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加持的大小和积辐的多少,视有无「面前真有资粮田」这一信念而定,所以为了消除「面前并没有皈依境」这样的疑虑,或为加强信解之故,我们应迎请「智慧尊」。在口诵「惟愿一切有情大依怙」等时,想具足智、悲、力三种功德的资粮田诸尊,个个大显神通降临此处,如《摩竭陀贤女传》中所述38。此时观资粮田诸尊心间种子字放光,从十方诸佛心间各请一整体资粮田前来,合并为一个资粮田后,叉分化无量,资粮田每一尊身中都有一整体资粮田融入,所以当信解资粮田每一尊均为普摄皈依处的体性。我们这样修的话,就不会对资粮田诸尊作优劣的分别,另外也有将来道位与果位的缘起在里边。作「勾」、「入」,「缚」、「喜」则是密宗的修法。
沐浴圣众
资粮田诸尊本身并无需要清净的罪障或污垢等,但为了净治我们自身的罪障,应沐浴资粮田圣众,如经典中说:
「法身虽无垢,恭敬承事故。」
观想浴室的方法有许多种。此处配合无上部修法,观浴室为四方四门。门外有牌坊,室内有四条宝柱承托屋顶,顶下饰有珍珠宝盖,此外没有其它屋顶。室内中央为浴池,水晶地基上铺满金沙,池底中央较周边为高,形如龟背,再者如无上部总轨,观木座或狮座,数量与资粮田诸尊数相等。浴池的三面有三座阶梯,每座有四级,周阂行宝台和挂衣服的宝衣架。此外观想将用作供养的新衣和浴瓶等。
如果我们有浴具39的话,可在浴盘巾注入少量瓶水代替浴池。另用瓶水在镜面上画两条横线和两条竖线,成九格状。然后用瓶水在中央和四方格中各点一点:九格表浴室,五点表五部佛。
在念到「珍珠伞盖具光焰」的句末停顿处时,观资粮田诸尊如鸟飞降,或由梯而下进入浴室。诸尊降临后,从自心间放出无数供养天女,以三个为一组,分别从事沭浴,涂香和献衣的工作,这是根据密宗的规炬来修的。
观想供养天女舀取池中的水为圣众沐浴,由此资粮田诸尊心相续中产生大乐。浴毕擦身时,和开光法一样,观天女用浴巾碰触资粮田诸尊的额、喉、胸间和双肩五个部位,同时念咒。想诸尊身上所有的湿气集中于这五个部位,然后擦干,这和我们洗澡要从头到脚地擦是不一样的。涂香时所供的香,色泽如金、香气优雅,质料不是普通的油脂。随后向无量圣众奉献各色新衣,或寂静装,或忿怒装。特向仲敦巴大师供养猞猁皮袍、外褂蓝布。为表三士道摄于六度之中,衣带缠绕腰部六圈,这样观想有极大的缘起关要。然后也可向资粮田诸尊供养各自的饰物和手帜。
念「悲悯我与众生故」等时,观想资粮田诸尊各返原位,仍像以前一样安住。那些换下来的旧衣服,化为黄光融入自己眉间;或作为各自应得的圣物,分发给六道众生的代表。观浴池下面有六道水渠,池水流入六趣各处,消除各趣有情之苦。因为人最贪,所以观想池水变为众人所需的一切资具。最后想浴室等化空、成无所缘。
第五加行:摄集积净关要—奉献七支及曼荼罗
积福净罪十分重要!格西铎巴说:
「若能兼修积集资粮、净治罪障,祈祷本尊与上师,并克勤殷重思惟,虽觉百年亦不能生者,然诸有为不安住故,终当生起。」
涉及积净关要的七支与曼荼罗修法,在我们修行的自始自终都极为重要,有些人轻视这些修法,认为只有那些不能广修善行的人才修这些法,或只是视为善行的前行而在正行中不需要,但这些想法是错误的。由此七支之门,依靠上师诸佛菩萨最上资粮田、修习积福净障之法是最殊胜的,在显密教典中再也找不到比这个更好的修法了。即便在密法中,此七支也是极重要的:四种续部均说应修「七清净」,无上部各「生起次第」40中,也都说应由敬礼,供养等七支之门积福净障。文殊怙主大宗喀巴也是因为在沃喀修习积净,才生起殊胜证德的。像这样,如果相续成熟的话,我们便能很快地生起证德。
(帕绷喀大师又详细解释说:登地菩萨们也以勤修积净为主,如初地菩萨变化出一百个身体,到一百个佛剎中奉献供品。同样的,二地、三地等菩萨也依次变化出更多的身体,作更多的供养,直至成佛。他们尚且如此,我们这些人自然就不必说了。)
所以,此七支法行在显、密二者中是积净修法的集大成。其效用有二种:打个比方说,过失成熟,犹如脓包行将穿漏:功德成熟,如同果实即可受用。古德教授中说:「若不积福则如无润之种」,因此我们应该配合修所缘相,由七支之门勤修积净,光修一些相似道全无所至。
「七支」的意思是:比方说,有一辆由七个零件组成的车子,如果少一个零件的话,车子便无法开动:同样的,如果七支中有一支不全,也达不到积净的关要。
礼敬
