生在迷未悟理故。故至第七正修章中。方论阴等十境的拣所观。今亦如是如前所辩。良由于此不见此意岂不惑哉。问唯心净土之唯心与本性弥陀。及十不二门唯色唯心之唯心同异如何。答唯心净土。是所观阴境。本性弥陀。是所显法门亦是能观观法。各举一边意在互显。若十不二门约三谛。妙色妙心而论唯心。故云非色非心空也。而色而心假也。唯色唯心中也。此乃直约中道绝待而论。名为妙色妙心。岂与唯心净土所观阴心同日而语。

  净土境观要门

  诸宗部第四十七部

  幻喻非有非无。响喻非合非散。又如般舟经。教修佛立三昧。专念弥陀。其略云。常念彼佛。譬如梦见金宝亲属相与娱乐等。永明曰。此喻惟心所作。即有而空故无来去。又如幻非实。则心佛两忘。而不无幻相。则不坏心佛。空有无碍即无去来。不妨普见。见即无见。常契中道。是以佛实不来。心亦不去。感应道交惟心自见。

  净土或问

  诸宗部第四十七部

  故秘藏记云。约法者。以观心为因。以三密为缘。所现普门海会即所生法。以由缘生法拟三谛。所现前普门海会有以四不生推求。斯有了不可得是即空。本有三密即中(乃至)则此义意也。疏如行者至了了无障者。是明行者自善根力。与佛加持力故。得见因缘所成影像曼荼罗庄严云也。此般舟三昧者。准此疏第十一具文云。如是观之时以不外缘安住不动不分别一切法想而不生妄相。尔时与观佛三昧等相应(乃至)是此般舟三昧义欤。摩诃止观第二云。般舟翻为佛立。佛立三义。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行者本功德力。能于定中见十方现在其前立。如明眼人清夜观星。见十方佛亦如是多故名佛立三昧(乃至)疏然此境界至被故生耶者。是责问此行者所缘曼荼罗境界是若行者为因独生耶。若为佛缘独生耶。

  大日经疏演奥钞刊行序

  续经疏部第五十九卷

  明结释中。如是毗卢遮那等者。且付如来加持身作一往释。若付一一诸尊作细往释不可有边际。如各具五智无际智可思之。如胡麻中者。譬如胡麻壳中油遍无空隙处。如此等诸尊各遍法界无空隙之处也。故云如是毗卢遮那乃至无空隙处也。如来若舍加持等者。譬如幻师若息咒术。所现幻事随灭。如来金刚幻亦如是。佛若舍加持即不能现前。如是境界非自心推求推度而所应得。故云非其自心限量之所能及也。行者内等者。此云常行三昧是指三平等妙行云般舟三昧也。以行者三平等妙行为内因。以诸佛护持为外缘。以此因缘谛见曼荼本佛。而听闻三世常恒自受法乐之法音。故云如行者乃至了了无碍也。然此境界等者。如此行者见闻不思议境界时。四句推见或以幻梦等十喻谛观察。都无从来无所去。隐显不思议。毕竟平等平等而不出字门。故云然此境界乃至不可得也。非从毗卢遮那等者。为遮迷者伏疑故。今所现相似始生故。毗卢遮那本来三部圣众。而非今始出生。故云尔也。

  大日经住心品疏私记

  续经疏部第五十八卷

  寻时即得诸佛现前三昧。三七日后合得此三昧。是佛立三昧也。止观云。般舟翻为佛立。佛立三义。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行者本功德力。能于定中见十方现在佛在其前立。如明眼人晴夜观星。见十方佛亦如是多。故名佛立三昧。记云。由三力故三昧见佛。是故此经(般舟三昧法也)亦名现在佛立定经今案件文合今经也。故指诸佛现前三昧为佛立。

  妙印钞

  续经疏部第五十八卷

  经。于阿奢梨所下至分别恶想。释曰。二明应敬善人也。文亦为二。初明莫见愆过。次举有过以况无过。此即初也。于阿奢梨而有凡圣。若伺恶者。于佛世尊尚见愆过。若求善者于一阐提而见有善。故于阿奢梨不令见愆过。愆字去连反。过也失也。故般舟三昧经云。于所闻三昧处如世尊。不嫌不恚。不见短长。又智论四十九云。菩萨因师得菩提。云何不敬。岂有上智高明。于师不敬。若不敬师。则失大利。如井无绠水无由得。

  金光明最胜王经玄枢序

  续经疏部第五十六卷

  又般舟三昧。以应身三十二相为境。依之而修三观。是知。三观所显即是圆融三法也。

  重刻四明十义书

  诸宗部第四十六部

  远问曰。念佛三昧。般舟经念佛章中说。多引梦为喻。梦是凡夫之境。惑之与解皆自厓已还理了。而经说念佛三昧见佛。则问云。则答云。则决其…

《含“般舟”的部分经论文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