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ators and publisher for the most wholesome work they have accomplished. I am sure countless seekers of Dharma in the Chinese-speaking world will benefit from the teachings in this book.
With all my prayers
The Fourth Trijang
Tenzin Lobsang Yeshe Gyatso
譯 序
本書問世以來,深受藏地信衆的喜愛,目前在世界各地宏法的格魯派大德,多以此書作爲教“道次第”的模板。近年來,已有兩個英文譯本及其它文本流通于世,此書所受到的重視程度,已經超越了時空的限製。爲免不谙藏、英文的讀者向隅,在許多朋友的鼓勵與上師的加持之下,本人秉著報佛恩于萬一的心情,不揣鄙陋將此書從藏文譯成中文,爲方便讀者閱讀與檢索,特將原書分成兩冊出版。
第一冊主要敘述“道次第”的加行法,包括如何改正聽法動機、阿底峽尊者生平與“道次第”宏傳簡史、 “道次第”教授的特色與利益、如何依止善知識、暇滿人身等,以及“下士道”的死亡無常、惡道痛苦等。另外,還詳細介紹了菩提道次第的具體修法。另附帕繃喀仁波切上師達波仁波切所造《速道前行念誦次第易行儀軌》及《供養上師儀軌》資糧田圖解。此外,還補充了帕繃喀仁波切的相關文章,以幫助讀者加深理解。
第二冊繼續敘述“下士道”的皈依、業果等方面,然後敘述“中士道”與“上士道 ”內容。“中士道”包括思惟輪回苦、發出離心;“上士道”包括發菩提心、受菩薩戒等方面。
本書對像雖然以佛教信衆爲主,但對想全面了解佛教思想的人士來講,本書是極具權威性的。對佛教心理學感興趣的朋友,也可從本書中汲取豐富的參考資料,絕對是一本不可或缺的經典著作。以下是有關本書中文的譯例與一些說明:
一、本書藏文原版依據達蘭薩拉版《道次第筆記‧掌中解脫》。
二、本書翻譯過程中,曾參考藏文《帕繃喀文集》中所有相關的專著與雜文。
叁、本書翻譯過程中,曾參考本人上師之一,色拉麥卸任堪布格西洛桑塔欽指導翻譯的英文譯本《Liberation in Our Hands》。
四、本書譯文力求口語化,但對已習慣使用且難以變更的法相名詞,則仍沿用漢地舊譯。
五、本書中出現的法相名詞,凡漢文佛教經典中所沒有的,一概按照藏文原意與上師指導新譯。
六、本書所引用的經論名及內容,凡與漢文舊譯不相同的,均依照藏文譯成。
七、本書中所使用的梵藏文人名、地名、器物名,或作音譯或作意譯,總體上與習慣用法相一致。
八、本書科目基本上按照藏文原式,僅在科目上標加甲、乙等字樣。
九、本書所附插圖“《供養上師儀軌》資糧田”系本人上師卓摩格西仁波切(Tomo Geshe Rinpoche)賜予。
十、本書所附插圖“速道派皈依境”與白描“《供養上師儀軌》資糧田”系由美國大乘經續出版社(Mahayana Sutra and Tantra Press)慈悲提供。
建議諸位讀者,不妨將此書當作一本閉關實修手冊來使用。讀完一段之後,用書中介紹的觀修方法作簡短禅觀,力求生起若幹體驗,然後再繼續下去,這樣子讀完全書,也就完成了對“道次第”發起證悟的第一階段。本人學識淺陋,教證功德俱劣,雖已竭盡全力,但恐譯文中誤譯與缺譯之過仍在所難免,懇請諸位大德不吝賜教,以求日後改進,是爲至禱!
謹以本書獻給諸位具恩師長。
仁欽曲劄
1999年夏于紐約長島
掌 中 解 脫
--菩提道次第二十四天教授
此書是能將解脫交付手中的圓滿無誤甚深教授,
是無與倫比法王的心髓,
是菩提道次第經驗引導的筆記,
是攝集一切佛經精華的教授甘露藏!
前 言
──第叁世墀江仁波切(洛桑耶協丹增嘉措)
第十六勝生周火鳥年藏曆十月十五日(公元1937年)
上師善慧能仁金剛持1──
您是所有浩瀚無邊的皈依處,
總集于叁密一體2曼荼羅之舞──
懇請賜予我們能帶來俱胝吉祥的豪雨!
您以慈悲大乘摧破寂邊3;
不著有樂4,主持叁學聖教;
賢妙事業遠離八法5的染汙。
敬禮怙主,您是幸福大海6的生源!
