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加持的大小和積輻的多少,視有無「面前真有資糧田」這一信念而定,所以爲了消除「面前並沒有皈依境」這樣的疑慮,或爲加強信解之故,我們應迎請「智慧尊」。在口誦「惟願一切有情大依怙」等時,想具足智、悲、力叁種功德的資糧田諸尊,個個大顯神通降臨此處,如《摩竭陀賢女傳》中所述38。此時觀資糧田諸尊心間種子字放光,從十方諸佛心間各請一整體資糧田前來,合並爲一個資糧田後,叉分化無量,資糧田每一尊身中都有一整體資糧田融入,所以當信解資糧田每一尊均爲普攝皈依處的體性。我們這樣修的話,就不會對資糧田諸尊作優劣的分別,另外也有將來道位與果位的緣起在裏邊。作「勾」、「入」,「縛」、「喜」則是密宗的修法。
沐浴聖衆
資糧田諸尊本身並無需要清淨的罪障或汙垢等,但爲了淨治我們自身的罪障,應沐浴資糧田聖衆,如經典中說:
「法身雖無垢,恭敬承事故。」
觀想浴室的方法有許多種。此處配合無上部修法,觀浴室爲四方四門。門外有牌坊,室內有四條寶柱承托屋頂,頂下飾有珍珠寶蓋,此外沒有其它屋頂。室內中央爲浴池,水晶地基上鋪滿金沙,池底中央較周邊爲高,形如龜背,再者如無上部總軌,觀木座或獅座,數量與資糧田諸尊數相等。浴池的叁面有叁座階梯,每座有四級,周閡行寶臺和挂衣服的寶衣架。此外觀想將用作供養的新衣和浴瓶等。
如果我們有浴具39的話,可在浴盤巾注入少量瓶水代替浴池。另用瓶水在鏡面上畫兩條橫線和兩條豎線,成九格狀。然後用瓶水在中央和四方格中各點一點:九格表浴室,五點表五部佛。
在念到「珍珠傘蓋具光焰」的句末停頓處時,觀資糧田諸尊如鳥飛降,或由梯而下進入浴室。諸尊降臨後,從自心間放出無數供養天女,以叁個爲一組,分別從事沭浴,塗香和獻衣的工作,這是根據密宗的規炬來修的。
觀想供養天女舀取池中的水爲聖衆沐浴,由此資糧田諸尊心相續中産生大樂。浴畢擦身時,和開光法一樣,觀天女用浴巾碰觸資糧田諸尊的額、喉、胸間和雙肩五個部位,同時念咒。想諸尊身上所有的濕氣集中于這五個部位,然後擦幹,這和我們洗澡要從頭到腳地擦是不一樣的。塗香時所供的香,色澤如金、香氣優雅,質料不是普通的油脂。隨後向無量聖衆奉獻各色新衣,或寂靜裝,或忿怒裝。特向仲敦巴大師供養猞猁皮袍、外褂藍布。爲表叁士道攝于六度之中,衣帶纏繞腰部六圈,這樣觀想有極大的緣起關要。然後也可向資糧田諸尊供養各自的飾物和手幟。
念「悲憫我與衆生故」等時,觀想資糧田諸尊各返原位,仍像以前一樣安住。那些換下來的舊衣服,化爲黃光融入自己眉間;或作爲各自應得的聖物,分發給六道衆生的代表。觀浴池下面有六道水渠,池水流入六趣各處,消除各趣有情之苦。因爲人最貪,所以觀想池水變爲衆人所需的一切資具。最後想浴室等化空、成無所緣。
第五加行:攝集積淨關要—奉獻七支及曼荼羅
積福淨罪十分重要!格西铎巴說:
「若能兼修積集資糧、淨治罪障,祈禱本尊與上師,並克勤殷重思惟,雖覺百年亦不能生者,然諸有爲不安住故,終當生起。」
涉及積淨關要的七支與曼荼羅修法,在我們修行的自始自終都極爲重要,有些人輕視這些修法,認爲只有那些不能廣修善行的人才修這些法,或只是視爲善行的前行而在正行中不需要,但這些想法是錯誤的。由此七支之門,依靠上師諸佛菩薩最上資糧田、修習積福淨障之法是最殊勝的,在顯密教典中再也找不到比這個更好的修法了。即便在密法中,此七支也是極重要的:四種續部均說應修「七清淨」,無上部各「生起次第」40中,也都說應由敬禮,供養等七支之門積福淨障。文殊怙主大宗喀巴也是因爲在沃喀修習積淨,才生起殊勝證德的。像這樣,如果相續成熟的話,我們便能很快地生起證德。
(帕繃喀大師又詳細解釋說:登地菩薩們也以勤修積淨爲主,如初地菩薩變化出一百個身體,到一百個佛剎中奉獻供品。同樣的,二地、叁地等菩薩也依次變化出更多的身體,作更多的供養,直至成佛。他們尚且如此,我們這些人自然就不必說了。)
所以,此七支法行在顯、密二者中是積淨修法的集大成。其效用有二種:打個比方說,過失成熟,猶如膿包行將穿漏:功德成熟,如同果實即可受用。古德教授中說:「若不積福則如無潤之種」,因此我們應該配合修所緣相,由七支之門勤修積淨,光修一些相似道全無所至。
「七支」的意思是:比方說,有一輛由七個零件組成的車子,如果少一個零件的話,車子便無法開動:同樣的,如果七支中有一支不全,也達不到積淨的關要。
禮敬
