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談談和平與宗教教育問題

  談談和平與宗教教育問題

  2005年2月于印度尼西亞雅加達第一屆「和平與多元信仰教育國際會議」的演講

  論文摘要

  本文闡述了和平與宗教的本質問題。指出和平安定之根源存乎人心,保持心地純淨純善必能實現大同理想。世界各各族群信仰雖是多元,然深入其根本,所有聖哲的教學,無不以仁慈博愛爲宗旨,從父子親愛之情,逐漸擴展至愛全人類,愛全宇宙。因此,唯有積極推動全民教學,落實倫理道德的教育,才是徹底化解國家、宗教和族群之間種種沖突,獲得世界和平安定的最有效方法。文中特別舉出佛陀教育與中國儒家傳統教學綱領爲例,說明古今中外所有聖哲的智慧,都是超越時空的真理,絕無國家、族群、古今、地域乃至思想型態的限製,實爲人類共同的文化財産。而希望于此大時代力挽狂瀾,迅速擴大仁愛和平、倫理道德教育的深遠影響力,必須借重現代科技傳播媒體爲主要手段。故于文後特別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以資參考。

  《談談和平與宗教教育問題》

  淨空承蒙大會邀請,在此談一談和平與宗教教育問題,願以一得之見,作抛磚引玉之舉。

  關于化解沖突、和平教育以及多元宗教的和諧等問題,都是當今世界有識之士關注的中心。前不久,淨空應邀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澳大利亞阿德萊得大學召開的會議(二ΟΟ四年十一月),對倫理道德教育、多元文化信仰的理解作了研討。今天,我們的大會特別提出和平與宗教和諧以及信仰教育等問題進行討論。淨空願將自己五十四年學習和實踐的心得貢獻出來,供大家參考。

  一、和平的源頭在心地

  美國九一一事件以後,整個世界一直處在很不安定的狀態,沖突日益增多、升級,人民非常渴望和平。可是和平的源頭在哪裏呢?沖突的根本又在哪裏呢?仔細觀察體悟,這個根本不在外面,而在我們的內心。

  和,和爲貴,是大自然的法則(宇宙本來和諧,猶如人身百體原本是和諧健康的)。和,是我們本性固有的美德。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當他開悟證道時,從甚深的禅定中,說出第一句話,就是:「奇妙啊!奇妙啊!世界一切衆生都本具有跟佛一樣的智慧、光明、和諧、福德,只因爲被種種妄想煩惱、貪欲執著所遮蓋,而不能顯發出來。」

  我們的本性是純淨純善的,是和平的。正如中國儒家所說的「人之初,性本善」。後來爲什麼會變得不善和沖突對立呢?那是因爲習性的作用,習性是後天所染上的各種知見,而且執著這些知見,寸步不讓,因此和平就破壞了,沖突對立就産生了。所以要恢複和平,先得從自己內心做起。先把自己內心的本性和習性的沖突對立化解。放下內心對一切人、事、物控製和占有的念頭,放下貪欲和仇恨以及一切損人利己的心行,才能從根本上化解世間一切沖突,恢複真正的和平。

  和平的根本回歸到心地,這種理念是有佛教經典的理論根據和現代科學試驗爲證據的。

  在佛教最著名的經典《華嚴經》中說:「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見《華嚴經》第十九卷、夜摩宮中偈贊品第二十)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宇宙萬法、世界人生,是我們的心行所造就出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另一部著名的經典《首楞嚴經》(卷一)中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又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的思想,我們的心念,影響著外在的一切事物。這個道理很深。《華嚴經》說透了這個問題。我目前正在講這部經,已經講了兩千五百多個小時,尚未講完,現在只能舉一個比喻來說:做夢是每個人都有過的經驗。我們的心態美好,會常做美夢。如果我們的心態凶惡,會常做惡夢。夢從哪裏來?夢中的一切境界,一切人物,一切山河大地,不都是我們的心識變現的嗎?

  現代科學也逐漸證實了這一點。日本江本勝博士,對水進行了十年的研究,發現人的心念能改變水結晶體形狀。善心善念會使水的結晶形狀變得美麗,惡心惡念能令水的結晶形狀變得醜陋。例如,把一杯水貼上「和平」的字樣,另一杯貼上「戰爭」的字樣。過一段時間,通過儀器觀察,會發現前者的水結晶體變得非常美麗,而後者的水結晶體變得十分難看。江本勝博士的科學發現,得到聯合國總部的重視,被邀請到美國紐約去作報告。我本人曾邀請江本勝博士到澳洲來,在淨宗學院、格利菲斯大學、南昆士蘭大學做了叁場關于他十年對水研究的試驗報告。這些報告充分說明了「心念能影響物質變化,心念能影響和改變外在環境」。這一發現,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新的思考,爲環保工作者帶來了淨化環境須先淨化人心的新方案,給從事和平工作者帶來了深遠的啓迪:只有消除自己內心的沖突、不平與紛爭,才能達到外在的和諧,家庭、社會乃至宇宙的安定和平。我們佛教經典有一句名言:「心淨則國土淨」。我們找到了和平的源頭—在心地。

