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掌中解脱 第二十一天 奢摩他

  掌中解脱

  

  

  第二十一天  奢摩他

  

  

  (嘉杰‧帕绷喀仁波切先引述补处菩萨弥勒怙主的话说:

  

  「初依听闻如理作意生,如理作意复生胜义慧。」1

  

  然后概述了前行作法,回顾了已讲的各科,并将「总学佛子行之理」当中的布施等前四度简略覆讲了一遍。接着说:)

  

  庚一、别学后二度之理

  

  此节分两部分:(辛一)学习静虑体性奢摩他之理;(辛二)学习智慧体性毗钵舍那之理。

  

  辛一、学习静虑体性奢摩他之理

  

  这部分又分六小节:(壬一)依止奢摩他资粮;(壬二)正修奢摩他之理;(壬三)依此修九住心之理;(壬四)由六力成办之理;(壬五)彼中具四种作意之理;(壬六)由此生起正奢摩他之理。

  

  我之所以没有在中土道阶段讲定学与慧学,是为了放在后二度当中来解释。

  

  奢摩他本身的体性与外道所讲的相同。虽然外道认为奢摩他是色界定与无色界定修持中最低的一种,但如果怀着出离心来修,即是解脱的因;怀着皈依心来修,即成正法。假如缺乏奢摩他,那么显教的空性与密宗的生圆次第等高级的「修所成」证悟也无从生起。想要生起任何一种显密三摩地功德,都需要有奢摩他,这就像想倒水不能没有盛水的容器。因此,先成就坚固的奢摩他是很重要的。

  

  单是为了斩断轮回之根、获得解脱,也需要生起证空性的毗钵舍那;为了生起毗钵舍那,必须先生起坚固的奢摩他。因为明见空性之义首先要有坚固的「住分」。」比方说,为了看清楚黑夜里的壁画,需要一盏既明亮又不会遭风吹熄的灯。

  

  不仅如此,当我们成就奢摩他之时,很容易就能改善修暇满、难得、无常等的证德。《菩提道灯论》中说生起奢摩他是为了成就神通,这不过是举其一例而已。生起者奢摩他的主要用意,如寂天菩萨所说:

  

  「知具止胜观,能灭诸烦恼,故应先求止。」2

  

  这才是成就奢摩他的用意所在。因此,最初应当先成就奢摩他。

  

  再者,奢摩他不一定要放在「发心」之后修,在「发心」之前亦可。如果奢摩他成就,修三乘的任何一种法,都会有极大的进展。

  

  壬一、依止奢摩他资粮

  

  首先应该准备修奢摩他的资粮,资粮不具足,奢摩他就修不成,《菩提道灯论》中说:

  

  「失坏止支分,虽励力修习,

  纵经数千年,不成三摩地。」

  

  依止者摩他资粮有六个方面:(一)住合宜处;(二)少欲;(三)知足;(四)断诸杂务;(五)戒律清净;(六)断除贪等分别。

  

  (一)住合宜处

  

  修奢摩他的地方应具足五种功德,亦即《经庄严论》中所讲的:

  

  「具慧修行处,善得贤善处,

  善地及善友,瑜伽乐资具。」

  

  假如我们不能很容易就获得如法的生活来源,必需跑到城镇里头去。所谓「善得」,意为如法地获得。以邪命的方式3,或接受罪恶之食4,就算获得食物,也是「恶得」。因此,「善得」是指容易获得食物,又不搀杂重罪。

  

  所住的地方,当选先德曾经莅临加持过的,因为对初业行人来讲,是由地加持人。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至少这一地区没有破誓者居住、也未曾发生过扰乱僧团这类事情5。不要住在有野兽、强盗、凶猛非人出没的地方,而应住在有加持力的「贤善处」。如果我们自恃胆大而随便居住,很有可能会受到外来的侵害。例如,过去有位上师曾在某地遭厉鬼算计。

  

  如果修行的地方有非人居住,我们不能将他们赶走,而应以温和的方式调伏其相续,这很重要。

  

  所谓「善地」,是指不生寒病、热病,且水土合适的地方。

  

  我们当与见、行一致的人为友,有道是:「结伴第二阴影友」,这句话并不是说,我们只能有二个朋友、或是独居,而是指与自已同志者为友。初业行者离友独居是很危险的,法友不能少于三个,如果见行一致的话,法友众多亦无妨。不论是多是少,法友应该是能给予我们警告的眼神,而不是放荡不羁的人。

  

  「声为静虑之刺」,所住的地方白天应听不见人声、夜间应听不见狗吠或水声。根据我上师的说法,「乐资具」也包括对所修之法以闻思断疑、条理井然,亦即具足修法所需的灌顶、引导、法本等条件,最主要的,是要精通所修的内容。

  

  现在的人多半先考虑如何安排生活,然后才发现对真正要修的法所知不多,于是临时抱佛脚,去找人占卦等。我们不要如此,而应认真地将所修之法准备妥当。

  

  (二)少欲

  

  对衣食等不求好、不求多。

  

  (三)知足

  

  对获得粗劣的衣食应当知足。

  

  如果不能做到少欲知足,就会贪着享受,忙于攒积、照顾财物等事,而无法生起三摩地。

  

  (四)戒律清净

  

