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消弭沖突與落實仁愛和平的教育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多元文化信仰的理解與共同價值觀教育國際會議》主題發言會的講話
時間:2004年11月29日地點:澳洲阿德萊德大學
承蒙大會邀請淨空來談談《以倫理道德教育增進文化信仰的理解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淨空感到義不容辭。在目前世界嚴重動亂之中,有在座各位有識之士,共同爲拯救世運並肩奮鬥,乃是世界的曙光,兆民的生機!淨空非常感激大會給我這個機會,與諸位大德分享有關如何增進文化信仰間的理解,消弭沖突以及落實仁愛和平教育的一點淺見。淨空深深地覺得,解決這個問題是二十一世紀世界存亡興衰的關鍵。
一、世界沖突的根源
我們目前所處的時代,是史無前例的動亂時代,國與國之間、宗教之間、種族之間充滿了沖突。而動亂、沖突、矛盾的根源在哪裏呢?淨空認爲,細思其根源,是來自社會的基本單位—家庭。一個家庭夫婦不和,父子不和,兄弟不和,這些矛盾沖突會影響和破壞社會的大環境。再深究一層,會發現沖突的真正根源是在自己的內心,在我們內心有本性和習性的沖突。本性,就是中國儒家所說的「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是純淨純善的。習性就是後天所染上的各種知見。再說得通俗一些,是利他與自利之間的沖突。因此,要化解沖突,先要化解自己內心的矛盾沖突,放下自私自利,放下自己內心對一切人、事、物的控製和占有的念頭與行爲。這才是化解世間一切矛盾沖突的根本辦法。
「化解沖突,歸結爲先化解內心的矛盾沖突」的這一理念,是有佛教經典理論和科學根據的。
在佛教最著名經典《華嚴經》中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另一部著名的經典《首楞嚴經》中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又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些經文都是說明宇宙萬事萬物都是我們的心識變現的。我們的思想,影響著外在的一切事物。這個道理很深,佛教關于這方面的論述很多。舉一個比喻說明,我們的心態是美好的,會常做美夢。如果我們的心態是凶惡的,會常做惡夢。夢中的一切境界、一切人物,山河大地不都是我們的心識變現的嗎?實際上,我們現前的一切境界、一切人物也是自己的心識變現的。
現代科學也逐漸證實了這一點。日本江本勝博士,對水進行了十年的研究,發現人的心念能改變水結晶體形狀。善心善念會使水的結晶清純美好;惡心惡意能令水的結晶變得特別醜陋汙穢。例如,把一杯水貼上「和平」字樣,另一杯水貼上「戰爭」的字樣。過一段時間,通過儀器觀察,會發現前者的水結晶體變得非常美麗,而後者的水結晶體變得十分難看,好像很悲慘的樣子。江本勝博士的科學發現,得到聯合國總部的重視,被邀請到美國紐約作報告。確實,「心念能影響外在環境」的這一發現,不僅爲環保工作者帶來「淨化環境須先淨化人心」的新方案,也給從事和平工作者帶來深遠的啓迪。心念影響外在的一切事物,所以改變自己的心念就能改變外界環境。淨宗修學,首重心清淨則身清淨,身清淨則境界清淨。因此,只有消除自己內心的沖突、不平與紛爭,才能達到外在的和諧,家庭、社會、乃至宇宙的安定和平。
中國古代的聖賢正是會運用這個道理來生活和管理國家,故而儒家有「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訓導。天下和平、國家安定、家庭和諧,必以先修身、正心、誠意爲根本。中國上古時代的湯王有「萬方有罪、罪在朕躬」的治國心態。湯王認爲:國家沒有治理好,是自己的過失,從自己心裏反省改進。因此當時天下是太平的。
換而言之,我們也應該把過去的觀念改變一下,如果總是認爲自己是對的,別人都是錯的,那麼矛盾對立永遠無法消除。應該把觀念轉過來,別人永遠是對的,永遠看別人的好處,而自己是錯誤的,那麼自己永遠在改過,永遠在進步,正如中國道家先哲莊子說的:「以得爲在人,以失爲在己」。
二、化解沖突惟有靠教育
今天世界動亂沖突的根本原因來自于人們內心的矛盾沖突。而內心爲什麼會有矛盾沖突呢?是因爲迷失了本性本善。所以,只有讓衆生覺悟,才能化解沖突。而覺悟,要靠教育。要教人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個真相包括:
(一)人與人的關系
(二)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叁)人與天地鬼神的關系,或者說人與多維次空間生靈的關系。
