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附录三 《菩提道次第体验引导修法教授》

  附录三 《菩提道次第体验引导修法教授》

  

  

  帕绷喀大师 造

  仁钦曲札 译

  

  第一章 教诫观察修之重要及其修法扼要

  

  上师善慧能仁金刚持,父子传承诸师加持力,

  我与一切传承弟子众,自心与法融合求加持!

  

  已获难得利大暇满身,且见现世八法似稚嬉,

  由是一心成办久乐藏,如是诸友善哉唉嘛霍!

  

  我等虽能多闻与讲习,亦获开演百论之辩才,

  反观自心丝毫无长进,因无解证融合观修故。

  

  闻矣学矣解矣但尔许,无观察修所生猛利信,

  暇满、无常、厌离1闻所生2,仅伺察意3终当消失故,

  

  于彼之后若不作引发,思所成之具量诸体验,

  前已消失后者未生间,多数行人渐成教油子。

  

  成恶习后虽闻道次第,以及其加持力上师语,

  亦难调伏心念转鄙陋,故当勤施深法免此过。

  

  此复由彼上师语加持,及自具量听闻所出生,

  闻所成之觉受如何妙,亦当郑重继生思所成。

  

  若谓如何生起思所成,即于彼彼随一所缘类,

  以诸犀利教理从各方,作观察修生起体验法。

  

  如立「上师即佛」为所修,次当数数运用犀利理,

  以求成立上师即是佛,即于引生此之定解法,

  再再努力修习谓「观修」

  

  如是暇满、无常、出离心,发心、正见等诸所缘类,

  犀利观修生定解为主。

  

  如是观力所引思所成,纵然体验仅露其端倪,

  然亦免成教油子之险,坚固觉受基础将建立,

  故当学习善巧观修法。

  

  此从文殊上师4语密出,惟是自宗别法观察修,

  余宗派中少分亦未说。

  

  于《菩提道次第广论》义,若细观察复作思惟者,

  观修原因、如何修法等,自宗殊胜别法获定解。

  

  单仅温习所缘忆念修,非是此中所谓观察修,

  此复心中默记诸文句,思惟其义亦非观察修。

  

  道之体性、次第、数量等,牢记心中回忆体如何,

  次第如何、数量又如何,亦忆念修非是观察修。

  

  当知观察修义如前说,立一所缘类成所修本,

  复次以诸生起定解法,甚深教理数数应观察。

  

  譬如我等于诸悦意色,因何而美数数思惟时,

  生起猛利贪欲、于贪境,作观察修故增现前贪。

  

  如是再再思惟某仇敌,如何于自作诸损害理,

  瞋恚渐增、此即于瞋境,作观察故瞋恚觉受盛。

  

  如是改弦易辙于善品,数数观察彼彼原因时,

  彼彼善心觉受即增长,一如先前贪欲、瞋恚理。

  

  修此等时教理何最利,尤其能令自心作转变,

  发起觉受最犀利之理,即应数数思惟反复修。

  

  不断思惟一种能立时,如闻母逝噩耗自心中,

  悲伤愈增感觉生起者,是达扼要之相再用功.

  

  数数思推一种能立时,变成似熟悉者、自心中

  不生感动、此即未达要,亦是成教油子前兆故,

  猛利启请上师并积净5,次复修所缘相求达要。

  

  或有未修亦于此等时,信心以及无常、出离等,

  忽然猛力生起时心念,生真证德心生大欢喜,

  稍后如前感觉全无时,以为退失而恼众所见。

  

  此乃暂时有限之现象,并非生起真实之证悟,

  是故生时不应起慢心,退时自亦不必起烦恼,

  然则此乃本尊与上师,加持相故当求令坚固。

  

  真觉受者是由辨别慧,数数修习信与无常等,

  体验依次生起乃比量,是故坚固不退非如前。

  

  此复从初依止知识法,乃至发心之间各所缘,

  最初但能了解「通达」修;复从依止知识法开始,

  至发心生「有励力觉受」;复次如前再修「无励力」,

  觉受生起妙法应了知。

  

  修时生起修即能生想,熟悉所缘名为「通达」相;

  尚需多种教理作思惟,如是能生觉受、不思时,

  不生此名「有励力觉受」,乃至思与不思无差别,

  何时思推随即朗然起,此即「无励力之觉受」相,

  犹如自心生贪不需修,如是自心解与体验合,

  此时现起证悟之曙光。

  

  再者某些所缘易生起,仅七日许勤修即可生,

  或需数日数月方生起,或虽终年修习亦难生。

  例如「死亡决定」易生起,「死期不定」却极难生起,

  「死时除法余皆无益」理,极易生起其余悉如是。

  于易生者不需强拖延,生已即当改修次所缘;

  于难起者不作阻滞想,经年累月耽延需忍耐,

  乃至不生体验勤修习。

  

  前前所缘觉受已生者,以及后后有待生体验,

  除忆念修不需用其它,全力观修当前所缘类。

  

  

  第二章 教诫依止善知识理之体验生起法

  

  

  如是观察修及修要诀,如何及修法等善示已

  若谓最初作何观察修,以及如何具体修习法?

