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藏記載
大正藏中含“般舟”的部分經論文摘
一、說法因緣
經名
出處
佛以二十九出家。以叁十五得道。從四月八日至七月十五日。坐樹下爲一年。…七年拘耶尼國爲婆陀和菩薩等八人。說般舟經。
佛說十二遊經
本緣部第四卷
次第二時十二年中唯說有教者。覺愛難雲。成道五年說大般若正明實相。又第七年爲八菩薩說般舟叁昧經。正明衆生五陰本空。
妙法蓮華經玄贊
經疏部第叁十四卷
成道五年說大般若正明實相。又第七年爲八菩薩說般舟叁昧經。正明衆生五蘊本空。又第九年說抰掘摩羅經。第十年中說如來藏經。皆明涅槃佛性深理。
大乘法苑義林章
諸宗部第四十五部
又依結集。初年說大集寶幢陀羅尼及楞伽海龍王經等。九年說鴦掘摩羅。十年說如來藏。
八大乘者。般若•般舟叁昧•鴦掘摩羅•如來藏•維摩•思益•楞伽•普曜等經也
中論疏記卷
續律疏部•續論疏部第六十五卷
二、殊 勝 難 遇
五十二歲。首楞嚴經。般舟叁昧。先化滅去。十二部經尋後複滅。
佛說法滅盡經
寶積部•涅槃部第十二卷
是法王子。爲衆行者夢中恒說過去未來叁世佛法。說首楞嚴叁昧般舟叁昧。亦說觀佛叁昧。以爲璎珞。
爲此賢劫諸大菩薩說般舟甚深叁昧。
佛說觀佛叁昧海經
經集部第十五部
得菩薩真行果是名菩薩道果。是時得般舟叁昧。于衆生中得大悲。入般若波羅蜜門。爾時諸佛便受其號。
坐禅叁昧經
經集部第十五部
複次得叁法。一者若一心作願欲成佛道。如金剛不可動不可破。二者于一切衆生悲心徹骨入髓。叁者得般舟叁昧。能見現在諸佛。是時名阿鞞跋致。
大智度論初品中菩薩釋論第八(卷第四)
出家他方亦如是。問曰。善守菩薩有何殊勝。最在前說。若最大在前。應說遍吉觀世音得大勢菩薩等。若最小在前。應說肉身初發意菩薩等。答曰。不以大不以小。以善守菩薩是王舍城舊人。白衣菩薩中最大。佛在王舍城。欲說般若波羅蜜。以是故最在前說。複次是善守菩薩。無量種種功德。如般舟叁昧中。佛自現前贊其功德。
大智度論初品中佛土願釋論第十叁(卷第七)
故般舟經雲。衆生問佛。何因緣得生此國。彌陀佛答。以修念佛叁昧得生我國也。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經疏部第叁十七卷
叁、何 謂 般 舟
般舟此雲佛立。即常行叁昧。一行者即常坐叁昧。
維摩經略疏垂裕
經疏部第叁十八卷
此菩薩名在般舟經中。亦名賢護。善即賢也。善巧將護令其不退。
法華文句記卷
經疏部第叁十四卷
般舟翻佛立。此舉除睡中最。以九十日常行故也。
若有惡心惱發菩提心人。此過過是。癡眷屬者。具如般舟須離癡人及鄉裏等。
二者心一境性及叁昧名此二次寬。雖通欲界。不通一向散亂心中。以般舟叁昧或欲界系九種心住。心一境性亦通欲界方便心故。
金剛叁昧經論
經疏部第叁十四卷
