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附錄叁 《菩提道次第體驗引導修法教授》

  附錄叁 《菩提道次第體驗引導修法教授》

  

  

  帕繃喀大師 造

  仁欽曲劄 譯

  

  第一章 教誡觀察修之重要及其修法扼要

  

  上師善慧能仁金剛持,父子傳承諸師加持力,

  我與一切傳承弟子衆,自心與法融合求加持!

  

  已獲難得利大暇滿身,且見現世八法似稚嬉,

  由是一心成辦久樂藏,如是諸友善哉唉嘛霍!

  

  我等雖能多聞與講習,亦獲開演百論之辯才,

  反觀自心絲毫無長進,因無解證融合觀修故。

  

  聞矣學矣解矣但爾許,無觀察修所生猛利信,

  暇滿、無常、厭離1聞所生2,僅伺察意3終當消失故,

  

  于彼之後若不作引發,思所成之具量諸體驗,

  前已消失後者未生間,多數行人漸成教油子。

  

  成惡習後雖聞道次第,以及其加持力上師語,

  亦難調伏心念轉鄙陋,故當勤施深法免此過。

  

  此複由彼上師語加持,及自具量聽聞所出生,

  聞所成之覺受如何妙,亦當鄭重繼生思所成。

  

  若謂如何生起思所成,即于彼彼隨一所緣類,

  以諸犀利教理從各方,作觀察修生起體驗法。

  

  如立「上師即佛」爲所修,次當數數運用犀利理,

  以求成立上師即是佛,即于引生此之定解法,

  再再努力修習謂「觀修」

  

  如是暇滿、無常、出離心,發心、正見等諸所緣類,

  犀利觀修生定解爲主。

  

  如是觀力所引思所成,縱然體驗僅露其端倪,

  然亦免成教油子之險,堅固覺受基礎將建立,

  故當學習善巧觀修法。

  

  此從文殊上師4語密出,惟是自宗別法觀察修,

  余宗派中少分亦未說。

  

  于《菩提道次第廣論》義,若細觀察複作思惟者,

  觀修原因、如何修法等,自宗殊勝別法獲定解。

  

  單僅溫習所緣憶念修,非是此中所謂觀察修,

  此複心中默記諸文句,思惟其義亦非觀察修。

  

  道之體性、次第、數量等,牢記心中回憶體如何,

  次第如何、數量又如何,亦憶念修非是觀察修。

  

  當知觀察修義如前說,立一所緣類成所修本,

  複次以諸生起定解法,甚深教理數數應觀察。

  

  譬如我等于諸悅意色,因何而美數數思惟時,

  生起猛利貪欲、于貪境,作觀察修故增現前貪。

  

  如是再再思惟某仇敵,如何于自作諸損害理,

  瞋恚漸增、此即于瞋境,作觀察故瞋恚覺受盛。

  

  如是改弦易轍于善品,數數觀察彼彼原因時,

  彼彼善心覺受即增長,一如先前貪欲、瞋恚理。

  

  修此等時教理何最利,尤其能令自心作轉變,

  發起覺受最犀利之理,即應數數思惟反複修。

  

  不斷思惟一種能立時,如聞母逝噩耗自心中,

  悲傷愈增感覺生起者,是達扼要之相再用功.

  

  數數思推一種能立時,變成似熟悉者、自心中

  不生感動、此即未達要,亦是成教油子前兆故,

  猛利啓請上師並積淨5,次複修所緣相求達要。

  

  或有未修亦于此等時,信心以及無常、出離等,

  忽然猛力生起時心念,生真證德心生大歡喜,

  稍後如前感覺全無時,以爲退失而惱衆所見。

  

  此乃暫時有限之現象,並非生起真實之證悟,

  是故生時不應起慢心,退時自亦不必起煩惱,

  然則此乃本尊與上師,加持相故當求令堅固。

  

  真覺受者是由辨別慧,數數修習信與無常等,

  體驗依次生起乃比量,是故堅固不退非如前。

  

  此複從初依止知識法,乃至發心之間各所緣,

  最初但能了解「通達」修;複從依止知識法開始,

  至發心生「有勵力覺受」;複次如前再修「無勵力」,

  覺受生起妙法應了知。

  

  修時生起修即能生想,熟悉所緣名爲「通達」相;

  尚需多種教理作思惟,如是能生覺受、不思時,

  不生此名「有勵力覺受」,乃至思與不思無差別,

  何時思推隨即朗然起,此即「無勵力之覺受」相,

  猶如自心生貪不需修,如是自心解與體驗合,

  此時現起證悟之曙光。

  

  再者某些所緣易生起,僅七日許勤修即可生,

  或需數日數月方生起,或雖終年修習亦難生。

  例如「死亡決定」易生起,「死期不定」卻極難生起,

  「死時除法余皆無益」理,極易生起其余悉如是。

  于易生者不需強拖延,生已即當改修次所緣;

  于難起者不作阻滯想,經年累月耽延需忍耐,

  乃至不生體驗勤修習。

  

  前前所緣覺受已生者,以及後後有待生體驗,

  除憶念修不需用其它,全力觀修當前所緣類。

  

  

  第二章 教誡依止善知識理之體驗生起法

  

  

  如是觀察修及修要訣,如何及修法等善示已

  若謂最初作何觀察修,以及如何具體修習法?

