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弘扬佛教文化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宽运法师两会期间接受人民政协报访问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突发猛进的发展,国家的「硬实力」有了质的飞跃。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却相对滞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这几年,为了发展文化事业,提升文化「软实力」,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和举措,使之成为我国整体综合实力增长的一个新亮点。文化「软实力」虽然有了相当的增强,但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准。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文化丰富多彩。用足、用好这些传统文化资源,使文化大国变为文化强国,是历史也是当今社会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对此,全国政协委员、香港西方寺方丈宽运法师有深刻的理解与担当。
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文化能否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发挥作用?能发挥什么作用?怎么发挥作用?就相关话题,人民政协报记者采访了宽运法师。
记者:据悉法师因应国家宗教自由政策之开放,特提出「切实弘扬佛教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理念,请问法师出于什么考虑提出这一观点?可否请法师说明其中的深层意涵?
宽运法师: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包括佛教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关涉道德修养的内容异常丰富。佛教是一种以信仰为根本、以解脱为目的、以教育为中心、以文化为纽带的宗教;其秉承「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根本精神,以「慈悲、智慧、圆融、平等」作为始终不变的主题,长久地影响着后世的人们。在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条件下,佛教文化将在引导人心向善、提高道德水准、促进公民道德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对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华文化强国、全面建成更高水准的小康社会起到积极、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后,宗教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对于中国宗教而言,改革开放的36年,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日益得到全面、正确的贯彻、落实,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得到切实有效的法律保障,宗教界和广大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全面保护,同时,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积极作用也日益得到肯定、鼓励和支援。
在目前开放、开明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氛围下,身为佛教徒的有识之士,如何担负起弘法利生的任务,将中国佛教文化,更好地融入社会人生;在社会人生中得到真实的体现,从而令更多有情众生受惠得益,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重要工作之一。
回顾中华民族的历史,可上溯到三皇五帝,他们以德行感召天下,为民众建立福祉,可说是中华民族「慈善文化」的源头。及至周文王、周武王遵行大道,周公辅以礼乐,开创了悠久的礼乐文明。之后璀璨的礼乐文化集大成于孔子,开演出广博深邃的仁厚爱物的儒家学说。「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实践,再结合「道法自然」、「上善若水」的老子智慧,中华文化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
佛教于汉代自印度正式传入我国,与本土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成为中华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之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康有为先生说:「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简明地概括了佛教的基本特质。
记者:佛教对自然科学、思维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是否有促进作用?
宽运法师:是的、有的。佛教是一种信仰,也是一门深奥渊博的哲学,很值得人们去研究、探索和借鉴。
孙中山先生说:「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爱因斯坦亦说:「完美的宗教应该是宇宙性的,它超越了一个人格化的神,扬弃了死板的信条教义及宗教理论,涵盖着整个自然与精神,它应该是建基于对万有的体会而生起的宗教意识,将自然与精神结合成一个有意义的统一体,佛教就正符合这些条件。其哲学思想、理论体系、辩证思维对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均有启迪和推动作用。佛教丰富而多层次的理论体系,其中的辩证思维、哲学思维,能提高民族的思维水平;佛教对人类意识、潜意识的探索,如唯识宗的「阿赖耶识」、「种子说」,以及禅宗「明心见性」等理论,能够为当代「思维科学」提供诸多启发;佛学与当代科学思想有诸多相契合之处,尤其是与「后现代科学」思想相契合,如与「新系统论」,「非线性复杂性科学」等,可以启发当代最前沿科学的开拓;