您的言教是祛除百病的良藥,
湧出功德珍寶的語海。
雖然稚慧之器難以容納,
但恐遺忘,我還是努力將它記下少許。
我與所有一切劣緣衆生,無緣得到過去無數諸佛,以及現在賢劫千佛中猶如白蓮般崇高的怙主──釋迦牟尼佛的親自調伏。那位使我們最初萌發剎那的善心,爲我們開示圓滿無誤之道,使我們最終能獨立自主地向著一切智地邁進,把我們轉變成可造之器,簡言之,不斷引導我們遠離無邊過失,而將我們安置在無邊吉祥中的,是我們恩德無比的吉祥上師正士,直呼名諱,即至尊降巴丹增成烈嘉措貝桑波(慈氏持教事業海吉祥賢)。
盡管我等之輩生性剛強難調,但還是有幸在殊勝修行處阿蘭若曲桑日錯,從大師那裏領受到大乘法語的喜宴。那次法會始于鐵雞年七月晦日,曆時二十四天。
莅臨法會的聽衆逾七百人,他們分別來自叁大寺7、衛藏8及多康9地區,其中包括叁十位活佛10和許多叁藏法師,他們就像求水的幹渴者,長途跋涉前來只是爲了一個目的:能嘗到大師的語教甘露。
那次法會,大師是將叁部論合起來講而賜予我們「經驗引導」11的。這叁部論是:《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導文殊口授》12;此論傳承又分二派:廣法「中傳派」和略法「南傳派」;《速道明晰引導》13;上士道「自他相換」章中的《修心七義》14在講授各節文義時,大師還加上許多譬喻、能立的正理、稀有的故事以及可信的經教,並以耳傳的教授來作修飾。所以,這些教授就連初學之人也能很容易地理解,適合于上、中、下各種根器的修行人。由于大師所說都是來自他本人的經驗,所以當我們將這些教授用于實修時,自心就容易調柔而且受益良多。
法會中,大師時而令我們大笑以驅散我們的昏沈和瞌睡,時而又令我們不由自主地流淚。由于被恐懼和出離心所壓倒,我們有時會情不自禁地想:「我爲什麼不從現在起就舍棄現世,只修正法呢?」這些例子說明大師的說法方式是極其殊勝的,所以沒有人能把大師的開示完整無缺地記錄下來。然而如果將這些來自經驗的教授要點遺忘掉,那是件多麼可惜的事啊!所以我把自己所能回憶起來的都寫了下來。
後來大師本人也指示我說:「由于未必有機會再爲法會中未聽明白的那些人另作講解,而且雖然記筆記的人很多,卻又未必全面與可靠,所以把你所能肯定下來的做個記錄吧!」此外,爲了對其他想作實修的朋友有所幫助,看到本書就像是看到大師言教的代替品一樣,我力求不加任何篡改而將大師的言教編輯成文。
注釋:
1、根據格魯耳傳系統的說法,修行者的根本上師具有四相,此名即涵蓋此四相:「上師」指修行者的根本上師;「善慧」指宗喀巴.洛桑紮巴(善慧名稱,1357~1419);「能仁」即釋迦牟尼佛;「金剛持」即密宗百部之主。詳情請參考本書「第五天」中有關資糧田的部分。
2、佛的身、語、意叁密,以非凡夫境界故,稱之爲「密」。
3、小乘涅槃的異名。
4、叁有的快樂。叁有即欲有、色有、無色有,爲叁界異名。
5、世間名利得失名爲八法,即八風:「利」謂受用圓滿,「無利」謂受用貧乏;無病心安爲「樂」,與此相違爲「苦」;衆人輾轉稱贊爲「稱」,輾轉譏笑爲「無稱」;他人面譽爲「譽」,當面惡言爲「毀」。世人對此八風順者貪著,逆者瞋惱,乃是執著現世的明顯標志。真正的修行人應當斷此貪瞋得失之心,作平等觀而行于舍。
6、此頌隱含有帕繃喀大師的法名:降巴丹增成烈嘉措(慈氏持教事業海,1878-1941)。
7、藏傳佛教格魯派最主要的叁座寺院:甘丹寺、哲蚌寺和色拉寺。
8、衛指前藏;藏指後藏。
9、青海與西康地區。
10、藏文原意爲「化身」,現延用漢地俗稱。
11、此爲四類引導的一種,詳見本章之末。
12、作者爲第五世DL喇嘛昂旺洛桑嘉措(語自在善慧海,1617-1682)。
13、作者爲第二世班禅喇嘛洛桑耶協(善慧智,1663-1737)。
14、本書教授原由金洲大師(十世紀晚期-十一世紀早期)、阿底峽尊者(982-1054)等口耳相傳,十二世紀之後方才普傳和有文本流通。本書第二冊的附錄中收有經帕繃喀大師編緝整理的《修心七義根本文》及簡注。
《掌中解脫 序及前言 (菩提道次第二十四天教授)》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