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會青年參加,以使更多的人能夠接觸到佛教文化,從而實現「淨化人心,莊嚴國土」的理想,爲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發揮作用。
二、由佛教代表單位或團體,發起聯合社會各方面,包括國家宗教部門、中國佛教協會、佛教學者、科學家、民族學專家等,共同組建專項研究小組,進一步發掘佛教文化中對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有重要意義、作用的智慧資源。
叁、通過文字、圖像、影音宣傳,或各種不同媒介方式、管道,將佛教文化精髓傳揚並推廣開去,使各領域能正確了解並互相交流融彙,令佛教博大精深的思想,爲推進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全文完)
佛教提倡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作爲修行的宗旨,以出世情懷做入世事業。同時,亦宣導「上報四重恩(國家恩、叁寶恩、父母恩、衆生恩),下濟叁塗苦」(地獄苦、餓鬼苦、畜生苦),倡行慈悲不舍衆生、智慧不拘一法,平等普度衆生,令一切衆生皆能離苦得樂。佛教慈悲濟世的精神與教義能與任何時代、任何地區、任何民族的任何文化中的優秀部分相融合、相協調、相彰顯,具有亘古常新的普世價值。
我們可以看到,由于得到國家的關懷與支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實,使宗教領域呈現一片繁榮景象,新世紀的佛教應該大有可爲。面對著改革開放的洶湧潮流,佛教應迎頭趕上,積極吸納高科技成果爲弘揚佛法、報效國家而服務。我們應以感恩之心來回報國家、社會,努力發掘佛教文化對提升社會道德與淨化人心的積極作用與思想資源,與時俱進地對其加以現代轉換,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使其服務于和諧社會建設的需要。
記者: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哪些思想和倫理觀念會助力文化軟實力的發展?請法師列舉一二。
寬運法師:新世紀以來,國家強調在物質文明建設取得成就即「硬實力」增強的基礎上,必須高度重視屬于精神文明範疇的「文化軟實力」建設;明確提出實施文化強國戰略,以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努力建設傳統文化強國。
文化軟實力的核心是價值觀和民族精神。其內容還包括以人爲本、與時俱進、社會和諧、公德民風等諸多方面。在此偉大的複興中華民族運動中,佛教的「圓融思想」和「五戒十善」、「六和敬」理念,相信必然能在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中發揮重要作用。
記者:請法師分別解釋一下佛教「圓融思想」和「五戒十善」、「六和敬」理念。
寬運法師:「圓融思想」和「五戒十善」、「六和敬」等佛教倫理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思想根源上提高公民道德水准,有利于社會和諧。
圓融思想:「圓融」,是中國佛教——天臺、華嚴、禅宗等諸宗思想的重要內容;或可以說,圓融,是中國佛學的特質。其內在意涵爲:
1、萬有爲一整體,同生共體,互不相離。
從實相角度看,宇宙萬有爲一無盡緣起的關系之網,其中任何現象,皆非孤立存在,而是依一定的因緣現起。這是一切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和諧共存的哲學基礎,因他們本來是一個相互關聯、由無盡緣起所生起的整體。
2、萬有體性雖一,而不妨千差萬別;雖然千差萬別,而互相融通無礙。
圓融思想雖然強調事務的同一性、整體性,但是,並不抹殺彼此的差別相。天臺宗所說的「假」(俗)谛,意指世間森羅萬象,宛然是有,不僅是有,而且每一事物生起、存在的因緣,極其複雜;但是因果分明,紊然不亂。能夠互相尊重,求同存異,這就是對佛法」緣起法」、「圓融」理論的認同。
這種「圓融」思想的奉行與實踐,相信必然會昭示人們彼此包容、和諧相處。
五戒十善:這是對修行者行爲和道德的具體規範。
「五戒」是佛教修行者的外在行爲規範,其內容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十善」是佛教修行者在外在舉止、語言及內心活動等各方面的規範,其內容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叁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兩舌、六不惡口、七不绮語、八不貪欲、九不瞋恚、十不邪見」。
「五戒十善」實離不開身、口、意叁業。人人叁業清淨,不造損人利己之事,甚至是傷天害理之事,社會自然安甯。
「六和敬」理念:「六和敬」是指爲保證僧衆和諧相處而製定的行爲規範。
佛陀住世的時候,其領導的僧團有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優婆塞、優婆夷等七衆弟子,有龐大的僧團;爲了統理大衆,佛陀提出並施設了「六和敬」法,使僧團清淨和樂地共住,發揮住持正法,度化衆生的集體力量。
據《祖庭事苑》卷五所列舉出之「六和」是:見和同解、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戒和同修、利和同均。即僧團中爲求菩提、修梵行者,須互相友愛、敬重之六種事。
《大乘義章》卷十二則舉出:身業同、口業同、意業同、同戒、同施、同見等六者,稱爲「六和敬」。
1、見和同解:就是要在思想上、觀念上保持統一;在認識事情的方法上,尋求相通的見解。彼此見解一致,達成共識,此乃共同成就之前提。
2、身和同住:就是大家住在一起,共處、共修;彼此互相尊重、包容,和樂共處。
3、口和無诤:所謂「口和無诤」,就是必須要做到語業清淨,即在說話時,語氣要謙和禮貌,要懇切真誠,要和顔悅色,不要因惡口粗聲而引人不快;更不能因此而發生激烈的爭吵。
4、意和同悅:就是說,必須要做到精神和心理清淨,要用意善良,胸懷坦白;不比較人我得失,不計較是非利害,大家能爲共同的目標與成就而感到喜悅。
5、戒和同修:就是遵守共同的製度和規約,有共同的行爲規範和准則。
6、利和同均:「利」就是大家所獲得的利益,包括經濟上的財利和知識上法利,都能受用均等。
由上可知,「六和敬」精神,可以用于生活、社會各個方面,其不僅能調節身心,而且對倫理道德的完善、社會風氣的淨化、社會的和諧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切實弘揚佛教文化 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寬運法師兩會期間接受人民政協報訪問》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