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實弘揚佛教文化 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寬運法師兩會期間接受人民政協報訪問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取得了突發猛進的發展,國家的「硬實力」有了質的飛躍。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建設卻相對滯後。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這不僅是我國文化建設的一個戰略重點,也是我國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重要前提。
這幾年,爲了發展文化事業,提升文化「軟實力」,國家出臺了多項政策和舉措,使之成爲我國整體綜合實力增長的一個新亮點。文化「軟實力」雖然有了相當的增強,但尚未達到應有的水准。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文化豐富多彩。用足、用好這些傳統文化資源,使文化大國變爲文化強國,是曆史也是當今社會賦予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對此,全國政協委員、香港西方寺方丈寬運法師有深刻的理解與擔當。
佛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佛教文化能否爲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發揮作用?能發揮什麼作用?怎麼發揮作用?就相關話題,人民政協報記者采訪了寬運法師。
記者:據悉法師因應國家宗教自由政策之開放,特提出「切實弘揚佛教文化、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理念,請問法師出于什麼考慮提出這一觀點?可否請法師說明其中的深層意涵?
寬運法師: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包括佛教文化在內的傳統文化關涉道德修養的內容異常豐富。佛教是一種以信仰爲根本、以解脫爲目的、以教育爲中心、以文化爲紐帶的宗教;其秉承「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的根本精神,以「慈悲、智慧、圓融、平等」作爲始終不變的主題,長久地影響著後世的人們。在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條件下,佛教文化將在引導人心向善、提高道德水准、促進公民道德建設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對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中華文化強國、全面建成更高水准的小康社會起到積極、重要的意義。
改革開放後,宗教迎來了曆史上最好的時期,對于中國宗教而言,改革開放的36年,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日益得到全面、正確的貫徹、落實,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權利得到切實有效的法律保障,宗教界和廣大信教群衆的合法權益得到全面保護,同時,宗教界人士和廣大信教群衆,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積極作用也日益得到肯定、鼓勵和支援。
在目前開放、開明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氛圍下,身爲佛教徒的有識之士,如何擔負起弘法利生的任務,將中國佛教文化,更好地融入社會人生;在社會人生中得到真實的體現,從而令更多有情衆生受惠得益,這也是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重要工作之一。
回顧中華民族的曆史,可上溯到叁皇五帝,他們以德行感召天下,爲民衆建立福祉,可說是中華民族「慈善文化」的源頭。及至周文王、周武王遵行大道,周公輔以禮樂,開創了悠久的禮樂文明。之後璀璨的禮樂文化集大成于孔子,開演出廣博深邃的仁厚愛物的儒家學說。「仁、義、禮、智、信」的道德實踐,再結合「道法自然」、「上善若水」的老子智慧,中華文化的內涵變得更加豐富。
佛教于漢代自印度正式傳入我國,與本土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成爲中華主流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之後的中國曆史産生了深遠的影響。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康有爲先生說:「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獨善,乃入世而非厭世」。簡明地概括了佛教的基本特質。
記者:佛教對自然科學、思維科學、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是否有促進作用?
寬運法師:是的、有的。佛教是一種信仰,也是一門深奧淵博的哲學,很值得人們去研究、探索和借鑒。
孫中山先生說:「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學是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愛因斯坦亦說:「完美的宗教應該是宇宙性的,它超越了一個人格化的神,揚棄了死板的信條教義及宗教理論,涵蓋著整個自然與精神,它應該是建基于對萬有的體會而生起的宗教意識,將自然與精神結合成一個有意義的統一體,佛教就正符合這些條件。其哲學思想、理論體系、辯證思維對自然科學、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均有啓迪和推動作用。佛教豐富而多層次的理論體系,其中的辯證思維、哲學思維,能提高民族的思維水平;佛教對人類意識、潛意識的探索,如唯識宗的「阿賴耶識」、「種子說」,以及禅宗「明心見性」等理論,能夠爲當代「思維科學」提供諸多啓發;佛學與當代科學思想有諸多相契合之處,尤其是與「後現代科學」思想相契合,如與「新系統論」,「非線性複雜性科學」等,可以啓發當代最前沿科學的開拓;
