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樣的宗教才是充滿活力的。因此我對第一次來聽我講課的人,首先把《認識佛教》介紹給他們,使他們明白,宗教不是迷信,不是盲目的信仰,它是神聖的教育。
這種聖賢教育,會使人發生氣質的變化,第一個階段,會使人轉惡爲善,種種教化,使人「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第二個階段,會使人破迷開悟,通過聖賢經典的修學,使人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人生就是我們自己;第叁個階段,轉凡成聖,通過深入的修學,自我改造,自我完善,而日趨與聖賢一致。不僅佛教如此,其他所有宗教的教育,都會有這樣的教育成果。
鑒于當前社會倫理道德淪喪,禮節規範廢弛,物欲橫流,人心轉惡,而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都只偏重于科技知識的灌輸,廢棄了倫理道德的教育。唯有靠宗教教育帶動,以各宗教的寶典、聖賢的言行規範、聖教的教理,開導民心,扭轉世風,才能維系家庭的健全,社會的安定,乃至國家久治與世界和平。
英國著名的曆史哲學家湯恩比博士極爲推崇中國的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他認爲這是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的良藥。
孔孟的儒家學說,是以仁愛爲中心,禮儀爲規範,家庭倫理道德爲根本的教育。推崇的道德內容包括: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十二種德目。孔孟學說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強調五倫十義。「五倫」是指父子、夫婦、兄弟、君臣、朋友,並規範這五種關系應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有不同分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見《孟子•滕文公章句上》)。「十義」是指「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溫順合作)、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見《禮記》禮運篇)。這五倫十義,就把每個人在社會上的人際關系、道德倫理觀念以及自己應盡的義務都說清楚了。用孔孟學說所包括的十二種德目和五倫十義,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則人心向善,家庭和諧,國家長治久安,天下太平。而它基始全在是否真實落實《弟子規》。
儒家學說是繼承中國遠古堯舜的教導,至少已有五千多年的長遠曆史。而另一對中國人有深遠的影響的就是佛教。佛教是公元六十七年中國漢朝時代由印度傳來的。佛教的基本教義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佛教的經典提倡: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修十種善業:一、不殺生,二、不偷盜,叁、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绮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八、不貪婪,九、不瞋恚,十、不愚癡。佛教提倡真實智慧的教育,因果教育,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佛陀爲人說明宇宙人生的「性、相、理、事、因、果」六樁事。佛經告訴我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果的道理是貫穿前生、今生和來生的,在生命的長河中因果的循環也是無窮盡的。所以佛法教育大衆不造惡因,避免惡果。佛教教學的根本在孝親尊師,而孝敬的基始也是在《弟子規》的具體實踐。
大乘佛法在生活中是以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爲原則,奉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種修行方法(六度),在與大衆相處的時候,用布施、愛語、利行(爲衆生服務)、同事(與群衆融成一片)四種攝受幫助衆生的方法,使福德和智慧日加完善。佛教的教學,是智慧和仁愛的教學。使受教者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從而妥善處理好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天地鬼神的關系(人與不同維次空間一切生物的關系)。佛教的教育內涵十分豐富,它不僅指導人一生,能夠因奉行十善業及六度、四攝等而獲福慧無量,而且引導人超越生老病死之苦,超越輪回之苦。
如果不滯留在宗教的外在形式,而徹底恢複宗教教育的本質,深入落實經典的教誨,會使一切衆生獲得真實的利益。而家庭的幸福,國家的昌盛,世界的和平那是必然的結果。