七支中的第一支爲禮敬。禮敬分身、口、意叁種,由「所有十方世界中」等頌文依次對此加以說明。各引導文中說,當觀自己化身無量,每一身體有無數的頭等等。如果這樣觀想不太容易的話,可以意想自己無始以來所受取的無量身體、均現人相而作禮敬。
「于一塵中塵數佛」等一頌,意爲所有佛陀能同時安住于同一粒微塵中。譬如,一百個人同時看一粒麥子,在這一粒麥子中能同時趣入一百個人的眼識;同樣的,一切佛陀的智慧能同時趣入同一粒微塵,在一粒微塵中有多少智慧趣入就有多少色身趣入,這是因爲諸佛具有雙運功德、亦即風心同轉所致。
如果是出于對資糧—一的恭敬,那麼我們即便是豎一下手指也是身禮敬。身禮敬裏面有幾種不同的頂禮法:「蜷禮」,爲五體41投地;「展禮」,爲全身仆地。
「展禮」系出自《華嚴經》:「善財童子如樹木倒地、全身仆地而作頂禮。」關于頂禮的功德,《辨業經》中說有十種功德,例如:形體美妙、身色如金等 42。此外,經中說,頂禮所獲的福報是:頂禮時身體所壓地下塵沙數量的一千倍即將來受生爲轉輪王之次數。這種「展禮」法也見于密續,且是班欽那若巴的頂禮規炬。普覺‧昂旺強巴曾說:如果相信頂禮有這些功德的話,你會希望自己的身體比現在的長得更大一些、手腳更長一些。
兩手掌心合攏成扁平狀是外道禮拜法,我們不這樣作。頂禮時應空心合掌,將大拇指放入掌內,外形如摩尼寶。像這樣將雙手置于頭頂、眉間、喉間和心間,能分別感得佛的頂髻相、白毫相、六十音支佛語和一切智佛意。頂禮具有積福和淨罪雙重功效,所以能清淨頂禮者的身、口、意叁門罪障。如果仆下時將手指蜷攏,據說是感生圓蹄畜生之因,所以應將手指伸開,鋪在地上而不要握拳,由此成就佛的「手足趾缦網相」。手與額頭應碰地。起身時應迅速起立,像狐狸那樣靈活,這有迅速超脫輪回的緣起關要。如果不很快起身而仆在地上的話,將感生爲蛇等腹行類有情,所以頭碰地後即應起身,不要將休息和頂禮混在一起。前後二次頂禮之間,身體應完全伸直,不然的話,背稍有點駝即當感生爲畜生等駝背類有情。
爲了積福,我們每一次頂禮都要如法地來作,不要爲了追求數量而草草了事。在宗喀巴大師開創的教規中,前行不以十萬等數量爲主,重質不重量。某些聲稱已完成前行的人,在修十萬次頂禮時以最偷懶的方法來作,這樣做是不對的。在成佛之前,我們需要不斷地積福淨障,對于初業行人來說,更要化畢生的精力勤修積淨!與正修比起來,積福淨障更爲重要,如果以爲前行已經完成而可以放松休息的話,那是不會有任何成就的。如果我們勤于積福淨障,就不一定要爲了達到十萬這個目標,而將身體搞得很累:心理負擔很重。以前有四位閉關者同修前行,當其它叁人完成定額時,有一個人還遠遠落後。在問及已完成多少時,他反問道:「難道你們最關心的只是些數字嗎
」當然最理想的,是我們在保持如法頂禮的同時,能有較多的數量。計數的目的只是爲了隨喜自己的善業。
總的來講,禮敬之事也可以附帶地或偶然地來作。例如,我們在路上遇見身、語、意所依等時,下至恭敬合掌也算是禮敬。對于一位善于修持的人來講,身體的一切運動都能轉化爲修法。
供養
第二供養支,即「以諸妙華妙華曼」等叁頌。假設我們有一塊極爲肥沃的上地而不去耕種、任其荒蕪一年的話,我們將會對此備感可惜;但如果我們不在資糧田中積集福德的話,將比這個更可惜一百倍、一千倍!
我們所修之善至少應以希求後世之心來攝持,不然的話,所集的一切善根通常都不能成爲正法;唯一例外的是:如果我們對佛積集禮供等福德的話,就算連希求後世之心都沒有,也決定成爲獲得佛位之因!原因是:依靠「佛田」43之力能得殊勝之果。譬如,對于良田來說,即便我們不善于耕種,但由于上地肥沃的關系,也照樣能結出果實。
「塗香」,即由煎煮各種香料所製成的香膏。「妙華」等爲「有上供養」。「最勝莊嚴」等一句,可加在前文一切偈頌之後。「燒香」爲單一的熏香,如純檀香等;「末香」,即旃檀等香粉;「積」,即香粉堆,另一種說法是:「積」是指裝有香粉的布袋,將之系在華蓋上,使香氣隨風飄散。《普賢行願品》中所說的七種供養,即「妙華」等七種。
諸佛菩薩以發心和願力所變化的所有微妙供具,爲「無上供養」。雖然我們現在無法來作這樣的供養,但還是有別的東西可供:即《慧海請問經》中所說的「受持正法」和「發最上菩提心」二種:加上《大悲白蓮華經》中所說的「一心專修所聞法義」,共爲叁種。根據上師教授,可再補充一種:「善根轉變爲貢品而奉獻之」。我們可以奉獻這四種「無上供養」。
從受持教、證正法到只受持一句陀羅尼都是「受持正法」,而「受持正法」乃是無…
《掌中解脫 第五天 加行法之二(第四、五加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