佛教哲學能爲當今哲學水平的提升提供支撐,佛教對思維與存在關系的诠釋、對宇宙真谛的解釋、對克服二元對立的反思等,均能爲當代哲學提供智慧的啓迪。
記者:慈善精神被視爲佛教最根本的精神,請法師分析一下它在激發社會正能量方面的作用。
寬運法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佛教濟世利人的宗旨。2500多年前,佛陀因觀世間衆生沈溺欲海,飽受生、老、病、死之苦,因而發心出家追求解脫之道。經過十多年的尋師訪道與潛心修行,佛陀終于證得了解脫生死輪回之「無上正等正覺」。之後,佛陀以此無上菩提妙法化導衆生,說法40余年,直至涅槃,以實踐他所立下的誓願:「叁界皆苦,吾當安之」、「此生利益一切人天」。佛陀的此一誓願,體現了佛教關懷衆生、利樂有情、無我的慈悲精神。
按照佛典原義,「慈」和「悲」是分別從兩個不同的方面來體現對衆生的關懷。「慈」是予衆生樂,「悲」是拔衆生苦。「大慈與一切衆生樂,大悲拔一切衆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衆生,大悲以離苦因緣與衆生。這種慈悲精神,在大乘佛教中得到了最充分的發揚。如《觀無量壽佛經》中說:「佛心者,大慈悲是。」《大智度論》中則更明確宣稱:「慈悲是佛道之根本」。在大乘佛教所崇仰的諸佛、菩薩中,無一不立下各別的誓願,然救世濟衆生則是他們共同的宏誓。
由此可見:「拔苦予樂」的濟世懷抱,能促進人民「人溺己溺」的同情心,從而激發人們的扶危濟困情懷;佛教樂于助人的「利他思想」,能「破除我執」,可以提升人民的道德水平,産生振興民族的勇氣,從而激發社會的正能量。
記者:愛國主義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的高尚美德。請法師談談佛教文化中關涉的愛國理念。
寬運法師:佛教蘊含著深厚的愛國、護國理念,並倡導國家意識和社會安定意識。
佛陀成道時說:「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菩薩、阿羅漢乃至一切聖賢,對我們來說,其實並不是遙不可及;因佛陀在經中所說的,都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性」是我們每個人的本來面目。佛陀只是教我們轉惡爲善、轉迷爲悟、轉煩惱爲菩提、轉生死爲涅槃,回歸原具的自性,所謂「自心是佛,自心作佛」;「迷時佛是衆生,悟時衆生是佛」。
「因果」亦是佛教一個非常核心的理念。中國上古的典籍中,如《周易》、《尚書》等,也記載著很多因果的道理。如果沒有因果報應的觀念,人就會肆無忌憚,道德就失去了勸善和懲惡的理論依據,一切的道德觀念就無從建立。
此外,要特別說明的是,佛教的教法有「世間法」與「出世間法」之分,以世間法爲權巧,出世間法爲究竟。所以佛教並不是一味強調追求出世解脫而不問世間俗事。從某種意義上說,佛教更重視世間法,因爲不通過世間法的修行實踐,就不可能實現出世解脫的目的。所以,有人認爲佛教是消極遁世,逃避現實的宗教,對國家對社會毫無貢獻的看法,是不正確的。其實,佛教對于國家的興衰、社會的安定表現出極大的關心和重視;佛陀曾多次教導頻婆娑羅、波斯匿、阿阇世等印度明君如法修身治國,推行民主法治,以十善導民,使人民豐衣足食、社會祥和安定。在佛教教義中更是強調佛弟子要報答國家恩,要努力去莊嚴國土,護國救國等,其中蘊含豐富的愛國主義思想內涵。
由此看出,佛教的因果思想,能喚起人們對自我道德的約束,從而提升人們的修養,改善社會風氣;佛教的愛國、護國思想,能促進公民的民族、國家意識。所謂「國家意識」即公民對國家的認同、認知意識,是社會個體基于對自己祖國的曆史、文化、國情等的認識和理解,而逐漸積澱成爲一種對國家的歸屬感與自豪感。從而使國家、社會更加安定、和諧。
記者:佛教文化在推動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中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在弘揚佛教文化的舉措上,法師有何想法和建議?
寬運法師:佛教文化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價值和作用。大力弘揚佛教文化,將會推進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發展,同時提高人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是故,爲切實弘揚佛教文化、推廣佛教教育,建議如下:
一、在全國綜合性大學設立佛學研究機構。
目前,佛學院在全國已四處林立。爲配合新時代、新社會的需要,除了創辦佛學院、佛教大學外,建議能在全國綜合性大學設立佛學研究機構(包括佛學研究所、研究中心),使佛教文化得以高度弘揚,更好地應世用世,利樂人民。
早在上世紀80代中期,在國家宗教局領導下,由中國佛教協會主持召開的「漢語系佛教教育座談會」上,就已經確立了培養目標,即全國實行初(寺院)、中(各地佛協、大寺院)、高(中國佛協)叁級教學體製;努力培養和造就一批愛國愛教,擁護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有相當佛教知識、具有較高造詣的僧青年隊伍,並使他們逐步成長爲寺院管理、學術研究、國際友好交往的棟梁之才。
針對上述議題,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長老曾表示:新世紀的佛教教育應廣開大門,不能將培養僅僅局限在出家青年,應根據宗教信仰原則,注意吸納社…
《切實弘揚佛教文化 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寬運法師兩會期間接受人民政協報訪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