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掌中解脱 第五天 加行法之二(第四、五加行)▪P2

  ..续本文上一页现成无量不同的身相,而实际上都是同一位释迦牟尼。所以说,「金刚持」和「释迦牟尼」是同一体性而非不同的相续。

  

  释迦牟尼本人已在完成其度化事业之后示现涅槃,但以后仍在圣地印度化现为班智达和成就者的身相为众生说法;在藏地前宏期中,佛化现为「堪布」16,「阿阇黎」17等身相为众生说法;在藏地后宏期中,佛化现为阿底峡尊者、宗喀巴大师等众多智者成就师之身相为众生说法。因此,宗喀巴大师的体性也就是释迦牟尼。佛陀自己说过,在未来五浊极盛的时代,他——能仁金刚持——将化现为上师相而来。对此诸位可能会想:「那么,现在能饶益我的能仁金刚持的化身究竟是谁呢

  」不是别人,就是你的上师!

  

  《等虚空续》说:

  

  「众生皆有五佛性,犹如舞师及图画,

  

  皆称大乐唯一性, 一性示现多态舞。」

  

  此颂有多种解释法,有配合「身远离」18来讲的,有配合「依止善知识法」来讲的等等。此处若配合「依止善知识法」来讲的话,譬如「跳神」时,一位演员身着「黑帽装」出场,观众们便说「黑帽19来了」,而实际上是演员假扮的。那人退场后,换上「法王」20的面具重新出场,观众们又说「这是法王」,但实际上仍是那个演员。正如同一个演员穿上不同的服饰便有了不同的称谓:是同一位胜者金刚持化现为释迦牟尼、宗喀巴大师与自己上师之相。所以,他们除了外表不相同外,实为同一体性。获得这样的定解之后,所观资粮田主尊当立名为「上师善慧能仁金刚持」 。

  

  不仅如此,我们也应定解上师为总摄一切诸佛智慧为一的体性,如仪轨颂文中所说:「一切诸佛为体性」。在下面的「依止善知识法」中,我将会对此作出详细的解释。如果我们对此未能妥善理解的话,再怎么修所谓「甚深」的上师瑜伽,也不过是徒有其名而已。《道次第广论》中所说:「著名之《上师瑜伽》教授亦应如前所说而知,仅修一、二座所缘全无所至。」

  

  所谓「三恩」者,显教中是指赐予学处、经教和引导三者;密法中是指授予灌项、密续讲解和数授三者。如果我们从某位上师那里获得此三者全部,即应称该师为「具足三恩」上师。

  

  主尊外表身相为宗喀巴大师。大师现比丘相,身着袈裟,「袈裟」为黄鸭色出家服装。宗喀巴大师右手结说法印,左手结定印、捧持充满甘露之钵。双手的大拇指与食指捏持邬波罗花茎21,花瓣在两耳旁开放。右侧花上为智慧剑,剑尖有小团火焰燃烧:左侧花上为《般若八千颂》,能自动发声诵经,或者也可以特别观想自己正在作闻、思、修的某部经论。大师身披郁金花色三法衣,郁金花有浅黄、红黄和红三种颜色,分别为祖衣、上衣22和下衣23之色,大师头戴黄色尖顶班智达高帽。这里面有许多表义,但因为时间下够,现在无法细讲,请大家自己去阅读一下《喜足天众引导》和《供养上师仪轨引导》这两种书。

  

  宗喀巴大师心间观释迦佛,释迦佛心间观胜者金刚持,金刚持心间观「三摩地萨堙」蓝色吽字。他们不是四件层层迭套的器皿,而是为我们显示出:上师的外相虽然是普通比丘,但内相却是释迦牟尼佛,所以在宗喀巴心间安置释迦佛;密相是胜者金刚持,所以在释迦佛心间安置金刚持。有人认为「上师三重萨埵」就是这三尊,但正确的理解应是:前二尊为「三昧耶萨埵」,胜者金刚持为「智慧萨堙」,心间吽字为「三摩地萨埵」。此「三重萨埵」修法中具有殊胜的密法深要,但在此不便解说。

  

  上师足结金刚咖趺而坐。观修上师五蕴为五如来等,是《集密根本续》中略说而《释续金刚鬘》中广解的「集密身曼荼罗」教授24。如果我们想广修的话,就应按「集密身曼荼罗」原样,观各尊为三面六臂。如果观力不及的话,可按照瑜伽续中所说,观为一面二臂。

  

  从头顶到发际之周,观上师色蕴体性「毗卢遮那」;发际至喉间;观上师想蕴体性「无量寿」25等。观五蕴五如来在身体中央如主心木状,下面一尊的顶髻刚好碰到上面一尊的莲华座。观四界四佛母26与五佛中的四尊相对而坐。观眼等六处,加上筋脉、关节,为「地藏」等八菩萨27,其中筋脉体性为「弥勒」、置于头顶,「普贤」置于八大关节28处。至于观色等五境为五金刚女29,颂文中虽未明说,但当如「集密身曼荼罗」,观为与各自对应的男性菩萨相互拥抱之相。这里的「罗汉」并不是指声闻、缘觉阿罗汉,而是指大乘阿罗汉、亦即佛陀圣者。

  

  另观(主尊全身)每一毛孔中有一佛剎,有的佛剎中,佛在降魔;有的佛剎中,佛在转*轮等,化现无量十二种事业30游戏,此即上师身中映现一切世界之意。在某一观自在密续中说:本尊每一毛孔中有某某佛剎,有某某如来安住其中等等,此说适用于一切诸佛。「二万一千」是多数词,我们不必拘泥其数。观主尊右手等十肢体的体性,为「阎摩敌」等十大明王31。

