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死決定」證量。
複次「死無定期」根本中,第一因相「壽量不決定」
以觀察修集中修此科,此時此刻死亡不降臨,
如是保證非有之道理,以觀察修多方圍繞修。
憶念「死無定期」之教授,甚深秘密要義爲如下:
自身親眼目睹或耳聞,有關他人猝死壽無定,
死緣衆多或正行走死,或正食時或正談話死,
或正言笑或正奔跑死,或正角力比試強弱死。
此刻爲人彼刻成屍體,此時存在彼時成烏有,
此等本性數數應思惟。
「我亦具足如是死本性,此時此刻不死豈能定?
今夕不成屍身豈能定?今夕不作超薦豈能定?
今夕不送屍林豈能定?」如是以犀利理作觀察,
自身何時納入閻羅口,遭其獠牙噬咬不決定;
又如自己爲宿仇所囚,身陷囹圄弒期難預料,
如是能念「不定」體驗生。
複次轉入「死緣」所緣類,修習死緣衆多活緣稀。
若生覺受當修次所緣,「身命猶如水泡極脆弱」,
以觀察修勵力勤思惟。
如是死無定期叁因相,于彼修法觸及要害故,
將念「此時不死難保證」,臥時將念「明晨能起否?」
起時將念「今晚能臥否?」,去時將念「能返原地否?」
返時將念「下次能去否?」,當念「明日後世何先至?」
當念「糌粑與命何先盡?」,當念「茶葉與壽何先無?」
當念「此刻不走難決定」,「無暇!無暇!」心生急迫感,
如是即生「壽無定」覺受。
念「死決定」雖稍容易生,「死無定期」之心難生起,
不應考慮是否久耽延,數日、數月、數年當持續,
乃至心未轉變專注修。
此科覺受生已改所緣,此複「死時除卻正法外,
親友財物身體均無益」,此叁因相經日、經月修,
死時除法無益了知已,無需再修即生覺受量。
此者易生不需長時修,體驗生時即遷次所緣。
第六章 于惡趣苦生體驗法
複次說時修習惡趣苦,以及皈依建立分別釋,
修時各各惡趣所緣類,其後接修皈依爲要訣。
然于初發業者先別學,惡趣以及皈依所緣類,
體驗端倪出已、將二者,合並爲一如是極有效。
是故最初先修叁惡趣,第一大熱地獄「等活」苦,
此複當發體驗想出自身,現前生于該獄思諸苦,
此刻現前降于自身上。
若想「如是生者雖不妙,然此僅爲想象故非真」,
當思如是思惟雖非實,然自相續具有諸大力,
能引「等活」造而未壞業,若遭觸發轉成具力「有」10,
決定墮入彼中毋庸疑。
今但思惟尚起大恐懼,現前生于其中奈何之?
當思如是痛苦能忍否?當思如是壽量能受否?
如是已生相與決定生,二者輪流誠懇善修故,
當下猛利希求救此苦,皈依處及解脫方便等,
心神惶恐茶飯亦不思,此等強烈感覺出現時,
即是生起「惡趣苦」證量。
如是「黑繩」「衆合」與「號叫」,以及「大號叫」與「熱」「極熱」
並「無間」獄各別之痛苦—修法如前猛利而專一
精進修習生起諸覺受。
複次四近邊獄與八種,寒冷地獄修法均如前,
非如觀看遠處景象般,當想自身現前生彼中,
及決定生、彼時所受苦,長久猛利難忍之大苦,
降于自身情形猛力修。由是極難忍苦令心驚,
如前心生刺痛無食欲,希求救苦皈依解脫法,
猛力生起即此之證量。
修習地獄苦之增進法:《念住經》11中所說地獄類,
當勤讀誦彼苦差別狀,繪成圖像于彼善觀察,
應思「我舍此身後無間,亦具如是苦性奈何之?」
數數憶念即成勝增進。
複次感覺自身如現前,生于餓鬼類與畜生中,
雖然目前此事未成真,然能引業心中多如藏,
不久決定受生必無疑,當思彼時我將如何之。
設想自身現前受生于,餓鬼類與犬、驢等畜生,
或是蟲蟻鳥獸等類中,思彼行住威儀何能忍?
此處亦當誦讀《念住經》,所說餓鬼、畜生之苦狀。
如是修故若思「于當下,若能閉惡趣門豈非善?