佛教哲学能为当今哲学水平的提升提供支撑,佛教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诠释、对宇宙真谛的解释、对克服二元对立的反思等,均能为当代哲学提供智慧的启迪。
记者:慈善精神被视为佛教最根本的精神,请法师分析一下它在激发社会正能量方面的作用。
宽运法师:「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佛教济世利人的宗旨。2500多年前,佛陀因观世间众生沉溺欲海,饱受生、老、病、死之苦,因而发心出家追求解脱之道。经过十多年的寻师访道与潜心修行,佛陀终于证得了解脱生死轮回之「无上正等正觉」。之后,佛陀以此无上菩提妙法化导众生,说法40余年,直至涅槃,以实践他所立下的誓愿:「三界皆苦,吾当安之」、「此生利益一切人天」。佛陀的此一誓愿,体现了佛教关怀众生、利乐有情、无我的慈悲精神。
按照佛典原义,「慈」和「悲」是分别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来体现对众生的关怀。「慈」是予众生乐,「悲」是拔众生苦。「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这种慈悲精神,在大乘佛教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扬。如《观无量寿佛经》中说:「佛心者,大慈悲是。」《大智度论》中则更明确宣称:「慈悲是佛道之根本」。在大乘佛教所崇仰的诸佛、菩萨中,无一不立下各别的誓愿,然救世济众生则是他们共同的宏誓。
由此可见:「拔苦予乐」的济世怀抱,能促进人民「人溺己溺」的同情心,从而激发人们的扶危济困情怀;佛教乐于助人的「利他思想」,能「破除我执」,可以提升人民的道德水平,产生振兴民族的勇气,从而激发社会的正能量。
记者:爱国主义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高尚美德。请法师谈谈佛教文化中关涉的爱国理念。
宽运法师:佛教蕴含着深厚的爱国、护国理念,并倡导国家意识和社会安定意识。
佛陀成道时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佛、菩萨、阿罗汉乃至一切圣贤,对我们来说,其实并不是遥不可及;因佛陀在经中所说的,都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性」是我们每个人的本来面目。佛陀只是教我们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槃,回归原具的自性,所谓「自心是佛,自心作佛」;「迷时佛是众生,悟时众生是佛」。
「因果」亦是佛教一个非常核心的理念。中国上古的典籍中,如《周易》、《尚书》等,也记载着很多因果的道理。如果没有因果报应的观念,人就会肆无忌惮,道德就失去了劝善和惩恶的理论依据,一切的道德观念就无从建立。
此外,要特别说明的是,佛教的教法有「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之分,以世间法为权巧,出世间法为究竟。所以佛教并不是一味强调追求出世解脱而不问世间俗事。从某种意义上说,佛教更重视世间法,因为不通过世间法的修行实践,就不可能实现出世解脱的目的。所以,有人认为佛教是消极遁世,逃避现实的宗教,对国家对社会毫无贡献的看法,是不正确的。其实,佛教对于国家的兴衰、社会的安定表现出极大的关心和重视;佛陀曾多次教导频婆娑罗、波斯匿、阿阇世等印度明君如法修身治国,推行民主法治,以十善导民,使人民丰衣足食、社会祥和安定。在佛教教义中更是强调佛弟子要报答国家恩,要努力去庄严国土,护国救国等,其中蕴含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
由此看出,佛教的因果思想,能唤起人们对自我道德的约束,从而提升人们的修养,改善社会风气;佛教的爱国、护国思想,能促进公民的民族、国家意识。所谓「国家意识」即公民对国家的认同、认知意识,是社会个体基于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国情等的认识和理解,而逐渐积淀成为一种对国家的归属感与自豪感。从而使国家、社会更加安定、和谐。
记者:佛教文化在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在弘扬佛教文化的举措上,法师有何想法和建议?
宽运法师:佛教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大力弘扬佛教文化,将会推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同时提高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是故,为切实弘扬佛教文化、推广佛教教育,建议如下:
一、在全国综合性大学设立佛学研究机构。
目前,佛学院在全国已四处林立。为配合新时代、新社会的需要,除了创办佛学院、佛教大学外,建议能在全国综合性大学设立佛学研究机构(包括佛学研究所、研究中心),使佛教文化得以高度弘扬,更好地应世用世,利乐人民。
早在上世纪80代中期,在国家宗教局领导下,由中国佛教协会主持召开的「汉语系佛教教育座谈会」上,就已经确立了培养目标,即全国实行初(寺院)、中(各地佛协、大寺院)、高(中国佛协)三级教学体制;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爱国爱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有相当佛教知识、具有较高造诣的僧青年队伍,并使他们逐步成长为寺院管理、学术研究、国际友好交往的栋梁之才。
针对上述议题,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曾表示:新世纪的佛教教育应广开大门,不能将培养仅仅局限在出家青年,应根据宗教信仰原则,注意吸纳社…
《切实弘扬佛教文化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宽运法师两会期间接受人民政协报访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