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消弭冲突与落实仁爱和平的教育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文化信仰的理解与共同价值观教育国际会议》主题发言会的讲话
时间:2004年11月29日地点:澳洲阿德莱德大学
承蒙大会邀请净空来谈谈《以伦理道德教育增进文化信仰的理解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净空感到义不容辞。在目前世界严重动乱之中,有在座各位有识之士,共同为拯救世运并肩奋斗,乃是世界的曙光,兆民的生机!净空非常感激大会给我这个机会,与诸位大德分享有关如何增进文化信仰间的理解,消弭冲突以及落实仁爱和平教育的一点浅见。净空深深地觉得,解决这个问题是二十一世纪世界存亡兴衰的关键。
一、世界冲突的根源
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是史无前例的动乱时代,国与国之间、宗教之间、种族之间充满了冲突。而动乱、冲突、矛盾的根源在哪里呢?净空认为,细思其根源,是来自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一个家庭夫妇不和,父子不和,兄弟不和,这些矛盾冲突会影响和破坏社会的大环境。再深究一层,会发现冲突的真正根源是在自己的内心,在我们内心有本性和习性的冲突。本性,就是中国儒家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是纯净纯善的。习性就是后天所染上的各种知见。再说得通俗一些,是利他与自利之间的冲突。因此,要化解冲突,先要化解自己内心的矛盾冲突,放下自私自利,放下自己内心对一切人、事、物的控制和占有的念头与行为。这才是化解世间一切矛盾冲突的根本办法。
「化解冲突,归结为先化解内心的矛盾冲突」的这一理念,是有佛教经典理论和科学根据的。
在佛教最著名经典《华严经》中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另一部著名的经典《首楞严经》中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又说:「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些经文都是说明宇宙万事万物都是我们的心识变现的。我们的思想,影响着外在的一切事物。这个道理很深,佛教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很多。举一个比喻说明,我们的心态是美好的,会常做美梦。如果我们的心态是凶恶的,会常做恶梦。梦中的一切境界、一切人物,山河大地不都是我们的心识变现的吗?实际上,我们现前的一切境界、一切人物也是自己的心识变现的。
现代科学也逐渐证实了这一点。日本江本胜博士,对水进行了十年的研究,发现人的心念能改变水结晶体形状。善心善念会使水的结晶清纯美好;恶心恶意能令水的结晶变得特别丑陋污秽。例如,把一杯水贴上「和平」字样,另一杯水贴上「战争」的字样。过一段时间,通过仪器观察,会发现前者的水结晶体变得非常美丽,而后者的水结晶体变得十分难看,好像很悲惨的样子。江本胜博士的科学发现,得到联合国总部的重视,被邀请到美国纽约作报告。确实,「心念能影响外在环境」的这一发现,不仅为环保工作者带来「净化环境须先净化人心」的新方案,也给从事和平工作者带来深远的启迪。心念影响外在的一切事物,所以改变自己的心念就能改变外界环境。净宗修学,首重心清净则身清净,身清净则境界清净。因此,只有消除自己内心的冲突、不平与纷争,才能达到外在的和谐,家庭、社会、乃至宇宙的安定和平。
中国古代的圣贤正是会运用这个道理来生活和管理国家,故而儒家有「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训导。天下和平、国家安定、家庭和谐,必以先修身、正心、诚意为根本。中国上古时代的汤王有「万方有罪、罪在朕躬」的治国心态。汤王认为:国家没有治理好,是自己的过失,从自己心里反省改进。因此当时天下是太平的。
换而言之,我们也应该把过去的观念改变一下,如果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那么矛盾对立永远无法消除。应该把观念转过来,别人永远是对的,永远看别人的好处,而自己是错误的,那么自己永远在改过,永远在进步,正如中国道家先哲庄子说的:「以得为在人,以失为在己」。
二、化解冲突惟有靠教育
今天世界动乱冲突的根本原因来自于人们内心的矛盾冲突。而内心为什么会有矛盾冲突呢?是因为迷失了本性本善。所以,只有让众生觉悟,才能化解冲突。而觉悟,要靠教育。要教人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个真相包括:
(一)人与人的关系
(二)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三)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或者说人与多维次空间生灵的关系。
