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和平与宗教教育问题
2005年2月于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第一届「和平与多元信仰教育国际会议」的演讲
论文摘要
本文阐述了和平与宗教的本质问题。指出和平安定之根源存乎人心,保持心地纯净纯善必能实现大同理想。世界各各族群信仰虽是多元,然深入其根本,所有圣哲的教学,无不以仁慈博爱为宗旨,从父子亲爱之情,逐渐扩展至爱全人类,爱全宇宙。因此,唯有积极推动全民教学,落实伦理道德的教育,才是彻底化解国家、宗教和族群之间种种冲突,获得世界和平安定的最有效方法。文中特别举出佛陀教育与中国儒家传统教学纲领为例,说明古今中外所有圣哲的智慧,都是超越时空的真理,绝无国家、族群、古今、地域乃至思想型态的限制,实为人类共同的文化财产。而希望于此大时代力挽狂澜,迅速扩大仁爱和平、伦理道德教育的深远影响力,必须借重现代科技传播媒体为主要手段。故于文后特别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以资参考。
《谈谈和平与宗教教育问题》
净空承蒙大会邀请,在此谈一谈和平与宗教教育问题,愿以一得之见,作抛砖引玉之举。
关于化解冲突、和平教育以及多元宗教的和谐等问题,都是当今世界有识之士关注的中心。前不久,净空应邀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得大学召开的会议(二ΟΟ四年十一月),对伦理道德教育、多元文化信仰的理解作了研讨。今天,我们的大会特别提出和平与宗教和谐以及信仰教育等问题进行讨论。净空愿将自己五十四年学习和实践的心得贡献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和平的源头在心地
美国九一一事件以后,整个世界一直处在很不安定的状态,冲突日益增多、升级,人民非常渴望和平。可是和平的源头在哪里呢?冲突的根本又在哪里呢?仔细观察体悟,这个根本不在外面,而在我们的内心。
和,和为贵,是大自然的法则(宇宙本来和谐,犹如人身百体原本是和谐健康的)。和,是我们本性固有的美德。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当他开悟证道时,从甚深的禅定中,说出第一句话,就是:「奇妙啊!奇妙啊!世界一切众生都本具有跟佛一样的智慧、光明、和谐、福德,只因为被种种妄想烦恼、贪欲执着所遮盖,而不能显发出来。」
我们的本性是纯净纯善的,是和平的。正如中国儒家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后来为什么会变得不善和冲突对立呢?那是因为习性的作用,习性是后天所染上的各种知见,而且执着这些知见,寸步不让,因此和平就破坏了,冲突对立就产生了。所以要恢复和平,先得从自己内心做起。先把自己内心的本性和习性的冲突对立化解。放下内心对一切人、事、物控制和占有的念头,放下贪欲和仇恨以及一切损人利己的心行,才能从根本上化解世间一切冲突,恢复真正的和平。
和平的根本回归到心地,这种理念是有佛教经典的理论根据和现代科学试验为证据的。
在佛教最著名的经典《华严经》中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见《华严经》第十九卷、夜摩宫中偈赞品第二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宇宙万法、世界人生,是我们的心行所造就出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另一部著名的经典《首楞严经》(卷一)中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又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的思想,我们的心念,影响着外在的一切事物。这个道理很深。《华严经》说透了这个问题。我目前正在讲这部经,已经讲了两千五百多个小时,尚未讲完,现在只能举一个比喻来说:做梦是每个人都有过的经验。我们的心态美好,会常做美梦。如果我们的心态凶恶,会常做恶梦。梦从哪里来?梦中的一切境界,一切人物,一切山河大地,不都是我们的心识变现的吗?