雲何修精進門。所謂修諸善行。心不懈退。當念過去無數劫來。爲求世間貪欲境界。虛受一切身心大苦。畢竟無有少分滋味。爲令未來遠離此苦。應勤精進。不生懈怠。大悲利益一切衆生。修諸善行者。通則六度四攝。別則四種叁昧。所謂常行叁昧。如般舟等。常坐叁昧。如一行等。半行半坐叁昧。如法華等。非行非坐叁昧。如覺意等也。心不懈退者。總明叁種精進也。當念過去等者。被甲精進也。爲令未來等者。攝善精進也。大悲利益等者。利樂精進也。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
律疏部•論疏部第四十四卷
如行者內修般舟叁昧者。天臺止觀第二雲。常行叁昧者此法出般舟叁昧經。翻名佛立。佛立叁義。一佛威力二叁昧力叁行者功德力。能于定中見十方現在諸佛其前立如明眼人暗夜觀星。見十方佛亦如是多故名佛立(文)或雲。疏第十雲。淨菩薩提心欤念佛叁昧相應(文)念佛叁昧般舟叁昧是一也。故知真言行者至淨菩提心得除蓋障叁昧時逮見無盡莊嚴藏。故雲佛立叁昧欤。
觀經疏傳通記考例
續經疏部第五十七卷
又問曰。般舟叁昧樂者是何義也。答曰。梵語名般舟。此翻名常行道。或七日九十日身行無間總名。叁業無間故名般舟也。又言叁昧者亦是西國語。此翻名爲定。由前叁業無間。心至所感。即佛境現前。正境現時。即身心內悅。故名爲樂。亦名立定見諸佛也。應知
依觀經等明般舟叁昧行道往生
諸宗部第四十七部
第五依般舟經雲。時有跋陀和菩薩。于此國土聞有阿彌陀佛。數數系念。因是念故見阿彌陀佛。既見佛已即從啓問。當行何法得生彼國。爾時阿彌陀佛語是菩薩言。欲來生我國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如是得來生我國土。當念佛身叁十二相悉皆具足。光明徹照端正無比。
安樂集
諸宗部第四十七部
法非佛不悟。念佛叁昧生焉。佛非法不明。法華叁昧起矣。一仙兩稱。俱得仙名。念佛法華同名佛慧。佛慧既同。則不輕般舟。
念佛叁昧寶王論
諸宗部第四十七部
般舟之義。義在何耶。對曰。梵雲般舟。此雲現前。謂思惟不已。佛現定中。凡九十日常行道者。助般舟之緣。非正釋其義也。
言事門者。夫佛生于心。般舟無念而已。至境出于我。法華不速而自來。無所念心者。絕諸亂想也。而修念佛者。善想一佛也。
何故妙宗引般舟叁昧經叁力爲證。一佛力。二叁昧力。此二非事用耶。叁者本功德力。此非理具耶。然末代行人而欲立行造修。須揀入理之門起觀之處。以衆生在迷未悟理故。故至第七正修章中。方論陰等十境的揀所觀。今亦如是如前所辯。良由于此不見此意豈不惑哉。問唯心淨土之唯心與本性彌陀。及十不二門唯色唯心之唯心同異如何。答唯心淨土。是所觀陰境。本性彌陀。是所顯法門亦是能觀觀法。各舉一邊意在互顯。若十不二門約叁谛。妙色妙心而論唯心。故雲非色非心空也。而色而心假也。唯色唯心中也。此乃直約中道絕待而論。名爲妙色妙心。豈與唯心淨土所觀陰心同日而語。
淨土境觀要門
諸宗部第四十七部
幻喻非有非無。響喻非合非散。又如般舟經。教修佛立叁昧。專念彌陀。其略雲。常念彼佛。譬如夢見金寶親屬相與娛樂等。永明曰。此喻惟心所作。即有而空故無來去。又如幻非實。則心佛兩忘。而不無幻相。則不壞心佛。空有無礙即無去來。不妨普見。見即無見。常契中道。是以佛實不來。心亦不去。感應道交惟心自見。
淨土或問
諸宗部第四十七部