七支中的第一支为礼敬。礼敬分身、口、意三种,由「所有十方世界中」等颂文依次对此加以说明。各引导文中说,当观自己化身无量,每一身体有无数的头等等。如果这样观想不太容易的话,可以意想自己无始以来所受取的无量身体、均现人相而作礼敬。
「于一尘中尘数佛」等一颂,意为所有佛陀能同时安住于同一粒微尘中。譬如,一百个人同时看一粒麦子,在这一粒麦子中能同时趣入一百个人的眼识;同样的,一切佛陀的智慧能同时趣入同一粒微尘,在一粒微尘中有多少智慧趣入就有多少色身趣入,这是因为诸佛具有双运功德、亦即风心同转所致。
如果是出于对资粮—一的恭敬,那么我们即便是竖一下手指也是身礼敬。身礼敬里面有几种不同的顶礼法:「蜷礼」,为五体41投地;「展礼」,为全身仆地。
「展礼」系出自《华严经》:「善财童子如树木倒地、全身仆地而作顶礼。」关于顶礼的功德,《辨业经》中说有十种功德,例如:形体美妙、身色如金等 42。此外,经中说,顶礼所获的福报是:顶礼时身体所压地下尘沙数量的一千倍即将来受生为转轮王之次数。这种「展礼」法也见于密续,且是班钦那若巴的顶礼规炬。普觉‧昂旺强巴曾说:如果相信顶礼有这些功德的话,你会希望自己的身体比现在的长得更大一些、手脚更长一些。
两手掌心合拢成扁平状是外道礼拜法,我们不这样作。顶礼时应空心合掌,将大拇指放入掌内,外形如摩尼宝。像这样将双手置于头顶、眉间、喉间和心间,能分别感得佛的顶髻相、白毫相、六十音支佛语和一切智佛意。顶礼具有积福和净罪双重功效,所以能清净顶礼者的身、口、意三门罪障。如果仆下时将手指蜷拢,据说是感生圆蹄畜生之因,所以应将手指伸开,铺在地上而不要握拳,由此成就佛的「手足趾缦网相」。手与额头应碰地。起身时应迅速起立,像狐狸那样灵活,这有迅速超脱轮回的缘起关要。如果不很快起身而仆在地上的话,将感生为蛇等腹行类有情,所以头碰地后即应起身,不要将休息和顶礼混在一起。前后二次顶礼之间,身体应完全伸直,不然的话,背稍有点驼即当感生为畜生等驼背类有情。
为了积福,我们每一次顶礼都要如法地来作,不要为了追求数量而草草了事。在宗喀巴大师开创的教规中,前行不以十万等数量为主,重质不重量。某些声称已完成前行的人,在修十万次顶礼时以最偷懒的方法来作,这样做是不对的。在成佛之前,我们需要不断地积福净障,对于初业行人来说,更要化毕生的精力勤修积净!与正修比起来,积福净障更为重要,如果以为前行已经完成而可以放松休息的话,那是不会有任何成就的。如果我们勤于积福净障,就不一定要为了达到十万这个目标,而将身体搞得很累:心理负担很重。以前有四位闭关者同修前行,当其它三人完成定额时,有一个人还远远落后。在问及已完成多少时,他反问道:「难道你们最关心的只是些数字吗
」当然最理想的,是我们在保持如法顶礼的同时,能有较多的数量。计数的目的只是为了随喜自己的善业。
总的来讲,礼敬之事也可以附带地或偶然地来作。例如,我们在路上遇见身、语、意所依等时,下至恭敬合掌也算是礼敬。对于一位善于修持的人来讲,身体的一切运动都能转化为修法。
供养
第二供养支,即「以诸妙华妙华曼」等三颂。假设我们有一块极为肥沃的上地而不去耕种、任其荒芜一年的话,我们将会对此备感可惜;但如果我们不在资粮田中积集福德的话,将比这个更可惜一百倍、一千倍!
我们所修之善至少应以希求后世之心来摄持,不然的话,所集的一切善根通常都不能成为正法;唯一例外的是:如果我们对佛积集礼供等福德的话,就算连希求后世之心都没有,也决定成为获得佛位之因!原因是:依靠「佛田」43之力能得殊胜之果。譬如,对于良田来说,即便我们不善于耕种,但由于上地肥沃的关系,也照样能结出果实。
「涂香」,即由煎煮各种香料所制成的香膏。「妙华」等为「有上供养」。「最胜庄严」等一句,可加在前文一切偈颂之后。「烧香」为单一的熏香,如纯檀香等;「末香」,即旃檀等香粉;「积」,即香粉堆,另一种说法是:「积」是指装有香粉的布袋,将之系在华盖上,使香气随风飘散。《普贤行愿品》中所说的七种供养,即「妙华」等七种。
诸佛菩萨以发心和愿力所变化的所有微妙供具,为「无上供养」。虽然我们现在无法来作这样的供养,但还是有别的东西可供:即《慧海请问经》中所说的「受持正法」和「发最上菩提心」二种:加上《大悲白莲华经》中所说的「一心专修所闻法义」,共为三种。根据上师教授,可再补充一种:「善根转变为贡品而奉献之」。我们可以奉献这四种「无上供养」。
从受持教、证正法到只受持一句陀罗尼都是「受持正法」,而「受持正法」乃是无…
《掌中解脱 第五天 加行法之二(第四、五加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