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上供養。
「一心專修所聞法義」,是指將所聞、所記的法義立即用于實修,我們應效仿京俄瓦大師閱《毗奈耶》而扔皮革的故事。如果我們想等到黃道吉日等一切條件都具備了再開始修法,恐怕到死也等不到這麼一天。從打掃住處開始,我們懂得怎樣作後,便馬上去實修,這即是「修行供養」。所以,那些學大論的人也應實修所聞的法義、一心專修,千萬不要成爲像布頓仁波切(寶成)44、所說的那種人:
「惟求自勝淩辱他,谄诳惡口具壞心,
說諸绮語令他惱,如是辯論地獄因!」
「善根變爲供品」,即如「清淨戒律大海中」等及「聽聞大海阏伽漩」等頌文中所說,觀聽聞等善根變爲供品之相而作奉獻。《供養上師儀軌》中,也說觀想衆善根變成花園之相而作奉獻,即「實設意化如意海」等頌文中所示。
「發最上菩提心」,即發心後爲令諸佛菩薩歡喜而作奉獻。以上四種也是「無上供養—,是我們現在所備可以供獻的。比這些更爲殊勝的供養是沒有的,所以我們這些出家人應以奉獻「修行供養」爲主,只需勤供已有的這些便可,不必因爲沒有財物供養而去冒「邪命」的險。
此外也應奉獻卓隆45。《聖教次第》中所說的那些供養:
「身,塔、現前、非現前,自作,教他、財、廣大,非染修行供養十。」
獻曼荼羅
(帕繃喀大師說:《樂道》與《速道》在此處獻曼荼羅,與《妙音口授》不同。《樂道》和《速道》是先獻供養,後獻曼荼羅;《口授》是按照向上師等奉獻禮品的規矩,先獻曼荼羅,後獻供養。)
「曼荼羅」譯成藏文爲「金廓」(譯音):「金」意爲心要,「廓」意爲取,合起來別「取心要」,內含深意。
關于曼荼羅的形狀,可以根據所修的事業,采用四方形等樣式46。某些人聲稱,外在的供養比起內在的修持並不顯得重要,但在密宗的《事師五十頌》中卻教導我們說:
「合掌持花曼荼羅,敬事開演上師尊。」
以前瑜伽自在吉祥貢巴瓦(曾入定七日)出定時,久未供獻的曼荼羅上已積滿灰塵。那日正好仲仁波切來訪,看到這個情況後便問道:「你爲什麼不供曼荼羅呢?」貢巴瓦回答說:「我一直在專心內修所以忘了。」仲仁波切聞言呵斥道:「你在胡說些什麼!阿底峽比你修得要好吧!但他仍然每天叁時供曼荼羅。」從此以後,瑜伽師對獻曼荼羅特別精進,後來生起了證德。
關于曼荼羅的質料,如果我們富有的話,可用金、銀、銅等製成;不然的話,用石板,陶瓷或木頭亦可。宗喀巴大師在沃喀時所用的曼荼羅就是石質的。至于放在曼荼羅上的「堆」,最好是用珍寶、谷物和香藥,不然的話,用石子和砂子等亦可。如果我們有錢,應選最好的來供,這樣能積較大的福德。曼荼羅的尺寸越大越好,最小不可小于自己的茶碗。每年或每月之中,我們至少一定要供一次曼荼羅。
具體作法是:首先用食指醮一點「牛淨物」47或香水,然後用大拇指按住曼荼羅中央,以食指在周圍畫個圈。或者反過來作:用大拇指醮一點「牛淨物」或香水,然後用食指按住曼荼羅中心,以大拇指在周圍畫個圈。正供時,左手握籽捏住曼荼羅底邊,以右手腕擦曼荼羅表面:向外擦多次時,想象擦去罪障;向內擦叁次時,信解獲得身,語、意加持。
次按規矩設置各堆。關于曼荼羅東面的認定有二種說法:一說朝供養境的一面爲東:一說自己前面爲東。供養時,應以朝向資糧田的那面爲東;祈禱時,則以面向自己的這面爲東,表求賜加持之意,當以後者爲上。
卓貢卻帕(衆生估主法聖)48的規炬是設叁十七堆曼荼羅:須彌山王、四洲,八小洲、衆寶山等四、七寶、寶藏瓶、嬉女等八,加上闩,月、傘、幢。宗喀巴大師教派則修二十二堆。二十叁堆曼荼羅和二十五堆曼荼羅的區別是:計下計大自在金剛地基和外鐵圍山二堆。
供曼荼羅時,我們應按照《俱舍論》中的描述,來觀想須彌山王與四洲。因此,我們應當詳細了解《俱舍論》中所說的世界形成情況,至少也要知道個大概49。
(帕繃喀大師隨後簡略地介紹了一下:)