  二、多元宗教同出一源

  淨空從二十六歲開始學習佛陀教育,用佛教的聖典指導生活,至今七十九歲,已經曆了五十四個春秋。後來我曾廣泛學習和研究其他宗教的經典。我曾經用心學習基督教的《聖經》,並節選了一本《聖經精華語錄》,提供給佛教徒們參考;在新加坡舉辦佛教弘法培訓班期間,我曾經學習天主教的《玫瑰經》,並在新加坡天主教會講述《玫瑰經》的學習報告;二ΟΟ四年九月,我在香港講解伊斯蘭教的《古蘭經》學習心得報告……

  通過對多元宗教經典學習,我體悟到,所有宗教的根本都是仁慈博愛。佛教講大慈大悲,天主教、基督教講神愛世人,伊斯蘭教講真主是仁慈的等等。各宗教雖有名相上的差異,可是宗旨都是仁慈博愛,目標都是希望能令一切衆生離苦得樂,而生活在身心安定的美好和平的世界。

  淨空體悟到,每一個宗教所講的創造宇宙的神,雖然名相種類繁多,但實際上,宇宙只有一個真神(佛教稱爲心性、法性、實相等)。這個真神有圓滿的智慧、福德和神通,對衆生的苦難,應以什麼身相得度,就現什麼樣的身相救拔。在佛教裏示現的是佛、菩薩,在基督教示現的是上帝和耶稣,在伊斯蘭教示現的是真主和穆罕默德等等。各個宗教的神聖都是宇宙唯一真神的化身。真神不同的化身是爲善巧方便教化,適應不同的種族、地區、文化以及不同根性的衆生,故有不同的外在形式,不同的藝術教學方法。原來,我們是同出一源!原來,我們同是一體!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放下一切偏見、誤會、對立和沖突而手挽手、心連心地真誠合作互助,帶給人類以和平幸福。這是我們學習和接受「愛的宗教教育」的最基本理念。

  當我們明了這些道理之後,那麼宗教與宗教之間的和睦相處、互相學習交流、團結合作、共同施教,是勢在必然。我們共同努力引導教化所有信徒,恢複仁慈博愛的本善。由宗教的團結而帶動世界和平,由宗教的教育而帶動社會的安定,這樣我們就把地球,把我們的世界轉變成天堂,轉變成極樂世界,轉變成天園。

  淨空在新加坡居留期間,曾與新加坡九大宗教建立了友好往來、和睦相處的關系。九大宗教都到過我們的講堂布道,我們的信徒都恭敬的聆聽,我們也到其他宗教的講堂講學,他們也恭敬歡迎,彼此互相學習。在新年的祈禱會上,我們共同爲世界和平祈禱。並且互相資助慈善救濟工作。並在二ΟΟΟ年共同組團訪問中國,更增加了彼此的交流和友誼。二ΟΟ叁年,我們創辦的澳洲佛教淨宗學院成立之時,新加坡九大宗教團體都到澳洲來爲我們祝賀。新加坡納丹總統對本國九大宗教空前的和睦團結,非常贊歎歡喜。我在二ΟΟ四年六次應邀訪問印度尼西亞期間,把這個經驗介紹給印度尼西亞政府領導人及他們的宗教領袖,也引起他們的極大興趣。我曾被邀爲榮譽顧問,與印度尼西亞宗教代表團一起訪問埃及開羅、意大利天主教聖城梵蒂岡,共同會見了伊斯蘭教一千年曆史的阿拉茲阿大學的長老、天主教皇約翰•保羅二世(Pope John Paul II)。二ΟΟ四年十二月,他們又邀請我做顧問,訪問中國,由印度尼西亞各大宗教的領袖組團,印度尼西亞政府官員及前總統瓦希德先生都參加了這次訪問活動。這些交流,增進了中印宗教之間的友好往來、理解互助與和平團結。

  叁、恢複宗教教育的本質

  本次大會的會議文件,在講述這次會議的召開背景時,提出了叁個很有意義的問題:(1)人們到底真正了解他們所擁護的宗教嗎?(2)他們真正能根據聖書所規定的教導來實踐嗎?(3)他們能否真正了解宗教的核心價值?

  淨空願意坦率地告訴大家,我從事宗教教育工作五十四年,就是一直在研究、實踐和闡述演說關于上述的有關問題。

  佛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我們稱釋迦牟尼佛是「本師」,我們是佛的弟子。我們與釋迦牟尼佛是師生關系。他的名字,就有深刻的教育意義。「釋迦」,是仁慈博愛的意思,能幫助一切衆生離苦得樂,這是慈悲之德;「牟尼」,是寂默清淨的意思,是智慧之德。提起釋迦牟尼佛,我們就會立刻想到對自己應是清淨無染,對別人應是仁慈博愛。這完全是教育的啓發。釋迦牟尼佛,一生說法四十九年,講經叁百余會。他是一位仁慈的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工作者。

  而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是他們的宗教創始人所提倡的社會教育。每一個宗教都要走向教學,走向宗教教育。宗教的形式雖然需要,但宗教的教學更爲重要,形式就像外衣,而教學才是內容,才是實質。二ΟΟ四年二月十八日,瓦希德先生在與我談到這個問題時,他很風趣地對我說:「有人根本沒有尋找神,只是在尋求神的外衣。而我知道您感興趣的是真神,而並非神的外衣。」是的,我們必須探索宗教的內涵,用宗教的精神去引導信徒,把宗教經典裏的理論、方法落實到生活中去,提高我們的靈性,改造我們的人生,這…

《談談和平與宗教教育問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