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切实弘扬佛教文化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宽运法师两会期间接受人民政协报访问▪P2

  ..续本文上一页会青年参加,以使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佛教文化,从而实现「净化人心,庄严国土」的理想,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挥作用。

  二、由佛教代表单位或团体,发起联合社会各方面,包括国家宗教部门、中国佛教协会、佛教学者、科学家、民族学专家等,共同组建专项研究小组,进一步发掘佛教文化中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重要意义、作用的智慧资源。

  三、通过文字、图像、影音宣传,或各种不同媒介方式、管道,将佛教文化精髓传扬并推广开去,使各领域能正确了解并互相交流融汇,令佛教博大精深的思想,为推进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全文完)

  佛教提倡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作为修行的宗旨,以出世情怀做入世事业。同时,亦宣导「上报四重恩(国家恩、三宝恩、父母恩、众生恩),下济三涂苦」(地狱苦、饿鬼苦、畜生苦),倡行慈悲不舍众生、智慧不拘一法,平等普度众生,令一切众生皆能离苦得乐。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与教义能与任何时代、任何地区、任何民族的任何文化中的优秀部分相融合、相协调、相彰显,具有亘古常新的普世价值。

  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得到国家的关怀与支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使宗教领域呈现一片繁荣景象,新世纪的佛教应该大有可为。面对着改革开放的汹涌潮流,佛教应迎头赶上,积极吸纳高科技成果为弘扬佛法、报效国家而服务。我们应以感恩之心来回报国家、社会,努力发掘佛教文化对提升社会道德与净化人心的积极作用与思想资源,与时俱进地对其加以现代转换,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使其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记者: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哪些思想和伦理观念会助力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请法师列举一二。

  宽运法师:新世纪以来,国家强调在物质文明建设取得成就即「硬实力」增强的基础上,必须高度重视属于精神文明范畴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明确提出实施文化强国战略,以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传统文化强国。

  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是价值观和民族精神。其内容还包括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公德民风等诸多方面。在此伟大的复兴中华民族运动中,佛教的「圆融思想」和「五戒十善」、「六和敬」理念,相信必然能在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中发挥重要作用。

  记者:请法师分别解释一下佛教「圆融思想」和「五戒十善」、「六和敬」理念。

  宽运法师:「圆融思想」和「五戒十善」、「六和敬」等佛教伦理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思想根源上提高公民道德水准,有利于社会和谐。

  圆融思想:「圆融」,是中国佛教——天台、华严、禅宗等诸宗思想的重要内容;或可以说,圆融,是中国佛学的特质。其内在意涵为:

  1、万有为一整体,同生共体,互不相离。

  从实相角度看,宇宙万有为一无尽缘起的关系之网,其中任何现象,皆非孤立存在,而是依一定的因缘现起。这是一切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和谐共存的哲学基础,因他们本来是一个相互关联、由无尽缘起所生起的整体。

  2、万有体性虽一,而不妨千差万别;虽然千差万别,而互相融通无碍。

  圆融思想虽然强调事务的同一性、整体性,但是,并不抹杀彼此的差别相。天台宗所说的「假」(俗)谛,意指世间森罗万象,宛然是有,不仅是有,而且每一事物生起、存在的因缘,极其复杂;但是因果分明,紊然不乱。能够互相尊重,求同存异,这就是对佛法」缘起法」、「圆融」理论的认同。

  这种「圆融」思想的奉行与实践,相信必然会昭示人们彼此包容、和谐相处。

  五戒十善:这是对修行者行为和道德的具体规范。

  「五戒」是佛教修行者的外在行为规范,其内容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十善」是佛教修行者在外在举止、语言及内心活动等各方面的规范,其内容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两舌、六不恶口、七不绮语、八不贪欲、九不瞋恚、十不邪见」。

  「五戒十善」实离不开身、口、意三业。人人三业清净,不造损人利己之事,甚至是伤天害理之事,社会自然安宁。

  「六和敬」理念:「六和敬」是指为保证僧众和谐相处而制定的行为规范。

  佛陀住世的时候,其领导的僧团有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塞、优婆夷等七众弟子,有庞大的僧团;为了统理大众,佛陀提出并施设了「六和敬」法,使僧团清净和乐地共住,发挥住持正法,度化众生的集体力量。

  据《祖庭事苑》卷五所列举出之「六和」是: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利和同均。即僧团中为求菩提、修梵行者,须互相友爱、敬重之六种事。

  《大乘义章》卷十二则举出:身业同、口业同、意业同、同戒、同施、同见等六者,称为「六和敬」。

  1、见和同解:就是要在思想上、观念上保持统一;在认识事情的方法上,寻求相通的见解。彼此见解一致,达成共识,此乃共同成就之前提。

  2、身和同住:就是大家住在一起,共处、共修;彼此互相尊重、包容,和乐共处。

  3、口和无诤:所谓「口和无诤」,就是必须要做到语业清净,即在说话时,语气要谦和礼貌,要恳切真诚,要和颜悦色,不要因恶口粗声而引人不快;更不能因此而发生激烈的争吵。

  4、意和同悦:就是说,必须要做到精神和心理清净,要用意善良,胸怀坦白;不比较人我得失,不计较是非利害,大家能为共同的目标与成就而感到喜悦。

  5、戒和同修:就是遵守共同的制度和规约,有共同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6、利和同均:「利」就是大家所获得的利益,包括经济上的财利和知识上法利,都能受用均等。

  由上可知,「六和敬」精神,可以用于生活、社会各个方面,其不仅能调节身心,而且对伦理道德的完善、社会风气的净化、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切实弘扬佛教文化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宽运法师两会期间接受人民政协报访问》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