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掌中解脫 第二十一天 奢摩他

  掌中解脫

  

  

  第二十一天  奢摩他

  

  

  (嘉傑‧帕繃喀仁波切先引述補處菩薩彌勒怙主的話說:

  

  「初依聽聞如理作意生,如理作意複生勝義慧。」1

  

  然後概述了前行作法,回顧了已講的各科,並將「總學佛子行之理」當中的布施等前四度簡略覆講了一遍。接著說:)

  

  庚一、別學後二度之理

  

  此節分兩部分:(辛一)學習靜慮體性奢摩他之理;(辛二)學習智慧體性毗缽舍那之理。

  

  辛一、學習靜慮體性奢摩他之理

  

  這部分又分六小節:(壬一)依止奢摩他資糧;(壬二)正修奢摩他之理;(壬叁)依此修九住心之理;(壬四)由六力成辦之理;(壬五)彼中具四種作意之理;(壬六)由此生起正奢摩他之理。

  

  我之所以沒有在中土道階段講定學與慧學,是爲了放在後二度當中來解釋。

  

  奢摩他本身的體性與外道所講的相同。雖然外道認爲奢摩他是色界定與無色界定修持中最低的一種,但如果懷著出離心來修,即是解脫的因;懷著皈依心來修,即成正法。假如缺乏奢摩他,那麼顯教的空性與密宗的生圓次第等高級的「修所成」證悟也無從生起。想要生起任何一種顯密叁摩地功德,都需要有奢摩他,這就像想倒水不能沒有盛水的容器。因此,先成就堅固的奢摩他是很重要的。

  

  單是爲了斬斷輪回之根、獲得解脫,也需要生起證空性的毗缽舍那;爲了生起毗缽舍那,必須先生起堅固的奢摩他。因爲明見空性之義首先要有堅固的「住分」。」比方說,爲了看清楚黑夜裏的壁畫,需要一盞既明亮又不會遭風吹熄的燈。

  

  不僅如此,當我們成就奢摩他之時,很容易就能改善修暇滿、難得、無常等的證德。《菩提道燈論》中說生起奢摩他是爲了成就神通,這不過是舉其一例而已。生起者奢摩他的主要用意,如寂天菩薩所說:

  

  「知具止勝觀,能滅諸煩惱,故應先求止。」2

  

  這才是成就奢摩他的用意所在。因此,最初應當先成就奢摩他。

  

  再者,奢摩他不一定要放在「發心」之後修,在「發心」之前亦可。如果奢摩他成就,修叁乘的任何一種法,都會有極大的進展。

  

  壬一、依止奢摩他資糧

  

  首先應該准備修奢摩他的資糧,資糧不具足,奢摩他就修不成,《菩提道燈論》中說:

  

  「失壞止支分,雖勵力修習,

  縱經數千年,不成叁摩地。」

  

  依止者摩他資糧有六個方面:(一)住合宜處;(二)少欲;(叁)知足;(四)斷諸雜務;(五)戒律清淨;(六)斷除貪等分別。

  

  (一)住合宜處

  

  修奢摩他的地方應具足五種功德,亦即《經莊嚴論》中所講的:

  

  「具慧修行處,善得賢善處,

  善地及善友,瑜伽樂資具。」

  

  假如我們不能很容易就獲得如法的生活來源,必需跑到城鎮裏頭去。所謂「善得」,意爲如法地獲得。以邪命的方式3,或接受罪惡之食4,就算獲得食物,也是「惡得」。因此,「善得」是指容易獲得食物,又不攙雜重罪。

  

  所住的地方,當選先德曾經莅臨加持過的,因爲對初業行人來講,是由地加持人。如果沒有這樣的條件,至少這一地區沒有破誓者居住、也未曾發生過擾亂僧團這類事情5。不要住在有野獸、強盜、凶猛非人出沒的地方,而應住在有加持力的「賢善處」。如果我們自恃膽大而隨便居住,很有可能會受到外來的侵害。例如,過去有位上師曾在某地遭厲鬼算計。

  

  如果修行的地方有非人居住,我們不能將他們趕走,而應以溫和的方式調伏其相續,這很重要。

  

  所謂「善地」,是指不生寒病、熱病,且水土合適的地方。

  

  我們當與見、行一致的人爲友,有道是:「結伴第二陰影友」,這句話並不是說,我們只能有二個朋友、或是獨居,而是指與自已同志者爲友。初業行者離友獨居是很危險的,法友不能少于叁個,如果見行一致的話,法友衆多亦無妨。不論是多是少,法友應該是能給予我們警告的眼神,而不是放蕩不羁的人。

  

  「聲爲靜慮之刺」,所住的地方白天應聽不見人聲、夜間應聽不見狗吠或水聲。根據我上師的說法,「樂資具」也包括對所修之法以聞思斷疑、條理井然,亦即具足修法所需的灌頂、引導、法本等條件,最主要的,是要精通所修的內容。

  

  現在的人多半先考慮如何安排生活,然後才發現對真正要修的法所知不多,于是臨時抱佛腳,去找人占卦等。我們不要如此,而應認真地將所修之法准備妥當。

  

  (二)少欲

  

  對衣食等不求好、不求多。

  

  (叁)知足

  

  對獲得粗劣的衣食應當知足。

  

  如果不能做到少欲知足,就會貪著享受,忙于攢積、照顧財物等事,而無法生起叁摩地。

  

  (四)戒律清淨

  