  

  當知總示叁科6、加行法7,

  不需作觀察修故最初

  應從「依止知識法」開始。

  

  此複「依止利益」約七日,「不依倒依過患」一周許,

  若善思惟即可令心變。

  

  複次「根本修信」之一科,雖極重要生起卻極難,

  滯留于此數月或數年,不應怯弱以爲太長久,

  乃至心未轉變一心修。

  

  此複若于每座修多科,恐成憶念修非觀察修,

  故于每座但勤修一科。

  

  例如此段四科之第一,「上師是佛金剛持所許」

  單立此項爲所修目標,運用犀利能立之教理,

  乃至未生定解整座中,精進修習、今日如是修,

  明日修此、後天亦修此,本月修此、下月亦修此,

  如是未發體驗持續修,體驗生已轉入次所緣。

  已生覺受憶念修即可,體驗未起縱修次所緣,

  前者未起後者不生故,當于前者勵力發體驗。

  

  此節覺受生已當轉入,「諸佛事業作者是上師」

  于第二科如前勤修習。

  

  此科覺受生已再接修,「即于現在諸佛與菩薩,

  仍在利益有情」之一科。教理與師教授善配合,

  猛力觀察修習如今日,明日、後日以及日、月、年,

  乃至未發體驗持續修。

  

  引發體驗見師實即佛,此較其余各科爲最要,

  故當于此勵力勤修習。

  

  此科覺受生已轉次科,「自所見相無法決定」者,

  以觀察修努力勤修習。

  

  如是修習力故于上師,真實見爲諸佛之體性,

  自之上師與諸佛二者,感覺猶如和合爲一時,

  即生依止知識法證悟。

  

  如是根本修信之四科,發體驗已複于「念師恩」,

  四科依次修習生覺受。

  

  「加行令師喜」者可略思。

  

  

  第叁章 教誡令進程迅速修法奇特教授

  

  如是依師法中信與敬,各節科判覺受生起已,

  暇滿開始乃至發心間,次雖應當依次發體驗,

  然因依師法中「師即佛」,根本修信一科覺受者,

  不經長年觀修難生起,爲令覺受進程速疾故,

  修法奇特教授如是行:

  

  每日一座修習依師法,各科所緣修法均如前;

  一座自暇滿起依次修。通過觀察發起體驗時,

  一則依師法之覺受增,二則暇滿、無常、痛苦等,

  下、中土道體驗依次生,依師法之一方究竟時,

  下、中覺受亦達高上位。

  

  如是若能旁求見觀察8,「叁主要道」體驗同時增、

  同時圓滿道程極速疾。

  

  譬如核桃、杏與葡萄種,同時種植叁者之樹幹,

  樹枝、花葉亦將同時長,最終叁者果實可同享。

  

  是故每日座或座之分,各各分爲叁段之一分,

  修習依止善知識之法;一分從暇滿始至發心,

  依次轉修各科生覺受;一分于甚深見勤觀修。

  

  

  第四章 于暇滿生體驗法

  

  如是分爲叁段修習時,依止善知識法如前修,

  自暇滿始發起體驗規:

  

  第一「認識暇滿之體性」,當思「若生無暇將如何,

  目前未如是生堪慶幸」,非是空話、顧他當反觀,

  

  現自具足以犀利觀修,再再思惟定與相續合,

  如貪獲寶感覺喜洋洋,即生認識「暇滿」之證悟。

  

  複次接修「利大」所緣類,以諸甚深教理之觀察,

  數數分析考察、若感覺,剎那無益虛度亦可惜,

  此時即生「利大」之覺受。

  

  複次轉入「難得」所緣類,以諸猛利觀察修習故,

  若覺縱然剎那之推延,亦如傾注金粉于水中,

  極感可惜對此難忍受,心中即生「難得」之證悟。

  

  

  第五章 發起無常體驗法

  

  複次接修「無常」所緣類,最初「不念死之六過患」,

  惟修七晝夜許即可生。

  

  「六種念死利益」約一周,修習定能令心作轉變。

  

  複次「死決定」之叁種因,彼之第一「死主決定來,

  無緣能令卻退」之一科,無論持續數日或數月,

  亦當勵力勤作觀察修。

  

  該科體驗生已轉次科,「壽無可添不斷減少」者,

  承接前科立爲所應修,以觀察修觸動彼要害。

  

  如是覺受生已修次科,「生時亦無修法之閑暇」,

  于此道理勤作觀察修。

  

  尤其修習「死相」一科者,乃是奇特無比念死訣,

  由此容易生起念無常。

  

  此複法會開示科判中,講于修死九種因相後,

  修時在此間修爲要訣。

  

  彼時以叁因相決定死,當思死殁次第爲何焉,

  修習令生恐懼戰驚掠。

  

  依照拙著《勸念無常歌》9,

  于其文義作諸觀察修,再再思惟自身死情形,

  將生怖畏不複能安坐。

  

  如是修習死亡似現前,猶如降臨自身極可畏,

  諸死殁相明了如現前,心驚膽顫如是覺受出,

  即是生起…

《附錄叁 《菩提道次第體驗引導修法教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