  总的来说,戒是一切功德的基础;特别来讲,息灭微细的内散乱,先要断除粗显的外散乱,如果分别粗重,内心是无法保持宁静的,所以要以戒来制约、平息身口的恶行。

  

  (五)断诸杂务

  

  如果杂务缠身,我们的时间就会花在无意义之事和谈话上面。为了生起静虑,必须做到少事少业以减轻散乱。少欲知足,就自然能做到少事少业。

  

  一心专修的时候,历算、医药、占卦、经忏等均属杂务而应断除。这些事不仅对我们这些初业行人,就是对大德们也极有害。(帕绷喀大师举例说,白哈尔魔为了加害布顿与喇嘛荡巴两位而供养铁笔,致使他们在生前忙于研究历算、用尽上千支铁笔而未能成就殊胜悉地。6)

  

  佛子无着贤因修习慈悲心,白哈尔魔无法加害于他。宗喀巴大师着有十八函文集,但在书首标题不使用「三文对照」的体裁7。大师并非不懂梵文,而是担心这样作会影响修行。

  

  我也曾花一年时间去练习梵文书写,练到手指磨破、好几块粉板的表面磨坏,但这些都是杂务,对修行并无帮助。

  

  如果勤学这类事物,除了这方面的习气之外,是无法留下增上生与决定善的习气的。因此,我们要修习有真正价值的东西,不要贪着甘蔗皮而丢掉蔗糖。这些次要的学问意义不大,对此不必勤学。

  

  (帕绷喀大师指出,某些人上了年纪还在为五欲乐奋斗,这是很让人怜悯的。以前有个名叫「苏惹达」的乞丐,他将所得的如意宝转送给明胜王,说:「您是这个地方贪欲最深的人,所以最贫穷。」大师又讲了格西奔贡嘉打点行装的故事。8)

  

  (六)断除贪等分别

  

  我们应思惟五欲过患与无常的道理来克服贪等分别。如果具足上述诸因努力修习,成就奢摩他当不迟于六个月。

  

  壬二、正修奢摩他之理

  

  《辨中边论》中,说依靠「八行」来对治「五过」:

  

  「依止八行因,断除五过失。

  懈怠忘教授,沉没与掉举,

  不作行作行,是为五过失。」

  

  成办三摩地的教授,无过于弥勒诸论、《五地论》、中观派《修习次第》等大论中的所开示。因此,我们应常寻求这些教授来修。如果将这些大论当作只足用来讲说的法,而看重一些与大论不符的上师教授,或杲简短的密籍、笔记、夹注之类,宗喀巴大师在《道次第广论》奢摩他章结偈中,说这类人不不在有处求而偏在无处求,这样是找不到修行教授的。因此,忽视那些大论而随意轻信某位上师的言论和教授,即便一辈子在山洞里度过,大多数人也难免将微细沉没误为正确的修行,或是将缘心的奢摩他误为大密之道,因而堕入极危险的歧途。再怎么努力,也只是浪费自己的一生。

  

  许多被誉为智者的西藏大德,在见、修等力面犯有错误,有辨别能力的人仔细读一下他们的作品便能知道。宗喀巴大师在见、修、行三方而,均以印度最伟大智者、成就师的论着为准绳,并由至尊文殊亲自解疑,经大师抉择后所撰写的著作没有错误的污垢。所以,应该依靠这样的教授。

  

  如果看重某种大论中未说过的或与之不符的教授,便有生起某种以前从未听说过的证悟之险!因此,大到密宗生圆次第,小到基础三摩地,都要依据真实可信的论典中所说的奢摩他教授来修,断五过、依八行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过:懈怠

  

  懈怠的对治有四种:认识三摩地功德之「信」;希求三摩地之「欲」;努力修三摩地之「勤」;以及努力的结果「轻安」。

  

  所修的对象是三摩地,而修三摩地首先遇到的障碍,是不愿意修或无法持续的懈怠过失,其正对治为「轻安」。我们目前虽然没有轻安,但应该思惟三摩地的功德而起「信」,且应思惟散乱的诸般过患:

  

  「虽久习念诵,及众苦行等,

  然心散它处,佛说无义利。」

  

  在成就奢摩他之后,修善行时心与所缘对像将紧密结合,由此能迅速获得悉地;共同的神通、神变等也是依奢摩他成就的;睡眠将变成三摩地;烦恼减轻;尤其是从依止善知识法直至生圆次第的一切道将快速、顺易地生起。我们应当思惟这些三摩地功德而生起认识三摩地功德的「信」。获得「信」之后,就能依次引发「欲」、「勤」与「轻安」,这四种有因果关系。

  

  第二过:忘失教授

  

  这里讲的「忘失教授」意为对所缘境失去正念,这是修三摩地时的最大障碍。

  

  如《中观心论》中所言:

  

  「意象不正行,当以正念索,

  缚所缘坚柱,慧钩渐调伏。」

  

  我们应当将心这头大象绑在所缘柱上,因此需要一种奢摩他所缘作为系心的对象。至于所缘境,缘任何一种法均可修成奢摩他。外道以石子或木块为对象,苯教徒以「阿」字为对象。修奢摩他的所缘境是意识的对象,并不是用眼…

《掌中解脱 第二十一天 奢摩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