我在二ΟΟ四年十一月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澳洲阿德萊得會議,聽到印度來的斯利瓦斯塔哇(Prof. H.S.Srivastava)教授的報告,他從佛教(Buddhism)、基督教(Christianity)、儒教(Confucianism)、印度教(婆羅門教)(Hinduism) 、伊斯蘭教(Islam)、耆那教(印度非婆羅門教)(Jainism)、猶太教(Judaism)、神道教(Shintoism)、錫克教(Sikhism)、道教(Taoism)、拜火教(Zoroastrianism) 十一個宗教中彙集了各宗教相同的道德價值觀,總結出四十一種大家公認的良好道德質量。這些包括:保持清潔(Cleaniliness)、尊重勞動(Dignity of Labor)、勤奮(Diligence)、守時規律(Puntuality-Regularity)、誠實(Honest)、崇尚自然(Nature appreciation)、戰勝苦難(Victory in suffering)、堅忍或不屈不撓(Fortitude)、勇氣(Courage)、有志氣(Ambition)、盡責或孝順(Dutifulness)、耐心(Patience)、禮貌(Courtesy) 、節儉(Thrift)、寬宏大量(Magnanimity)、忠誠(Loyalty)、感恩(Gratitude)、寬容(Tolerance)、光明磊落(運動家精神)(Sportsmanliness)、果斷(Determination)、愛心(Love)、平等對話交流(Dialogue)、服務精神(Service)、團隊精神(Team-spirit) 、責任感 (Responsibility)、同情心(Sympathy)、熱情(Hospitality)、公正(Justice)、老實可靠(Accountability)、悔改(Repentance)等等。
這些優秀的道德質量,是各個宗教所共同提倡的,是應該推廣的人文教育。我們的教育目的,是使每個人趨向真善美慧,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宗教教育是愛的教育。人人心中有愛,我們的世界就沒有沖突了,我們的世界就變得和平美好。「愛」字在中文屬會意的符號,分析可見「受」與「心」,意爲感受真心,真心即是佛法所說之真如、自性、本性、法性,儒家所說之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所以佛聖之所證所得即是自愛,佛聖之無限量的教化衆生即是愛他。我們于此真實履行,不可不知,應當效法。可以說,宇宙的真理就是一個愛,愛就是真心,就是真性;愛就是上帝,就是真神;愛就是純淨純善,就是至善本善。愛孕育出宇宙萬物,天地萬物無一不是從愛心而生而長。所以愛就是生命,就是宇宙全體,發揚愛心、光大愛心者,就稱之爲神聖。
四、用現代化手段落實宗教教育
淨空認爲,充分利用衛星電視教學和建立網絡教學是快速收效而又節省人力物力的方法。同時爲培養師資和聖賢人物,可設立仁愛和平國際大學。
淨空從事佛教教學工作已半個世紀,我在世界各地講經說法,在最近二十年僅靠私人民間的力量,流通的佛教經典解說的錄音帶、錄像帶、CD、VCD和DVD多得不計其數。近七年來,利用因特網教學。二ΟΟ叁年元旦開始有衛星電視臺—華藏衛視,展開衛星電視教學,每天二十四小時播放佛教教育節目和聖賢傳統教育、倫理道德教育內容。衛星覆蓋全球,産生了極大的影響力。從全世界聽衆在精神上和經濟上給我們的踴躍支持看出,這種做法是成功的。我們的所有教學課程對全世界人民免費開放,我們沒有任何募捐活動,而人民的支持卻是源源不斷而來。由此可以看出,世界是多麼需要倫理道德和宗教教育,人民是多麼渴望聖賢教導。二ΟΟ四年九月,我們在華藏衛星電視上,開設了「仁愛和平講堂」專欄,融會宗教教育與華夏傳統聖哲教育內容,向全世界介紹。二ΟΟ叁年十月,我們創辦的淨宗學院,已發展成爲以遠程教學方式爲主體的學校。利用因特網、衛星電視等遠程教學手段及函授教學,很符合現代化的社會教育之需。
鑒于我們實際的經驗體會,我曾經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了兩條建議,當然,也願意向本次大會再次提出,供大家參考。
(1) 充分利用衛星電視、國際網絡的教學手段,宣傳「仁愛和平的聖賢教育」
內容包括: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等十二個德目,教導倫理道德和推廣宗教教育。每個節目以英語、華語、阿拉伯語、西班牙語四種語言播出。最好擁有自己的衛星電視臺。在沒有自己的設備以前,可租用現有的衛星電視臺的時段,每天至少在最佳時段播放一小時。然後逐漸增加,設立仁愛和平倫理道德教育大講堂。節目的主講人,應是有道德有學問的長者、教授、專家擔任。相信,播放一年之後,便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淨空深望印度尼西亞國家領導人宗教諸領袖,能做帶頭人,引導世人遠離邪惡,走向光明,作現代的救世主。
(2) 爲培養師資和聖賢人物而設立「仁愛和平國際大學」
從事全球聖賢教學工作是長遠的事業,必須後繼有人。因此就必須籌辦一所大學,專門培養聖賢人物,他們學成之後,真正可以成爲倫理道德方面的師表。這所大學,應包括從幼兒園到大學研究所的系列教學。學生從小開始培養純淨純善的道德和淵博的學問,使其不受外界社會汙染,連生活中的娛樂都要用正面的教材。學生遵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以修養身心爲根本,以服務世界人民爲己任。淨空相信世界各地一定會有許多英明的父母將他們的兒女送來讀書。淨空相信,這樣的國際大學才真能爲世界培養精神領袖、道德領袖人物。無論是哪一個國家,哪個地區,願意真正實行以上兩項建議的,淨空都將盡自己的力量支持他、幫助他。淨空幾十年來,足涉亞洲、美洲、澳洲、歐洲、非洲等地,目睹世界情況,深感恢複聖賢教育之重要。教育是根本。中國聖哲有明訓:「建國君民,教學爲先」。人心的險惡,世界的沖突,要靠道德教育從根本上化解。多元宗教的和諧、信仰價值的體現,要靠聖賢教育來維系和完成。淨空一生從事社會教育工作,尤其重視《弟子規》的落實。今天借此大會的聖壇,貢獻此點滴的經驗體會,請教于在座的四方大德。謝謝!
淨空
澳大利亞淨宗學院院長
昆士蘭大學格利菲斯大學榮譽教授
《談談和平與宗教教育問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