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死决定」证量。
复次「死无定期」根本中,第一因相「寿量不决定」
以观察修集中修此科,此时此刻死亡不降临,
如是保证非有之道理,以观察修多方围绕修。
忆念「死无定期」之教授,甚深秘密要义为如下:
自身亲眼目睹或耳闻,有关他人猝死寿无定,
死缘众多或正行走死,或正食时或正谈话死,
或正言笑或正奔跑死,或正角力比试强弱死。
此刻为人彼刻成尸体,此时存在彼时成乌有,
此等本性数数应思惟。
「我亦具足如是死本性,此时此刻不死岂能定?
今夕不成尸身岂能定?今夕不作超荐岂能定?
今夕不送尸林岂能定?」如是以犀利理作观察,
自身何时纳入阎罗口,遭其獠牙噬咬不决定;
又如自己为宿仇所囚,身陷囹圄弒期难预料,
如是能念「不定」体验生。
复次转入「死缘」所缘类,修习死缘众多活缘稀。
若生觉受当修次所缘,「身命犹如水泡极脆弱」,
以观察修励力勤思惟。
如是死无定期三因相,于彼修法触及要害故,
将念「此时不死难保证」,卧时将念「明晨能起否?」
起时将念「今晚能卧否?」,去时将念「能返原地否?」
返时将念「下次能去否?」,当念「明日后世何先至?」
当念「糌粑与命何先尽?」,当念「茶叶与寿何先无?」
当念「此刻不走难决定」,「无暇!无暇!」心生急迫感,
如是即生「寿无定」觉受。
念「死决定」虽稍容易生,「死无定期」之心难生起,
不应考虑是否久耽延,数日、数月、数年当持续,
乃至心未转变专注修。
此科觉受生已改所缘,此复「死时除却正法外,
亲友财物身体均无益」,此三因相经日、经月修,
死时除法无益了知已,无需再修即生觉受量。
此者易生不需长时修,体验生时即迁次所缘。
第六章 于恶趣苦生体验法
复次说时修习恶趣苦,以及皈依建立分别释,
修时各各恶趣所缘类,其后接修皈依为要诀。
然于初发业者先别学,恶趣以及皈依所缘类,
体验端倪出已、将二者,合并为一如是极有效。
是故最初先修三恶趣,第一大热地狱「等活」苦,
此复当发体验想出自身,现前生于该狱思诸苦,
此刻现前降于自身上。
若想「如是生者虽不妙,然此仅为想象故非真」,
当思如是思惟虽非实,然自相续具有诸大力,
能引「等活」造而未坏业,若遭触发转成具力「有」10,
决定堕入彼中毋庸疑。
今但思惟尚起大恐惧,现前生于其中奈何之?
当思如是痛苦能忍否?当思如是寿量能受否?
如是已生相与决定生,二者轮流诚恳善修故,
当下猛利希求救此苦,皈依处及解脱方便等,
心神惶恐茶饭亦不思,此等强烈感觉出现时,
即是生起「恶趣苦」证量。
如是「黑绳」「众合」与「号叫」,以及「大号叫」与「热」「极热」
并「无间」狱各别之痛苦—修法如前猛利而专一
精进修习生起诸觉受。
复次四近边狱与八种,寒冷地狱修法均如前,
非如观看远处景象般,当想自身现前生彼中,
及决定生、彼时所受苦,长久猛利难忍之大苦,
降于自身情形猛力修。由是极难忍苦令心惊,
如前心生刺痛无食欲,希求救苦皈依解脱法,
猛力生起即此之证量。
修习地狱苦之增进法:《念住经》11中所说地狱类,
当勤读诵彼苦差别状,绘成图像于彼善观察,
应思「我舍此身后无间,亦具如是苦性奈何之?」
数数忆念即成胜增进。
复次感觉自身如现前,生于饿鬼类与畜生中,
虽然目前此事未成真,然能引业心中多如藏,
不久决定受生必无疑,当思彼时我将如何之。
设想自身现前受生于,饿鬼类与犬、驴等畜生,
或是虫蚁鸟兽等类中,思彼行住威仪何能忍?
此处亦当诵读《念住经》,所说饿鬼、畜生之苦状。
如是修故若思「于当下,若能闭恶趣门岂非善?
