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掌中解脫 序及前言 (菩提道次第二十四天教授)▪P2

  ..续本文上一页ators and publisher for the most wholesome work they have accomplished. I am sure countless seekers of Dharma in the Chinese-speaking world will benefit from the teachings in this book.

  

   With all my prayers

   The Fourth Trijang

  

   Tenzin Lobsang Yeshe Gyatso

  

  

  译  序

  

  本书问世以来,深受藏地信众的喜爱,目前在世界各地宏法的格鲁派大德,多以此书作为教“道次第”的模板。近年来,已有两个英文译本及其它文本流通于世,此书所受到的重视程度,已经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为免不谙藏、英文的读者向隅,在许多朋友的鼓励与上师的加持之下,本人秉着报佛恩于万一的心情,不揣鄙陋将此书从藏文译成中文,为方便读者阅读与检索,特将原书分成两册出版。

  第一册主要叙述“道次第”的加行法,包括如何改正听法动机、阿底峡尊者生平与“道次第”宏传简史、 “道次第”教授的特色与利益、如何依止善知识、暇满人身等,以及“下士道”的死亡无常、恶道痛苦等。另外,还详细介绍了菩提道次第的具体修法。另附帕绷喀仁波切上师达波仁波切所造《速道前行念诵次第易行仪轨》及《供养上师仪轨》资粮田图解。此外,还补充了帕绷喀仁波切的相关文章,以帮助读者加深理解。

  第二册继续叙述“下士道”的皈依、业果等方面,然后叙述“中士道”与“上士道 ”内容。“中士道”包括思惟轮回苦、发出离心;“上士道”包括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等方面。

  本书对像虽然以佛教信众为主,但对想全面了解佛教思想的人士来讲,本书是极具权威性的。对佛教心理学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从本书中汲取丰富的参考资料,绝对是一本不可或缺的经典著作。以下是有关本书中文的译例与一些说明:

  一、本书藏文原版依据达兰萨拉版《道次第笔记‧掌中解脱》。

  二、本书翻译过程中,曾参考藏文《帕绷喀文集》中所有相关的专着与杂文。

  三、本书翻译过程中,曾参考本人上师之一,色拉麦卸任堪布格西洛桑塔钦指导翻译的英文译本《Liberation in Our Hands》。

  四、本书译文力求口语化,但对已习惯使用且难以变更的法相名词,则仍沿用汉地旧译。

  五、本书中出现的法相名词,凡汉文佛教经典中所没有的,一概按照藏文原意与上师指导新译。

  六、本书所引用的经论名及内容,凡与汉文旧译不相同的,均依照藏文译成。

  七、本书中所使用的梵藏文人名、地名、器物名,或作音译或作意译,总体上与习惯用法相一致。

  八、本书科目基本上按照藏文原式,仅在科目上标加甲、乙等字样。

  九、本书所附插图“《供养上师仪轨》资粮田”系本人上师卓摩格西仁波切(Tomo Geshe Rinpoche)赐予。

  十、本书所附插图“速道派皈依境”与白描“《供养上师仪轨》资粮田”系由美国大乘经续出版社(Mahayana Sutra and Tantra Press)慈悲提供。

  建议诸位读者,不妨将此书当作一本闭关实修手册来使用。读完一段之后,用书中介绍的观修方法作简短禅观,力求生起若干体验,然后再继续下去,这样子读完全书,也就完成了对“道次第”发起证悟的第一阶段。本人学识浅陋,教证功德俱劣,虽已竭尽全力,但恐译文中误译与缺译之过仍在所难免,恳请诸位大德不吝赐教,以求日后改进,是为至祷!

  谨以本书献给诸位具恩师长。

  

  仁钦曲札

  1999年夏于纽约长岛

  

   掌 中 解 脱

  

   --菩提道次第二十四天教授

  

   此书是能将解脱交付手中的圆满无误甚深教授,

  

   是无与伦比法王的心髓,

  

   是菩提道次第经验引导的笔记,

  

   是摄集一切佛经精华的教授甘露藏!

  

  

  前  言

  

  ──第三世墀江仁波切(洛桑耶协丹增嘉措)

  

  第十六胜生周火鸟年藏历十月十五日(公元1937年)

  

  上师善慧能仁金刚持1──

  您是所有浩瀚无边的皈依处,

  总集于三密一体2曼荼罗之舞──

  恳请赐予我们能带来俱胝吉祥的豪雨!

  

  您以慈悲大乘摧破寂边3;

  不着有乐4,主持三学圣教;

  贤妙事业远离八法5的染污。

  敬礼怙主,您是幸福大海6的生源!

