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你的心,啥都是你的心,哪兒都是你的心,你還從哪兒去找?主要是不離開它,這個不著相並不是讓你離開那個相。外離一切相,不是說因爲有相叫你外離,沒有相你離什麼?這虛空有啥可離的,是不是?這“離”字就不存在了。
爲什麼讓你離?因爲你在相裏,所以叫你離。一旦你不分別了,心裏沒有嗔恨心了,而且一念不分別,心裏只要一靜,當時就一心不亂了,就離相了。離開相的境界確實有,不是沒有的,哪能沒有呢?只要你離開相,就有一心。一心有時候確實有個“相”,那時候你就能覺觀出世界。你在那兒閉著眼睛,今天下雨不下雨都知道,能不知道嗎?閉眼睛的時候,有幾個人在那兒坐著,你都知道。
你的本性見到了以後,叁界空華,一切都是無我的,都是虛妄的,哪有真的?
五、坐見本性真坐禅
——見到你自心的本性才爲坐,那才叫真正坐禅。
一居士:你開始剛說的一句話,“你就見到一切”,這是不是見性?
那不是,那不是見性,那是你的心的“用”,你的心在用,所以看到山河大地了,你那是個用。閉著眼睛打坐,山河大地都清清楚楚的。那不是你的性,性是你的本體。
一居士:你說的心淨,說明心裏已經很清淨了,所以說外相現了。
這個清淨並不斷(分別),並不是說沒有分別心,還有分別心。不是說“我腦袋裏啥也沒有了,像傻子一樣,空白的,它出它的,我連知道都不知道”,不是這個意思。有分別心,自己清清楚楚的,但是不做作了,沒有做作。不是自己故意加個念頭,沒有這個意思。去掉了這個意思,山河大地見亮了,這才是達到一心。這個時候可以幹嗎呢?就是往道上會。但這只是“往道上會”,這是一個小小的功夫。
一居士:這就是照吧?
這就叫禅。什麼叫禅?這才叫禅呢,這就叫禅了。你想坐禅,見到你的本性才爲坐,見到你自心的本性才爲坐,那才叫真正坐禅呢,那時才真正開始坐。因爲那時候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確實明白了。明白了真正的“坐”,坐的時候越坐功夫越純熟,越坐功夫越純熟,最後那個道就起來了。那個時候才起道呢。
色、受、想、行、識都照空了,照空了以後,老死問題就開始解決了。今天不講了嗎?這時就開始一步一步往前走,這才行呢。剛開始一照空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是色陰區,五蘊一點點照空。
五蘊空靠什麼空?不是靠你功夫空,但也不離開功夫。關鍵在哪兒?在智慧,那時你的智慧就都起來了。
一居士:有“覺”了。
哎,有“覺”了。那個覺不是咱們人爲的思惟。那個覺輕松愉快,是“甜”的,非常“甜”的,那是清淨。原先一打坐,什麼身體呀、手呀,疼得拿不下來了,等到那時自然就起來了,腰也不疼了,哪兒也不疼了,身體很舒服。一坐下來,覺照出來了,輕松愉快,禅悅嘛。那才是真正的禅,禅悅,以禅悅爲食,那是真供養佛。
一居士:無思智、自然智?
那時還沒起來,無思智、自然智還沒起來,還得往前修。十方世界現前了,那還在色陰區裏呢。
六、心開見佛悟無生
——見到哪了?自性裏。外佛、自性佛本是一體,不要有所區別。
一居士:修淨土法門,念阿彌陀佛,他們講信願行,說:最後心開了,可以見到極樂世界。這個“心開”是不是因爲他心清淨了,自性開了以後,十方世界自然而然就印到他的心裏?
他這個方便主要是因果所感,你念佛的因果所感,不假方便。爲什麼叫不假方便?因爲它已經有方便了,所以說不再假別的方便了,念佛本身就是方便。
心開,什麼叫心開?見性,心開。心開的時候就見到佛了,心開見佛悟無生。見到哪兒了?自性裏。外佛、自性佛本是一體,不要有所區別。說:“外面的佛來了,我這又出來個佛了,這不倆佛了?”本是一體,無二無別。
一居士:有些人說修淨土的講究什麼呢?在定中見到彌陀聖像,有的見是假的,有的見是真的。
所以說咱是凡夫。你不要把它分別,只要不分別它就是真的,你一分別,它就是假的。就當空立著,你只要一念分別就是假的。就像咱們見面,如果你一分別我,我就成假的了,如果你不分別,這就是真的。
一居士:印光大師有句話說:“真見是無所見的。”心開了以後,見佛了以後,這個怎麼還能見,應該不應該見著這些。
這種說法呢,因爲他是大德,咱不敢說別的。我的想法就是這麼看的,性相常住。你本體是本體,外面的相是外面的相。相是什麼?是你本體的相,沒離開本體。相體本是一,“一”都是多余的。
這個不見是指你原先的那個知見,“見猶離見,見所不及”。
一居士:什麼意思啊?
知見,你去掉了,那個見才是真見呢。不是不見,十方世界都可以見。這個見,你只要是明心了,見性了,你處處見。哪個不見呢?你怎麼知道不見呢?
你不見,悟的人他能不見哪?他是防備你執著上了,用見再找一個“見”去。所以那叫什麼呢?那叫拿心去找心去,拿心找心。
一居士:好像有種說法,淨土修到最後了,在我理解好像還留了個法,而禅宗一照破就全沒了,有這種想法對嗎?