现具关闭方便岂非善?」若能速速实施精进法,
即是生起体验之标准,如同阿难二侄之故事。
第七章 学习皈依
如是三恶趣之诸痛苦,体验生已发起希求心,
欲获能救此苦之皈依,当思彼即三宝及功德。
「可皈依之四种因相」者,思惟一周即可令心转。
复次思惟佛之身功德,以及语功德与意功德,
事业功德略如《道次第》,广如二《庄严》12与《宝性》等,
诸大教典之中所说者,根据自心能力善修习。
于三宝生不退转信心,猛力增长即此之证量。
如是法功德与僧功德、略如《道次》广如诸大论,
所说内容修习能观见,自宗大师、教法及随学,
三宝功德、生起难劫夺,猛利信心此即觉受量。
于此生体验已修次科,「了知三宝差别」之各节,
发觉受故三宝相互间,能作明确区别即证量。
生体验已接修次所缘,名为「由承许门皈依量」:
自思「上师佛为皈依师,法宝即是真正之皈依,
僧伽乃是成办皈依伴」,猛利至诚承许复心念:
「无余皈依大师助伴故,决定惟有三宝」即证量。
生体验已转入次所缘,「不言有余之门而皈依」:
「惟我大师佛陀之教法,乃是求解脱者之津梁,
由六别法之门而超胜:其余宗派大师及教法,
苯波外道世间天神等,佛法之外其它师与教,
由六别法之门而下劣。」善思惟故自宗之大师,
彼之教法及随学三者,方堪皈依余皆非皈依,
如是定解至诚而生起,由是希求皈依余等心,
少分亦不生起为证量。
复次「皈依功德」约七日,「皈依学处」亦修一周
可令心变如是当努力。
皈依所缘体验之发起,不需化费太久时间故,
闻思诸大教典所说义,与修配合汇集三者行。
三宝功德广大如虚空,亦如恒河沙数难计算,
复如大海深邃难测度,窥见少分功德生信心,
此福三界为器犹为小,是故于此努力切实修。
第八章 恶趣苦与皈依诸别法合修法
如是思惟三种恶趣苦,详念三宝功德之二者,
各别觉受妥善发起时,次当合并此二而皈依:
依于何因而作皈依者?即是怖长恶趣苦折磨;
及于能救此苦之三宝,发深忍信依此之二因,
至心承许三宝为依怙,亲友、希冀处即皈依体。
倘若自身堕于恶趣中,不得归处皈依亦不知,
故应当下皈依为最要。
此复怙主寂天之善说,《入行论》中「睁大惊恐眼」,
乃至「请速除怖畏」云云,如论所说应当善思推。
复次汇集彼等之别法,详广修法如下当实施:
从自头顶上师之心间,放出皈依全境住面前,
自身周围六道有情绕,思已首先修习「等活」苦,
觉受现前恐惧身颤栗。
「不需畏此、能救皈依处,上师三宝面前空中住,
彼等具有能力救此苦,是故我当至诚而启请,
自他一切有情等活狱,其中痛苦当下愿救护。」
如是想中多诵皈依偈。
如是「黑绳」「众合」「号叫」等,余热地狱及四近边狱,
八寒冷狱、饿鬼、畜生等,分成各科各节依次序,
修习各各痛苦、各节后,接作皈依扼要甚稀有!
如今皈依计数人虽多,然于皈依因与皈依体,
功德差别、承许、不说余,此等建立懵然皆不知,
惟是口头空话重数量,如是计数岂成净皈依?
不能入于内道佛教门,如苦差般皈依有何用?
是故欲勤计数念皈依,当于此间广修所缘类,
如是精进方达彼扼要。」
本文《菩提道次第体验引导修法教授‧通俗明了直指其要》者,是应巴康雪朵寺扎贡却珠仁波切致书请求,由恩德无比最胜依怙金刚持帕绷喀大乐藏吉祥贤,于事务极其繁忙之间隙忽然赐予。
注释:
1、出离心。
2、即闻所成慧。
3、七种心识之一。全无凭借任何经验、理由以实际断除增益之定知,而一概从新耽着真实自境之计度心。七种心识中,除现量与比量外,其它五种包括「伺察意」在内,均非「量」。
4、宗喀巴大师。
5、积福、净罪。
6、菩提道次第引导的前三大科:① 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作者殊胜;② 为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作者殊胜;③ 如何闻说具二殊胜法之理。
7、六加行。
8、空性见。
9、即本书附录五:《策励自他一切人等痛念无常歌‧心匙》。
10、十二因缘的第十支。
11、《圣正法念住经》。
12、即《现观庄严论》和《大乘经庄严论》。
《附录三 《菩提道次第体验引导修法教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