這叁種關系,都有著天然的秩序,中國古人稱之爲「道」。比如「父子、夫婦、兄弟、君臣、朋友」這五種關系是人道,很好地處理這五種關系是「德」。具體而言,父慈子孝、夫婦和諧互敬、兄弟和睦,君仁臣忠,朋友有信,這就是道德。中國聖人總結出道德十二種德目: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
倫理道德的教育要以這十二種德目爲宗旨,如果人人都能認真學習做到,自然是天下和平安定了。因此,化解沖突,安定社會最有效的方法是實行倫理道德的宗教教育。
中國儒家說,「人之初,性本善」。這是首先要肯定的教育理念。人之不善,是後天所染上的習性。唯有依照聖賢教育才能清除染汙,防止不善,維護人人本有之真善美的天性。教育能使人化惡爲善,化敵爲友,化冤爲親,轉迷爲悟,轉凡成聖。故而中國古聖先賢有「建國君民,教學爲先」的訓導(見《禮記》)--建立一個國家,教化全國人民,教育最重要。教育要先抓。倫理道德的教育可分爲四大類:
1 家庭教育
2 學校教育
3 社會教育
4 宗教教育
四教以家庭教育爲根本,以宗教教育爲究竟圓滿。這四種教育的主體就是中國古人教導後裔的倫理道德教育。古今中外,所有聖賢、所有宗教的經典都是講道德教育,道德就是隨順自然的法則。自然法則就是神聖的教誨。神聖不是指某一個人,是指大自然法則,是指真理。這四種教育辦好了,天下太平,社會安定,人民幸福;如果疏忽了這四種教育,則社會必定産生重大的沖突。
不幸的是在當今社會中,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大都舍棄了倫理道德,而只偏重于科技知識的學習。只有宗教教育還講仁愛和平、尊聖敬善。世界還有一線光明,就是要靠宗教教育。宗教教育教導我們相信神聖的教誨,相信因果報應的理論與事實。世間志士仁人,要想挽救今世之劫運,別無良策,唯有急切恢複宗教教育。由宗教教育帶動,慢慢回歸「崇倫理、重道德」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因此,倫理道德的教學和宗教教育才是解決社會問題最有效的方法,能從根本上平息社會動亂,這個世界才有救。
英國著名曆史哲學家湯恩比博士在1973年曾發表一篇很有影響力的文章--《汙染的起源》。其中有一段話說:「文明之宗教和哲學的創始人明白:神的本質並非威力,而是仁慈和博愛。佛、菩薩和基督並非代表施行威力,而是代表克己奉獻和自我犧牲。儒家與神道教代表人與自然的和諧互助;道教代表以自然爲尊……,在這些智慧而柔和的傳統宗教和哲學的基礎上建立的世界觀,才最有希望在今天拯救全人類。」
叁、中華傳統倫理道德教育的啓迪
淨空在此爲在座各位有識之士介紹一下中國古代自堯舜以來所製定的教育目的與理念。這種教育,影響中國四千五百多年,使中國古老的社會,基本上能保持安定。但中國在近一、二百年間,因爲受到西方科學文明的沖擊,才把它舍棄。
(1) 教育目的
中國古人教育的目的是教我們如何做人,做個真正的好人。好人的標准是知道愛護、尊敬、關懷和幫助別人。這是中國傳統的教育。現代人受到西方科技文明的沖擊,將這個傳統的教育舍棄了,只注重科技而忽視了思想道德。特別是近代,盲目效法西方科技教育,崇尚競爭。當知競爭發展爲鬥爭、鬥爭升級便成戰爭。因此現代社會才出現父子相殺,夫婦相殺等種種人倫悲劇。社會動亂至此,實在值得我們好好的反省深思:人與人之間,到底是對立競爭好?或者互相幫助,互相敬愛好呢?實在講,科技教育如果讓有德行的人來主導,這是好事。有德行者,運用科技必定配合大自然。沒有德行的人則利用科技,破壞大自然。例如現在地球生態失去平衡,都是人爲的因素。這點非常值得我們省思。
(2) 教育內容
中國教育從兒童開始,就教我們尊重,愛護一切人事物。這是愛的教育。處事待人接物講求禮讓,絕無競爭的思想行爲。從小教育兒童,念念存心利益一切大衆,這與西方教育中,重視個人權益,隱私權,念念以自己利益爲優先的理念是截然不同的。儒家教學的理念,非常重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就是仁愛的教育。時時處處,遇境逢源,想到自己就想到別人。中國童蒙的教學內容很多,而《弟子規》是集其大成。《弟子規》的底本是宋朝朱熹的《童蒙須知》。中國教育思想非常完備,有四千年曆史。這是提供大家作參考、反省,到底是西方功利主義好?還是東方仁愛教育好?功利主義之下,人與人之間很容易有沖突,仁愛教育是處處爲他人著想,損己利人,因此絕對沒有沖突。而西方所謂愛的教育,強調父母愛子女。但兒女長大之後,未必知道敬愛父母。中國愛的教育,從小教導子女親愛父母,尊敬師長,這是極大的不同。
(3) 教育基礎
東方教育最重要的基礎點,在于肯定人性本善。習性的染汙,都是後天的熏染。在傳統教育的理念中,天下沒有一個惡人,就看你怎樣教育。所以,教育必須從小開始,教導他孝敬父母師長,父子有親,夫婦和睦,兄友弟愛,君仁臣忠,朋友有信等做人道理。
中國人五千年來的傳統教育大綱可總結如下(詳情見附錄一):
目前,傳統倫理道德教育在中國已經開始受到重視。…
《如何消弭沖突與落實仁愛和平的教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