現具關閉方便豈非善?」若能速速實施精進法,
即是生起體驗之標准,如同阿難二侄之故事。
第七章 學習皈依
如是叁惡趣之諸痛苦,體驗生已發起希求心,
欲獲能救此苦之皈依,當思彼即叁寶及功德。
「可皈依之四種因相」者,思惟一周即可令心轉。
複次思惟佛之身功德,以及語功德與意功德,
事業功德略如《道次第》,廣如二《莊嚴》12與《寶性》等,
諸大教典之中所說者,根據自心能力善修習。
于叁寶生不退轉信心,猛力增長即此之證量。
如是法功德與僧功德、略如《道次》廣如諸大論,
所說內容修習能觀見,自宗大師、教法及隨學,
叁寶功德、生起難劫奪,猛利信心此即覺受量。
于此生體驗已修次科,「了知叁寶差別」之各節,
發覺受故叁寶相互間,能作明確區別即證量。
生體驗已接修次所緣,名爲「由承許門皈依量」:
自思「上師佛爲皈依師,法寶即是真正之皈依,
僧伽乃是成辦皈依伴」,猛利至誠承許複心念:
「無余皈依大師助伴故,決定惟有叁寶」即證量。
生體驗已轉入次所緣,「不言有余之門而皈依」:
「惟我大師佛陀之教法,乃是求解脫者之津梁,
由六別法之門而超勝:其余宗派大師及教法,
苯波外道世間天神等,佛法之外其它師與教,
由六別法之門而下劣。」善思惟故自宗之大師,
彼之教法及隨學叁者,方堪皈依余皆非皈依,
如是定解至誠而生起,由是希求皈依余等心,
少分亦不生起爲證量。
複次「皈依功德」約七日,「皈依學處」亦修一周
可令心變如是當努力。
皈依所緣體驗之發起,不需化費太久時間故,
聞思諸大教典所說義,與修配合彙集叁者行。
叁寶功德廣大如虛空,亦如恒河沙數難計算,
複如大海深邃難測度,窺見少分功德生信心,
此福叁界爲器猶爲小,是故于此努力切實修。
第八章 惡趣苦與皈依諸別法合修法
如是思惟叁種惡趣苦,詳念叁寶功德之二者,
各別覺受妥善發起時,次當合並此二而皈依:
依于何因而作皈依者?即是怖長惡趣苦折磨;
及于能救此苦之叁寶,發深忍信依此之二因,
至心承許叁寶爲依怙,親友、希冀處即皈依體。
倘若自身墮于惡趣中,不得歸處皈依亦不知,
故應當下皈依爲最要。
此複怙主寂天之善說,《入行論》中「睜大驚恐眼」,
乃至「請速除怖畏」雲雲,如論所說應當善思推。
複次彙集彼等之別法,詳廣修法如下當實施:
從自頭頂上師之心間,放出皈依全境住面前,
自身周圍六道有情繞,思已首先修習「等活」苦,
覺受現前恐懼身顫栗。
「不需畏此、能救皈依處,上師叁寶面前空中住,
彼等具有能力救此苦,是故我當至誠而啓請,
自他一切有情等活獄,其中痛苦當下願救護。」
如是想中多誦皈依偈。
如是「黑繩」「衆合」「號叫」等,余熱地獄及四近邊獄,
八寒冷獄、餓鬼、畜生等,分成各科各節依次序,
修習各各痛苦、各節後,接作皈依扼要甚稀有!
如今皈依計數人雖多,然于皈依因與皈依體,
功德差別、承許、不說余,此等建立懵然皆不知,
惟是口頭空話重數量,如是計數豈成淨皈依?
不能入于內道佛教門,如苦差般皈依有何用?
是故欲勤計數念皈依,當于此間廣修所緣類,
如是精進方達彼扼要。」
本文《菩提道次第體驗引導修法教授‧通俗明了直指其要》者,是應巴康雪朵寺紮貢卻珠仁波切致書請求,由恩德無比最勝依怙金剛持帕繃喀大樂藏吉祥賢,于事務極其繁忙之間隙忽然賜予。
注釋:
1、出離心。
2、即聞所成慧。
3、七種心識之一。全無憑借任何經驗、理由以實際斷除增益之定知,而一概從新耽著真實自境之計度心。七種心識中,除現量與比量外,其它五種包括「伺察意」在內,均非「量」。
4、宗喀巴大師。
5、積福、淨罪。
6、菩提道次第引導的前叁大科:① 爲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作者殊勝;② 爲于教授起敬重故開示作者殊勝;③ 如何聞說具二殊勝法之理。
7、六加行。
8、空性見。
9、即本書附錄五:《策勵自他一切人等痛念無常歌‧心匙》。
10、十二因緣的第十支。
11、《聖正法念住經》。
12、即《現觀莊嚴論》和《大乘經莊嚴論》。
《附錄叁 《菩提道次第體驗引導修法教授》》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