須彌山王周圍有七大海、七金山及鐵圍山圍繞,中央爲四寶所成的「須彌山王」。「東洲」白色,「南洲」藍色、「西洲」紅色、「北洲」黃色。觀想這些洲中,「珍寶山」等寶物堆得滿滿的,這四種好象是各洲特産似的,所以放在各洲堆之上。「滿願牛」的體性是寶,它所出的糞尿全是金子;「自然稻」是一種沒有殼等的糧食,晨割夜長、夜割晨長。在二十五堆中,考慮到這些已間接地與各洲一起供了,因此不另外設堆。七寶,即如「瞻部河金善製成」等所說,置于靠近須彌山王堆的四方四隅。「嬉女」等八天女住在須彌山王的層級上,可置于前面八堆之上。在二十五堆中,考慮到這些已包括在須彌山王中一起供了,所以不需另外設堆。「日」、「月」分置右方與左方50;「衆寶傘」在後方;「尊勝幢」在自己前面,這樣放置有緣起的關要。或是「日」在西,「月」在東,「傘」在北,「幢」在南,這樣放另有一種緣起。天、人所珍愛的一切財物均堆放在須彌山王中央,與曼荼羅一起奉獻。
觀想曼荼羅中可包含整個世界,曼荼羅沒有變大,四洲與天界也沒有變小。彩玲雍增仁波切對此舉例說明道:當他住在紮什倫布時,曾在茶碗中的一個小水泡中看到整個人睑。我們也可以像一顆玻璃珠中能映現整個面龐、或針孔中可見整座山等那樣來觀想。
一千個「叁千大千世界」合爲一個「無量世界」,一千個「無量世界」合爲一個「海」世界;一千個「海」世界合爲一個「海相續」世界。
「香塗地基」等一頌,我猜想是「常啼」供養「法聖」菩薩時所誦的偈頌,但尚待核實。這裏有「觀想佛土」和「觀爲佛土」二種念法:第一種中的「佛土」作供養境佛資糧舊解;第二種爲觀想爲佛上然後奉獻之意,因爲須彌及四洲等穢上足下堪供養的,所以我們應剎那將彌須及—一洲等穢上轉變成淨上後再作供養。如果我們這樣來觀想供養的話,便能獲得供淨上的功德。
達波的曼荼羅偈頌中,說「供伴梵王具律儀」等,意爲自己如果是具戒比丘的話,在供曼荼羅時應觀梵天爲助伴:如果不是的話,應觀比丘和梵天爲助伴。但因爲須彌四洲是有情共業所成,所以我們可以將白業所成的那一份增上果須彌四洲作爲供養,不必依靠梵王的幫助。
如果我們觀想力較大,可觀百千萬個四洲等,不能的話,只供一組亦可。如能好好地供曼荼羅的話,我們便能獲得供真正須彌四洲等的功德。例如,「法阿育王」的前生中,有一世年幼時,將沙土信解爲黃金供在「善觀」佛的缽中,于是獲得供金的功德,後來能在一夜間建成一千萬座舍利塔。所以,供曼荼羅能容易地圓滿資糧,也不會犯谄诳等邪命的過失,沒有比這個更爲殊勝的積福方法了。當知此銅盤中具有如此大的關要!
結行中,傾倒曼荼羅堆有二種方法:求加持朝內;除中斷向外,我們可酌情采用。
此外當知不以數量爲主而以觀想爲主。如果我們想計數的話,可以在此處供養的時候作,配合《皈依發心頌》誦「香塗地基」偈,供養須彌山王,四洲及日、月七堆。吉祥女比丘尼51因爲供曼荼羅而親見大悲觀自在,宗喀巴大師也因爲在沃喀卻隆供曼荼羅等發大精進而證得中觀正見,所以我們大家也應勤修此法。
注釋:
1、引自《親友書》,漢文有叁種譯本:《龍樹菩薩爲禅陀迦王說法要偈》,劉宋求那跋摩譯;《勸發諸王要偈龍樹菩薩撰》,劉宋僧伽跋摩譯;《龍樹菩薩勸戒王頌》,唐義淨譯。
2、位于拉薩以南的洛卡地區。
3、即聖龍猛與提婆、佛護、清辯、月稱四弟子。
4、即小孤薩黎。此句出自宗喀巴大師的《道次第傳承上師啓請.開勝道門》,參見本書附錄《有緣頸嚴》。
5、引自《菩提道次第廣論》。
6、即漢譯《觀無量壽佛經》。
7、儀軌中僅言及礫石,但後二者也時常出現在經典中。
8、參見《普賢行願品》。
9、即《大方廣佛華嚴經》。
10、據說這部神奇的經典系文殊智慧的化現,只有像溫薩巴等格魯派最優秀的傳承主持者才能發現和閱讀。
11、十五世紀晚期至十六世紀早期。
12、參見宗喀巴大師的《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法尊法師譯。