那是你自己的看法,佛法本無區別,大小平等。念佛也是一樣,你幹別的也是這樣,都是佛法,只要佛法你修對了,都是一樣的,沒有區別。
七、堅持不懈參話頭
——就得像掉到大海裏了,抓住救命稻草就不放了。
一居士:平常打坐的時候覺得挺好的,在日常運用也得像打坐一樣,打成一片,沒有打坐這個坐相,但都是不離開的。
所以說你不要著這個打坐的相,佛不是因爲打坐而成佛的,是因爲覺悟而成佛的。打坐的目的是讓你覺悟,沒有別的意思,就是讓你覺悟。只要能覺悟了,你走的這條路就沒有錯。不要著相,但是又不離開這個相,因爲咱們必須有一個法門才能入,沒有門咱入不了。爲啥呢?咱沒有智慧啊。所以得有個法門,專一去修,這樣就可以入了。
一居士:就像掉海裏一樣,如果有根救命稻草要緊緊抓住。
哎,對喽!你要能有那種想法,就是念佛有這種想法,參話頭有這種想法,只要抓住了就不放松,不放松才叫無相呢;你要放松了,說“我今天有,明天無的”,那不叫無相,那著了另一個相了。抓住了,千萬千萬不要放松。它是什麼?它就是你,你就是它,沒有分別,你只要一念不分別了,就妥了。
聽了幾個人講參話頭,也看了些人參話頭,也在參,但是說句實話,大家都是自己在糊弄自己,心地不誠,心地不真。參話頭,參一個小時就下座了,完了上外面瞅一瞅山河大地:“哎喲,挺愉快!六根愉悅。”心情舒暢就回來了。參話頭啊,必須參到腦子像裂了似的,眼睛都長眼眵(俗稱眼屎)了,腰背都痛。
那六根哪,得硬拽回來。久遠劫來你都流浪,都在六根上使功夫,這麼大的力量。你硬把六根收回來,哪兒也不去了,就得靠這句話頭繃住不放了。那妄想來不來?怎麼能不來,你想把它製伏它也不幹哪,所以就來了。在這裏有個反駁的力量,不是說沒有。
所以說,就得像你說的掉到大海裏了,抓住稻草就不放了。“念佛是誰?念佛是誰……”就是成天走道也“念佛是誰”。什麼好吃的,什麼色相啊,外面的聲音,你來不來我都不管,就算我跑了念,也得回來“念佛是誰”。最後眼睛都無光了,眼睛瞅著東西也不認識了,哪還認識這些東西?眼裏啥也沒有了,就是“念佛是誰”。
你只要下功夫,很快就會達到的,不是很難。關鍵就是人哪,他不肯下功夫,沒有別的,就是不肯下功夫,不敢使這個心。又怕自己傷了身體,又怕自己開不了悟,又怕自己走錯路,又……反正這疑蓋啊,比誰都疑得厲害。沒參兩天就放下了,“哎喲,歇一歇,”緩緩氣去了。就這個,你敢下苦功夫,一竿子插到底,沒有不成的。
一居士:我看《虛雲老和尚年譜》,他是近代禅宗高僧。有弟子問他,老和尚身邊參禅的,誰能有這個心得呢?他說,我現在連個看門的都找不到。這是怎麼回事?他那意思,好像說參禅怎麼那麼難呢?他這一說,馬上就給人打得沒有信心,這個參禅也太難了,還是在他的指導下,居然連個看門的都沒有。這是方便說法嗎?還是真沒有了?
這就是感歎啊!佛法呢,我是這麼想的,並不是很難的,並不難。難的是什麼呢?就是咱們的信心不堅決。參話頭確實可以找著,不用很長時間。只要是你一心在那塊兒,一心啊,很快很快就達到。不用很長時間,確實可以做到,關鍵是人的惰性太強。
一居士:我還住過禅堂呢,大概六十天。
我看了那個禅堂,我還看了別的禅堂,也寫著“念佛是誰”。它那也是一種參法,但是我覺得功夫還淺啊,打坐倆小時,下坐了,跑,行道。行道這工夫你參了嗎?你幹嗎去了?“跑香呢。”跑香時你參話頭了嗎?
參話頭是沒有間斷的,那個念是沒有間斷的,念念不斷。你別看做事情,做事情也一樣,幹什麼事情都“念佛是誰?念佛是誰……”成天找。找來找去,功夫用熟了,用熟了就進去了;進去了就像我剛才講的那種狀態,到那種狀態,連續七天,七天之內,只要是外物(師父拿東西往桌子一拍),一下子就脫落了。
八、觀心的方法
——你觀到一點,心就靜下來,不煩躁了,不往外跑了。靜一點,智慧就起來了。
一居士:我看見《高僧傳》上說的:“七天要是不悟,砍下老僧頭來。”那真是不打妄語啊!
那祖師不打妄語,是你沒到那功夫。
一居士:你看他說的是那麼容易,到那功夫,七天就能開悟;有的又說那麼地難。臺灣有人提倡觀心,這觀心是怎麼講的?
觀心也是參話頭,參話頭也可以說是觀心,沒有區別,都沒有區別。觀心啊,行走坐臥都可以。
一居士:照顧念頭?
觀心這個念頭不是那麼找。…
《參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