  

  主尊心间共有五尊,其安置法为:「不动」最大;其心间为「释迦佛」;「释迦佛」心间为「金刚持」:「不动」前方与之相对而坐的是「摩摩枳」:「不动」背后向其背而坐的是「文殊」。观想主尊全身放光,从光端放出「护方神」等种种变化。药叉、密迹等众大天神是主尊的足垫。

  

  我们纵然无法清楚地观想这些所缘,但最主要的,是应在心中引生这样的定解:上师的蕴、界、处等,实为五部如来父母及其它寂怒本尊。以上为主尊观想法。

  

  观想眷属

  

  观想眷属的方法是:从主尊心间向右方放光,光明由小变大,光端上显现「广行派」众上师:左方为「深见派」众上师:前方为结过法缘的众上师;后方稍高处为「修行加持派」众上师。

  

  「修行加持派」安置法中有许多教授深要。此派中著名的上师有:金刚持、谛洛巴、那若巴、种毗巴、阿底峡等。然而杰·珠康巴主张只需观想深、广二派,因为这二派的加持传承是经上师代代相传,从未中断过:喀铎·洛桑贡穷(善慧小修)则认为,此系「集密」、「胜乐」、「怖畏」三种传承:杰·昂旺强巴(语自在慈)和喇嘛雍增仁波切则主张以「噶当十六明点」32和「甘丹耳传」这二种传承为主。

  

  将上述五种传承合起来观想的教授深要,是我上师的口授。这里我将毫无保留地为大家揭示这一殊胜耳传教授33:中央除「金刚持」外,从至尊文殊至自己上师之间的诸位上师,均观为文殊相,上下重叠成为一行:其右侧观父续「集密」和「怖畏」上师传承,分二行上下重叠;左侧为母续「胜乐」上师传承和「十六明点」上师傅承,也分二行上下重叠,共观五行。杰·喜饶嘉措(慧海)34的著作中也有类似的说法。此外街有其它教授,大家应参考《噶当经函》、噶钦·南喀多杰(虚空金刚)的有关《供养上师仪轨》著作35、彩林雍增仁波切的《供养上师仪轨引导文》、《道次第传承上师传》,以及方纔所说的杰·喜饶嘉措的著作等。

  

  新、旧噶当派上师的安置法中,也有一种很特别的教授。以上为观想诸位师长。

  

  然后,在第一层四办莲华的前办上,观「集密圣派不动三十二尊十,右办上,观「金刚怖畏十三尊」;左瓣上,观「总摄轮鲁伊巴派六十二尊」,后办上,观「具颅喜金刚九尊」。或者按照教授:右办上,观父续之王「集密」,左瓣上,观母续之王「胜乐轮」;前瓣上,观双具父母二续扼要的「金刚怖畏」,无论如何,如果我们心力所及,应观能所依全圆曼荼罗。不然的话,应观能依天全圆主尊眷属。再不行的话,单观主尊亦可。

  

  其次,于第二层莲华上,观以「时轮」为上的无上部各本尊;第三层,观瑜伽续本尊;第四层,观行续本尊;第五层,观事续本尊;第六层,观殊胜化身相佛;第七层,观菩萨;第八层,观缘觉;第九层,观声闻;第十层,观勇士和空行;第十层,观护法众。

  

  在资粮田诸尊的三处,安置「三金刚」自性三种子字:即头顶上安置身金刚「毗卢」体性的白色「嗡」字等等36(帕绷喀大师又说,虽然念诵仪轨中未明言,但也应在脐间安置「宝生」体性黄色「娑」字,和在密处安置「不空成就」体性绿色「哈」字)。虽说「三金刚」是佛所独具的特法,但因为资粮田中的声闻,缘觉等,只是化现为声闻等相而体性即佛,所以也可以安置三字。又当了知资粮田诸尊均系上师的变化。此外,也有观资粮田诸尊都是「三重萨缍」的教授。 

  

  (帕绷喀大师说,观资粮田诸尊时,应具如下三要:⑴ 在意想上,应妥善观想;⑵ 在正信解上,应想「此即某某上师或本尊等〕;⑶ 在信心上,应想资粮田为殊胜福田。)

  

  像这样观想完毕后,次当迎请「智慧尊」,但是实际上,并无迎请的必要,因为只要我们生起信解,佛便会出现在我们面前。经中说:「谁若重信解,能仁住其前。」我们在辩论时所说的:「没有佛的证量不能缘及的地方」,对理解这一点很有帮助。知果配合密法关要来讲的话,则更容易理解。由于证双运位者身心成为一体,所以他们智慧遍及的地方,身体也一样能遍及。经典中说:

  

  「智于剎那间,周遍所知轮。」

  

  以及:「智所周遍处,身亦遍所有。」

  

  由于自己面前这个地方,为佛的一切智所周遍,因此佛身也周遍于此。所以,除了因为自己的业障看不见外,我们只要信解观想,资粮田诸尊就一定会出现在我们面前,这和无着观修弥勒37以及月官观修观自在的故事是一样的。对于佛来讲,他们是不必花力气降临于某地的,就像天上的月亮映印在有水的器皿中一样,只要我们一观资粮田,他们便自然——现在我们面前。我们看不见他们,就像泉眼和祠堂中有龙、厉鬼等居住而我们却看不见一样。

  

  由于所获…

《掌中解脱 第五天 加行法之二(第四、五加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