13、1 身自在;2 語自在;3 意自在;4 神變自在:5 處自在;6 周遍自在;7 欲自在;8 功德自在屬殊勝悉地。
14、克珠.丹巴達吉在《般若總義》中解釋說:「勝義谛中二相隱沒之大乘聖者心王意識,複是無住涅槃圓滿意樂之見行二者中屬于見分之智,乃勝義發心之相。」
15、《般若總義》中解釋說:「爲利他而心緣圓滿菩提,且與希求自身圓滿菩提之欲相應之大乘人心王意識,見行二者中屬于行分之大乘道入門智,乃世俗發心之相。」
16、指靜命論師。
17、指蓮華生大師。
18、密宗集密龍猛派生圓次第中某一階段的修法。
19、代表刺弒朗達瑪的密宗行者角色。
20、即閻羅法王。
21、一種藍色蓮花。
22、又稱七條衣,是沙彌和比丘平常穿著的上衣。藏地現在通稱法衣。
23、又稱五條衣、僧裙。
24、詳情請參閱克珠傑的《集密生起次第.悉地海》。
25、心間,觀上師識蘊體性「不動」;臍間,觀上師受蘊體性「寶生」;密處,觀上師行蘊體性「不空成就」。
26、心間,觀上師水大體性「摩摩枳」;臍間,觀上師地大體性「佛眼」;喉間,觀上師火大體性「白衣母」;頂間,觀上師風大體性「度母」。
27、眼爲「地藏」:耳爲「金剛手」;鼻爲「虛空藏」:舌爲「觀自在」;身爲「除蓋障」;意爲「文殊」:筋脈爲「彌勒」;關節爲「普賢」。
28、雙肩、雙腕、臀部兩側與雙踝。
29、色爲「色金剛女」:聲爲「聲金剛女」:香爲「香金剛女」;味爲「味金剛女」;觸爲「觸金剛女」。
30、佛的殊勝化身在世界上示現的十二種事業:1、兜率降世;2、入住母胎;3、圓滿誕生;4、少年嬉戲;5、受用妃眷:6、從家出家;7、行苦難行;8、趨金剛座:9、降伏魔軍;10、成正等覺;11、轉妙*輪:12、入大涅槃。
31、左手爲「無能勝」;口爲「馬頭」;金剛爲「除礙」;右肩爲「不動」;左肩爲「欲王」:右膝爲「具藍杖」;左膝爲「大力」;頭頂爲「頂髻轉輪」:二足心爲「妙害」。
32、噶當派早期單傳的一種密法教授。
33、參見本書附錄《供養上師儀軌資糧田圖解》。
34、1803-1875。
35、《供養上師與大印合修法引導筆記》。
36、喉間安置語金剛「無量壽」體性的紅色「啊」字,心間安置意金剛「不動」體性的藍色「吽」字。
37、以前無著爲見彌勒,觀修十二年方才如願。本尊告以十二年中他隨時在其面前,但因障故不能得見。
38、昔摩揭陀給孤獨長者之女「賢女」,遠嫁他方一外道王族。但因其信心與祈禱之力,佛陀及其聲聞弟子淩空飛來、各顯神通,爲其說法。「惟願一切有情大依怙」等一頌即賢女當時所說。
39、主要包括水壺、鏡子、盆子等物。
40、無上瑜伽部特別修法二次第中的第一次第。
41、頭、雙手、雙膝。
42、其余九種爲:1、聲音和雅、出語敦肅;2、得衆眷屬;3、天人敬愛;4、具大威勢;5、值遇顯貴:6、遇佛及徒:7、獲大財富;8、受增上生;9、速證涅槃。
43、《俱舍論》列舉了四種田,即布施後能産生較多功德的四種對像:1、有情田:2、饒益田;3、痛苦田;4、功德田。「佛田」屬功德田。
44、1290-1364。
45、法名洛卓迥乃(慧源,十一世紀人),阿底峽尊者的弟子之一。
46、息災爲圓形,增益爲方形,懷攝爲半圓形,降伏爲叁角形。
47、黃牛所出糞、尿、酥油、酪和乳等五物總名。
48、法名爲洛卓堅贊(慧幢),薩迦五祖之第五位,漢籍中稱爲八思巴。
49、另請參閱格邬倉.洛桑绛央蒙朗的加行法引導《文殊上師密意莊嚴》。
50、指修行者本人的右方與左方。
51、此著名比丘尼成就者系出生于印度某王族,早年因染惡性癞病離家出走,在偏僻的山林裏苦修十二年,最後親見大悲觀自在。由他傳出的大悲觀自在修法,成爲吉祥女比丘尼派。
《掌中解脫 第五天 加行法之二(第四、五加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