  

  您的言教是祛除百病的良药,

  涌出功德珍宝的语海。

  虽然稚慧之器难以容纳,

  但恐遗忘,我还是努力将它记下少许。

  

  我与所有一切劣缘众生,无缘得到过去无数诸佛,以及现在贤劫千佛中犹如白莲般崇高的怙主──释迦牟尼佛的亲自调伏。那位使我们最初萌发剎那的善心,为我们开示圆满无误之道,使我们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向着一切智地迈进,把我们转变成可造之器,简言之,不断引导我们远离无边过失,而将我们安置在无边吉祥中的,是我们恩德无比的吉祥上师正士,直呼名讳,即至尊降巴丹增成烈嘉措贝桑波(慈氏持教事业海吉祥贤)。

  

  尽管我等之辈生性刚强难调,但还是有幸在殊胜修行处阿兰若曲桑日错,从大师那里领受到大乘法语的喜宴。那次法会始于铁鸡年七月晦日,历时二十四天。

  

  莅临法会的听众逾七百人,他们分别来自三大寺7、卫藏8及多康9地区,其中包括三十位活佛10和许多三藏法师,他们就像求水的干渴者,长途跋涉前来只是为了一个目的:能尝到大师的语教甘露。

  

  那次法会,大师是将三部论合起来讲而赐予我们「经验引导」11的。这三部论是:《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导文殊口授》12;此论传承又分二派:广法「中传派」和略法「南传派」;《速道明晰引导》13;上士道「自他相换」章中的《修心七义》14在讲授各节文义时,大师还加上许多譬喻、能立的正理、稀有的故事以及可信的经教,并以耳传的教授来作修饰。所以,这些教授就连初学之人也能很容易地理解,适合于上、中、下各种根器的修行人。由于大师所说都是来自他本人的经验,所以当我们将这些教授用于实修时,自心就容易调柔而且受益良多。

  

  法会中,大师时而令我们大笑以驱散我们的昏沉和瞌睡,时而又令我们不由自主地流泪。由于被恐惧和出离心所压倒,我们有时会情不自禁地想:「我为什么不从现在起就舍弃现世,只修正法呢?」这些例子说明大师的说法方式是极其殊胜的,所以没有人能把大师的开示完整无缺地记录下来。然而如果将这些来自经验的教授要点遗忘掉,那是件多么可惜的事啊!所以我把自己所能回忆起来的都写了下来。

  

  后来大师本人也指示我说:「由于未必有机会再为法会中未听明白的那些人另作讲解,而且虽然记笔记的人很多,却又未必全面与可靠,所以把你所能肯定下来的做个记录吧!」此外,为了对其他想作实修的朋友有所帮助,看到本书就像是看到大师言教的代替品一样,我力求不加任何篡改而将大师的言教编辑成文。

  

  注释:

  

  1、根据格鲁耳传系统的说法,修行者的根本上师具有四相,此名即涵盖此四相:「上师」指修行者的根本上师;「善慧」指宗喀巴.洛桑扎巴(善慧名称,1357~1419);「能仁」即释迦牟尼佛;「金刚持」即密宗百部之主。详情请参考本书「第五天」中有关资粮田的部分。

  

  2、佛的身、语、意三密,以非凡夫境界故,称之为「密」。

  

  3、小乘涅槃的异名。

  

  4、三有的快乐。三有即欲有、色有、无色有,为三界异名。

  

  5、世间名利得失名为八法,即八风:「利」谓受用圆满,「无利」谓受用贫乏;无病心安为「乐」,与此相违为「苦」;众人辗转称赞为「称」,辗转讥笑为「无称」;他人面誉为「誉」,当面恶言为「毁」。世人对此八风顺者贪着,逆者瞋恼,乃是执着现世的明显标志。真正的修行人应当断此贪瞋得失之心,作平等观而行于舍。

  

  6、此颂隐含有帕绷喀大师的法名:降巴丹增成烈嘉措(慈氏持教事业海,1878-1941)。

  

  7、藏传佛教格鲁派最主要的三座寺院:甘丹寺、哲蚌寺和色拉寺。

  

  8、卫指前藏;藏指后藏。

  

  9、青海与西康地区。

  

  10、藏文原意为「化身」,现延用汉地俗称。

  

  11、此为四类引导的一种,详见本章之末。

  

  12、作者为第五世DL喇嘛昂旺洛桑嘉措(语自在善慧海,1617-1682)。

  

  13、作者为第二世班禅喇嘛洛桑耶协(善慧智,1663-1737)。

  

  14、本书教授原由金洲大师(十世纪晚期-十一世纪早期)、阿底峡尊者(982-1054)等口耳相传,十二世纪之后方才普传和有文本流通。本书第二册的附录中收有经帕绷喀大师编缉整理的《修心七义根本文》及简注。

  

  

《掌中解脫 序及前言 (菩提道次第二十四天教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