  總的來說,戒是一切功德的基礎;特別來講,息滅微細的內散亂,先要斷除粗顯的外散亂,如果分別粗重,內心是無法保持甯靜的,所以要以戒來製約、平息身口的惡行。

  

  (五)斷諸雜務

  

  如果雜務纏身,我們的時間就會花在無意義之事和談話上面。爲了生起靜慮,必須做到少事少業以減輕散亂。少欲知足,就自然能做到少事少業。

  

  一心專修的時候,曆算、醫藥、占卦、經忏等均屬雜務而應斷除。這些事不僅對我們這些初業行人,就是對大德們也極有害。(帕繃喀大師舉例說,白哈爾魔爲了加害布頓與喇嘛蕩巴兩位而供養鐵筆,致使他們在生前忙于研究曆算、用盡上千支鐵筆而未能成就殊勝悉地。6)

  

  佛子無著賢因修習慈悲心,白哈爾魔無法加害于他。宗喀巴大師著有十八函文集,但在書首標題不使用「叁文對照」的體裁7。大師並非不懂梵文,而是擔心這樣作會影響修行。

  

  我也曾花一年時間去練習梵文書寫,練到手指磨破、好幾塊粉板的表面磨壞,但這些都是雜務,對修行並無幫助。

  

  如果勤學這類事物,除了這方面的習氣之外,是無法留下增上生與決定善的習氣的。因此,我們要修習有真正價值的東西,不要貪著甘蔗皮而丟掉蔗糖。這些次要的學問意義不大,對此不必勤學。

  

  (帕繃喀大師指出,某些人上了年紀還在爲五欲樂奮鬥,這是很讓人憐憫的。以前有個名叫「蘇惹達」的乞丐,他將所得的如意寶轉送給明勝王,說:「您是這個地方貪欲最深的人,所以最貧窮。」大師又講了格西奔貢嘉打點行裝的故事。8)

  

  (六)斷除貪等分別

  

  我們應思惟五欲過患與無常的道理來克服貪等分別。如果具足上述諸因努力修習,成就奢摩他當不遲于六個月。

  

  壬二、正修奢摩他之理

  

  《辨中邊論》中,說依靠「八行」來對治「五過」:

  

  「依止八行因,斷除五過失。

  懈怠忘教授,沈沒與掉舉,

  不作行作行,是爲五過失。」

  

  成辦叁摩地的教授,無過于彌勒諸論、《五地論》、中觀派《修習次第》等大論中的所開示。因此,我們應常尋求這些教授來修。如果將這些大論當作只足用來講說的法,而看重一些與大論不符的上師教授,或杲簡短的密籍、筆記、夾注之類,宗喀巴大師在《道次第廣論》奢摩他章結偈中,說這類人不不在有處求而偏在無處求,這樣是找不到修行教授的。因此,忽視那些大論而隨意輕信某位上師的言論和教授,即便一輩子在山洞裏度過,大多數人也難免將微細沈沒誤爲正確的修行,或是將緣心的奢摩他誤爲大密之道,因而墮入極危險的歧途。再怎麼努力,也只是浪費自己的一生。

  

  許多被譽爲智者的西藏大德,在見、修等力面犯有錯誤,有辨別能力的人仔細讀一下他們的作品便能知道。宗喀巴大師在見、修、行叁方而,均以印度最偉大智者、成就師的論著爲准繩,並由至尊文殊親自解疑,經大師抉擇後所撰寫的著作沒有錯誤的汙垢。所以,應該依靠這樣的教授。

  

  如果看重某種大論中未說過的或與之不符的教授,便有生起某種以前從未聽說過的證悟之險!因此,大到密宗生圓次第,小到基礎叁摩地,都要依據真實可信的論典中所說的奢摩他教授來修,斷五過、依八行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過:懈怠

  

  懈怠的對治有四種:認識叁摩地功德之「信」;希求叁摩地之「欲」;努力修叁摩地之「勤」;以及努力的結果「輕安」。

  

  所修的對象是叁摩地,而修叁摩地首先遇到的障礙,是不願意修或無法持續的懈怠過失,其正對治爲「輕安」。我們目前雖然沒有輕安,但應該思惟叁摩地的功德而起「信」,且應思惟散亂的諸般過患:

  

  「雖久習念誦,及衆苦行等,

  然心散它處,佛說無義利。」

  

  在成就奢摩他之後,修善行時心與所緣對像將緊密結合,由此能迅速獲得悉地;共同的神通、神變等也是依奢摩他成就的;睡眠將變成叁摩地;煩惱減輕;尤其是從依止善知識法直至生圓次第的一切道將快速、順易地生起。我們應當思惟這些叁摩地功德而生起認識叁摩地功德的「信」。獲得「信」之後,就能依次引發「欲」、「勤」與「輕安」,這四種有因果關系。

  

  第二過:忘失教授

  

  這裏講的「忘失教授」意爲對所緣境失去正念,這是修叁摩地時的最大障礙。

  

  如《中觀心論》中所言:

  

  「意象不正行,當以正念索,

  縛所緣堅柱,慧鈎漸調伏。」

  

  我們應當將心這頭大象綁在所緣柱上,因此需要一種奢摩他所緣作爲系心的對象。至于所緣境,緣任何一種法均可修成奢摩他。外道以石子或木塊爲對象,苯教徒以「阿」字爲對象。修奢摩他的所緣境是意識的對象,並不是用眼…

《掌中解脫 第二十一天 奢摩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