故秘藏記雲。約法者。以觀心爲因。以叁密爲緣。所現普門海會即所生法。以由緣生法擬叁谛。所現前普門海會有以四不生推求。斯有了不可得是即空。本有叁密即中(乃至)則此義意也。疏如行者至了了無障者。是明行者自善根力。與佛加持力故。得見因緣所成影像曼荼羅莊嚴雲也。此般舟叁昧者。准此疏第十一具文雲。如是觀之時以不外緣安住不動不分別一切法想而不生妄相。爾時與觀佛叁昧等相應(乃至)是此般舟叁昧義欤。摩诃止觀第二雲。般舟翻爲佛立。佛立叁義。一佛威力。二叁昧力。叁行者本功德力。能于定中見十方現在其前立。如明眼人清夜觀星。見十方佛亦如是多故名佛立叁昧(乃至)疏然此境界至被故生耶者。是責問此行者所緣曼荼羅境界是若行者爲因獨生耶。若爲佛緣獨生耶。
大日經疏演奧鈔刊行序
續經疏部第五十九卷
明結釋中。如是毗盧遮那等者。且付如來加持身作一往釋。若付一一諸尊作細往釋不可有邊際。如各具五智無際智可思之。如胡麻中者。譬如胡麻殼中油遍無空隙處。如此等諸尊各遍法界無空隙之處也。故雲如是毗盧遮那乃至無空隙處也。如來若舍加持等者。譬如幻師若息咒術。所現幻事隨滅。如來金剛幻亦如是。佛若舍加持即不能現前。如是境界非自心推求推度而所應得。故雲非其自心限量之所能及也。行者內等者。此雲常行叁昧是指叁平等妙行雲般舟叁昧也。以行者叁平等妙行爲內因。以諸佛護持爲外緣。以此因緣谛見曼荼本佛。而聽聞叁世常恒自受法樂之法音。故雲如行者乃至了了無礙也。然此境界等者。如此行者見聞不思議境界時。四句推見或以幻夢等十喻谛觀察。都無從來無所去。隱顯不思議。畢竟平等平等而不出字門。故雲然此境界乃至不可得也。非從毗盧遮那等者。爲遮迷者伏疑故。今所現相似始生故。毗盧遮那本來叁部聖衆。而非今始出生。故雲爾也。
大日經住心品疏私記
續經疏部第五十八卷
尋時即得諸佛現前叁昧。叁七日後合得此叁昧。是佛立叁昧也。止觀雲。般舟翻爲佛立。佛立叁義。一佛威力。二叁昧力。叁行者本功德力。能于定中見十方現在佛在其前立。如明眼人晴夜觀星。見十方佛亦如是多。故名佛立叁昧。記雲。由叁力故叁昧見佛。是故此經(般舟叁昧法也)亦名現在佛立定經今案件文合今經也。故指諸佛現前叁昧爲佛立。
妙印鈔
續經疏部第五十八卷
經。于阿奢梨所下至分別惡想。釋曰。二明應敬善人也。文亦爲二。初明莫見愆過。次舉有過以況無過。此即初也。于阿奢梨而有凡聖。若伺惡者。于佛世尊尚見愆過。若求善者于一闡提而見有善。故于阿奢梨不令見愆過。愆字去連反。過也失也。故般舟叁昧經雲。于所聞叁昧處如世尊。不嫌不恚。不見短長。又智論四十九雲。菩薩因師得菩提。雲何不敬。豈有上智高明。于師不敬。若不敬師。則失大利。如井無绠水無由得。
金光明最勝王經玄樞序
續經疏部第五十六卷
又般舟叁昧。以應身叁十二相爲境。依之而修叁觀。是知。叁觀所顯即是圓融叁法也。
重刻四明十義書
諸宗部第四十六部
遠問曰。念佛叁昧。般舟經念佛章中說。多引夢爲喻。夢是凡夫之境。惑之與解皆自厓已還理了。而經說念佛叁昧見佛。則問雲。則答雲。則決其…
《含“般舟”的部分經論文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