这三种关系,都有着天然的秩序,中国古人称之为「道」。比如「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这五种关系是人道,很好地处理这五种关系是「德」。具体而言,父慈子孝、夫妇和谐互敬、兄弟和睦,君仁臣忠,朋友有信,这就是道德。中国圣人总结出道德十二种德目: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
伦理道德的教育要以这十二种德目为宗旨,如果人人都能认真学习做到,自然是天下和平安定了。因此,化解冲突,安定社会最有效的方法是实行伦理道德的宗教教育。
中国儒家说,「人之初,性本善」。这是首先要肯定的教育理念。人之不善,是后天所染上的习性。唯有依照圣贤教育才能清除染污,防止不善,维护人人本有之真善美的天性。教育能使人化恶为善,化敌为友,化冤为亲,转迷为悟,转凡成圣。故而中国古圣先贤有「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训导(见《礼记》)--建立一个国家,教化全国人民,教育最重要。教育要先抓。伦理道德的教育可分为四大类:
1 家庭教育
2 学校教育
3 社会教育
4 宗教教育
四教以家庭教育为根本,以宗教教育为究竟圆满。这四种教育的主体就是中国古人教导后裔的伦理道德教育。古今中外,所有圣贤、所有宗教的经典都是讲道德教育,道德就是随顺自然的法则。自然法则就是神圣的教诲。神圣不是指某一个人,是指大自然法则,是指真理。这四种教育办好了,天下太平,社会安定,人民幸福;如果疏忽了这四种教育,则社会必定产生重大的冲突。
不幸的是在当今社会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大都舍弃了伦理道德,而只偏重于科技知识的学习。只有宗教教育还讲仁爱和平、尊圣敬善。世界还有一线光明,就是要靠宗教教育。宗教教育教导我们相信神圣的教诲,相信因果报应的理论与事实。世间志士仁人,要想挽救今世之劫运,别无良策,唯有急切恢复宗教教育。由宗教教育带动,慢慢回归「崇伦理、重道德」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因此,伦理道德的教学和宗教教育才是解决社会问题最有效的方法,能从根本上平息社会动乱,这个世界才有救。
英国著名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1973年曾发表一篇很有影响力的文章--《污染的起源》。其中有一段话说:「文明之宗教和哲学的创始人明白:神的本质并非威力,而是仁慈和博爱。佛、菩萨和基督并非代表施行威力,而是代表克己奉献和自我牺牲。儒家与神道教代表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助;道教代表以自然为尊……,在这些智慧而柔和的传统宗教和哲学的基础上建立的世界观,才最有希望在今天拯救全人类。」
三、中华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启迪
净空在此为在座各位有识之士介绍一下中国古代自尧舜以来所制定的教育目的与理念。这种教育,影响中国四千五百多年,使中国古老的社会,基本上能保持安定。但中国在近一、二百年间,因为受到西方科学文明的冲击,才把它舍弃。
(1) 教育目的
中国古人教育的目的是教我们如何做人,做个真正的好人。好人的标准是知道爱护、尊敬、关怀和帮助别人。这是中国传统的教育。现代人受到西方科技文明的冲击,将这个传统的教育舍弃了,只注重科技而忽视了思想道德。特别是近代,盲目效法西方科技教育,崇尚竞争。当知竞争发展为斗争、斗争升级便成战争。因此现代社会才出现父子相杀,夫妇相杀等种种人伦悲剧。社会动乱至此,实在值得我们好好的反省深思:人与人之间,到底是对立竞争好?或者互相帮助,互相敬爱好呢?实在讲,科技教育如果让有德行的人来主导,这是好事。有德行者,运用科技必定配合大自然。没有德行的人则利用科技,破坏大自然。例如现在地球生态失去平衡,都是人为的因素。这点非常值得我们省思。
(2) 教育内容
中国教育从儿童开始,就教我们尊重,爱护一切人事物。这是爱的教育。处事待人接物讲求礼让,绝无竞争的思想行为。从小教育儿童,念念存心利益一切大众,这与西方教育中,重视个人权益,隐私权,念念以自己利益为优先的理念是截然不同的。儒家教学的理念,非常重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仁爱的教育。时时处处,遇境逢源,想到自己就想到别人。中国童蒙的教学内容很多,而《弟子规》是集其大成。《弟子规》的底本是宋朝朱熹的《童蒙须知》。中国教育思想非常完备,有四千年历史。这是提供大家作参考、反省,到底是西方功利主义好?还是东方仁爱教育好?功利主义之下,人与人之间很容易有冲突,仁爱教育是处处为他人着想,损己利人,因此绝对没有冲突。而西方所谓爱的教育,强调父母爱子女。但儿女长大之后,未必知道敬爱父母。中国爱的教育,从小教导子女亲爱父母,尊敬师长,这是极大的不同。
(3) 教育基础
东方教育最重要的基础点,在于肯定人性本善。习性的染污,都是后天的熏染。在传统教育的理念中,天下没有一个恶人,就看你怎样教育。所以,教育必须从小开始,教导他孝敬父母师长,父子有亲,夫妇和睦,兄友弟爱,君仁臣忠,朋友有信等做人道理。
中国人五千年来的传统教育大纲可总结如下(详情见附录一):
目前,传统伦理道德教育在中国已经开始受到重视。…
《如何消弭冲突与落实仁爱和平的教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