现代科学也逐渐证实了这一点。日本江本胜博士,对水进行了十年的研究,发现人的心念能改变水结晶体形状。善心善念会使水的结晶形状变得美丽,恶心恶念能令水的结晶形状变得丑陋。例如,把一杯水贴上「和平」的字样,另一杯贴上「战争」的字样。过一段时间,通过仪器观察,会发现前者的水结晶体变得非常美丽,而后者的水结晶体变得十分难看。江本胜博士的科学发现,得到联合国总部的重视,被邀请到美国纽约去作报告。我本人曾邀请江本胜博士到澳洲来,在净宗学院、格利菲斯大学、南昆士兰大学做了三场关于他十年对水研究的试验报告。这些报告充分说明了「心念能影响物质变化,心念能影响和改变外在环境」。这一发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思考,为环保工作者带来了净化环境须先净化人心的新方案,给从事和平工作者带来了深远的启迪:只有消除自己内心的冲突、不平与纷争,才能达到外在的和谐,家庭、社会乃至宇宙的安定和平。我们佛教经典有一句名言:「心净则国土净」。我们找到了和平的源头—在心地。
二、多元宗教同出一源
净空从二十六岁开始学习佛陀教育,用佛教的圣典指导生活,至今七十九岁,已经历了五十四个春秋。后来我曾广泛学习和研究其他宗教的经典。我曾经用心学习基督教的《圣经》,并节选了一本《圣经精华语录》,提供给佛教徒们参考;在新加坡举办佛教弘法培训班期间,我曾经学习天主教的《玫瑰经》,并在新加坡天主教会讲述《玫瑰经》的学习报告;二ΟΟ四年九月,我在香港讲解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学习心得报告……
通过对多元宗教经典学习,我体悟到,所有宗教的根本都是仁慈博爱。佛教讲大慈大悲,天主教、基督教讲神爱世人,伊斯兰教讲真主是仁慈的等等。各宗教虽有名相上的差异,可是宗旨都是仁慈博爱,目标都是希望能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而生活在身心安定的美好和平的世界。
净空体悟到,每一个宗教所讲的创造宇宙的神,虽然名相种类繁多,但实际上,宇宙只有一个真神(佛教称为心性、法性、实相等)。这个真神有圆满的智慧、福德和神通,对众生的苦难,应以什么身相得度,就现什么样的身相救拔。在佛教里示现的是佛、菩萨,在基督教示现的是上帝和耶稣,在伊斯兰教示现的是真主和穆罕默德等等。各个宗教的神圣都是宇宙唯一真神的化身。真神不同的化身是为善巧方便教化,适应不同的种族、地区、文化以及不同根性的众生,故有不同的外在形式,不同的艺术教学方法。原来,我们是同出一源!原来,我们同是一体!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放下一切偏见、误会、对立和冲突而手挽手、心连心地真诚合作互助,带给人类以和平幸福。这是我们学习和接受「爱的宗教教育」的最基本理念。
当我们明了这些道理之后,那么宗教与宗教之间的和睦相处、互相学习交流、团结合作、共同施教,是势在必然。我们共同努力引导教化所有信徒,恢复仁慈博爱的本善。由宗教的团结而带动世界和平,由宗教的教育而带动社会的安定,这样我们就把地球,把我们的世界转变成天堂,转变成极乐世界,转变成天园。
净空在新加坡居留期间,曾与新加坡九大宗教建立了友好往来、和睦相处的关系。九大宗教都到过我们的讲堂布道,我们的信徒都恭敬的聆听,我们也到其他宗教的讲堂讲学,他们也恭敬欢迎,彼此互相学习。在新年的祈祷会上,我们共同为世界和平祈祷。并且互相资助慈善救济工作。并在二ΟΟΟ年共同组团访问中国,更增加了彼此的交流和友谊。二ΟΟ三年,我们创办的澳洲佛教净宗学院成立之时,新加坡九大宗教团体都到澳洲来为我们祝贺。新加坡纳丹总统对本国九大宗教空前的和睦团结,非常赞叹欢喜。我在二ΟΟ四年六次应邀访问印度尼西亚期间,把这个经验介绍给印度尼西亚政府领导人及他们的宗教领袖,也引起他们的极大兴趣。我曾被邀为荣誉顾问,与印度尼西亚宗教代表团一起访问埃及开罗、意大利天主教圣城梵蒂冈,共同会见了伊斯兰教一千年历史的阿拉兹阿大学的长老、天主教皇约翰•保罗二世(Pope John Paul II)。二ΟΟ四年十二月,他们又邀请我做顾问,访问中国,由印度尼西亚各大宗教的领袖组团,印度尼西亚政府官员及前总统瓦希德先生都参加了这次访问活动。这些交流,增进了中印宗教之间的友好往来、理解互助与和平团结。
三、恢复宗教教育的本质
本次大会的会议文件,在讲述这次会议的召开背景时,提出了三个很有意义的问题:(1)人们到底真正了解他们所拥护的宗教吗?(2)他们真正能根据圣书所规定的教导来实践吗?(3)他们能否真正了解宗教的核心价值?
净空愿意坦率地告诉大家,我从事宗教教育工作五十四年,就是一直在研究、实践和阐述演说关于上述的有关问题。
佛教,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育。我们称释迦牟尼佛是「本师」,我们是佛的弟子。我们与释迦牟尼佛是师生关系。他的名字,就有深刻的教育意义。「释迦」,是仁慈博爱的意思,能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是慈悲之德;「牟尼」,是寂默清净的意思,是智慧之德。提起释迦牟尼佛,我们就会立刻想到对自己应是清净无染,对别人应是仁慈博爱。这完全是教育的启发。释迦牟尼佛,一生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他是一位仁慈的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工作者。
而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是他们的宗教创始人所提倡的社会教育。每一个宗教都要走向教学,走向宗教教育。宗教的形式虽然需要,但宗教的教学更为重要,形式就像外衣,而教学才是内容,才是实质。二ΟΟ四年二月十八日,瓦希德先生在与我谈到这个问题时,他很风趣地对我说:「有人根本没有寻找神,只是在寻求神的外衣。而我知道您感兴趣的是真神,而并非神的外衣。」是的,我们必须探索宗教的内涵,用宗教的精神去引导信徒,把宗教经典里的理论、方法落实到生活中去,提高我们的灵性,改造我们的人生,这…
《谈谈和平与宗教教育问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