  

  当知总示三科6、加行法7,

  不需作观察修故最初

  应从「依止知识法」开始。

  

  此复「依止利益」约七日,「不依倒依过患」一周许,

  若善思惟即可令心变。

  

  复次「根本修信」之一科,虽极重要生起却极难,

  滞留于此数月或数年,不应怯弱以为太长久,

  乃至心未转变一心修。

  

  此复若于每座修多科,恐成忆念修非观察修,

  故于每座但勤修一科。

  

  例如此段四科之第一,「上师是佛金刚持所许」

  单立此项为所修目标,运用犀利能立之教理,

  乃至未生定解整座中,精进修习、今日如是修,

  明日修此、后天亦修此,本月修此、下月亦修此,

  如是未发体验持续修,体验生已转入次所缘。

  已生觉受忆念修即可,体验未起纵修次所缘,

  前者未起后者不生故,当于前者励力发体验。

  

  此节觉受生已当转入,「诸佛事业作者是上师」

  于第二科如前勤修习。

  

  此科觉受生已再接修,「即于现在诸佛与菩萨,

  仍在利益有情」之一科。教理与师教授善配合,

  猛力观察修习如今日,明日、后日以及日、月、年,

  乃至未发体验持续修。

  

  引发体验见师实即佛,此较其余各科为最要,

  故当于此励力勤修习。

  

  此科觉受生已转次科,「自所见相无法决定」者,

  以观察修努力勤修习。

  

  如是修习力故于上师,真实见为诸佛之体性,

  自之上师与诸佛二者,感觉犹如和合为一时,

  即生依止知识法证悟。

  

  如是根本修信之四科,发体验已复于「念师恩」,

  四科依次修习生觉受。

  

  「加行令师喜」者可略思。

  

  

  第三章 教诫令进程迅速修法奇特教授

  

  如是依师法中信与敬,各节科判觉受生起已,

  暇满开始乃至发心间,次虽应当依次发体验,

  然因依师法中「师即佛」,根本修信一科觉受者,

  不经长年观修难生起,为令觉受进程速疾故,

  修法奇特教授如是行:

  

  每日一座修习依师法,各科所缘修法均如前;

  一座自暇满起依次修。通过观察发起体验时,

  一则依师法之觉受增,二则暇满、无常、痛苦等,

  下、中土道体验依次生,依师法之一方究竟时,

  下、中觉受亦达高上位。

  

  如是若能旁求见观察8,「三主要道」体验同时增、

  同时圆满道程极速疾。

  

  譬如核桃、杏与葡萄种,同时种植三者之树干,

  树枝、花叶亦将同时长,最终三者果实可同享。

  

  是故每日座或座之分,各各分为三段之一分,

  修习依止善知识之法;一分从暇满始至发心,

  依次转修各科生觉受;一分于甚深见勤观修。

  

  

  第四章 于暇满生体验法

  

  如是分为三段修习时,依止善知识法如前修,

  自暇满始发起体验规:

  

  第一「认识暇满之体性」,当思「若生无暇将如何,

  目前未如是生堪庆幸」,非是空话、顾他当反观,

  

  现自具足以犀利观修,再再思惟定与相续合,

  如贪获宝感觉喜洋洋,即生认识「暇满」之证悟。

  

  复次接修「利大」所缘类,以诸甚深教理之观察,

  数数分析考察、若感觉,剎那无益虚度亦可惜,

  此时即生「利大」之觉受。

  

  复次转入「难得」所缘类,以诸猛利观察修习故,

  若觉纵然剎那之推延,亦如倾注金粉于水中,

  极感可惜对此难忍受,心中即生「难得」之证悟。

  

  

  第五章 发起无常体验法

  

  复次接修「无常」所缘类,最初「不念死之六过患」,

  惟修七昼夜许即可生。

  

  「六种念死利益」约一周,修习定能令心作转变。

  

  复次「死决定」之三种因,彼之第一「死主决定来,

  无缘能令却退」之一科,无论持续数日或数月,

  亦当励力勤作观察修。

  

  该科体验生已转次科,「寿无可添不断减少」者,

  承接前科立为所应修,以观察修触动彼要害。

  

  如是觉受生已修次科,「生时亦无修法之闲暇」,

  于此道理勤作观察修。

  

  尤其修习「死相」一科者,乃是奇特无比念死诀,

  由此容易生起念无常。

  

  此复法会开示科判中,讲于修死九种因相后,

  修时在此间修为要诀。

  

  彼时以三因相决定死,当思死殁次第为何焉,

  修习令生恐惧战惊掠。

  

  依照拙著《劝念无常歌》9,

  于其文义作诸观察修,再再思惟自身死情形,

  将生怖畏不复能安坐。

  

  如是修习死亡似现前,犹如降临自身极可畏,

  诸死殁相明了如现前,心惊胆颤如是觉受出,

  即是生起…

《附录三 《菩提道次第体验引导修法教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