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參禅▪P10

  ..續本文上一頁就是說,從色身開始,山河大地都是你的心,都是我的心。那水杯也是我的心。佛是不會說假話的,是不是?都是你心中妙物啊。那我就要找原因了,爲什麼有山河大地?爲什麼有?爲什麼有衆生?要弄明白,一點點弄。

  比如說聽,是聲音能入耳啊,還是我耳朵出去聽的啊?把它弄清楚,到底誰在聽?這是能聽。鼻子能不能聞?比如香,是香能進鼻子,還是我鼻子去嗅了?爲什麼能知道香?一切眼、耳、鼻、舌、身、意都是。

  一居士:是六根往外跑。

  是六根真的往外跑了,還是外面有個來有個去?你不弄清楚,六根就不還原,六根不還原就找不著心。六根一旦還原了——這個還原剛開始只是個“理”還原,把六根都還原回來。還原回來一看,皆是虛妄,全是虛的、假的。這時候你這個心就開始觀察。因爲知道是假的了,“爲什麼假的它還有呢?”是不是?你就開始觀察,觀察事物。用功夫,你們有工夫也觀察,馬上就觀察觀察。

  如果你喜歡用眼睛,就從眼睛開始觀察。最後就看到你的心,心光往外現了,“啊,心光往外現。是心光往外出啦,還是外面有光進來啦?這怎麼回事呢?怎麼突然就有了呢?平時看不見,怎麼這時見了呢?”把它弄清。弄清楚了,你這就觀心了。處處觀,最後你用不著特意觀。每一念,走到哪兒它都觀,看到哪兒,說話都觀,不用特意觀了。睡覺它都觀,“誰在睡覺啊?”這都開始觀了。

  最後觀來觀去,觀明白了,“噢,同一個心。”心裏的狂心逐漸地靜下了。因爲你觀到一點,心就靜下來,不煩躁了,不往外跑了。靜一點,智慧就起來了。智慧從哪兒起?從你定中就開始起了,因爲你有了定,就開始起慧了。起了慧就繼續觀,越觀越明白,越觀越明白,觀來觀去最後不想觀了。爲什麼?觀不下去了,一看哪,都是假的。這時候就觀到一定火候了;到一定火候,守住清淨戒,發大願。爲什麼呢?這時候你發願也是你的心,清淨戒也是你的心,任何物質對你來講都是你,根本就沒有“我”這個字。

  一居士:那剛開始他們的初發心,發的願不是不真實了?

  也不是不真實,剛開始就是那麼個方法,你不能說他不真實,他就是這種心。佛說是什麼呢?“凡夫舉心動念塵起。”你不能說他剛開始發的願就不是他的心。不是他的心,誰發的願?都是因心而現,但是它帶有灰塵。佛舉手海印發光,所以說,你凡夫舉心動念是塵起。你不能說他剛開始不是用心發願,說:“他那個不是心。”那不對。

  (編者注:《楞嚴經》中佛言:“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海印爲佛所得之叁昧名,如于大海中印象一切之事物,湛然于佛之智海印現一切之法。《大集經》卷十五:“譬如閻浮提一切衆生身及余外色,如是等色,海中皆有印像。以是故,爲大海印。”《寶積經》卷二十五:“如大海,一切衆流悉入其中,一切諸法入法印中,亦複如是,故名海印。”

  此即言其佛一切時皆在叁昧定中,心不動而能演說諸法,教化衆生,而凡夫舉心動念皆是妄想塵起。故法師講法時多用海印發光來舉例。)

  九、聞音者是誰

  ——聞不是聞那個聲,你要聞聲就錯了。

  一居士:《楞嚴經》說最好的法門就是觀世音菩薩的耳門圓通法門,也就是參禅吧?

  也可以那麼說,但是它這裏有一個好處。你看沒看它有那麼一句話——無作妙力?你忽視了。

  一居士:我是斷章取義。

  無作妙力,這個法門呢?反聞聞自性,頭一步就是說“入流亡所”,頭一步關鍵就是能不能入流。

  (編者注:《楞嚴經》: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于時有佛,出現于世,名觀世音。我于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叁摩地。初于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

  一居士:什麼叫“入流”?

  入流就是入門,這就是關鍵。二十五圓通,“清淨在音聞”,其他的舉心動念還都有先利用虛的相。比如說觀相,首先你得設一個相出來,是不是?如果念佛,你得口裏念,是吧?很多相都給你破了,破到最後,這個音聞它沒有動,你睡覺它都有。

  世界因何而有聲?看了吧,因何而有聲?

  一居士:這個經我看了,但記不住了,我盡斷章取義。就覺得觀世音耳門圓通法門挺好,就故意多看。

  世界上因動而有聲,由聲産色,因色産味,最後産到觸,這些都是因聲所産生的。清淨在音聞,只要音你把持住了,用耳朵聞。聞不是聞那個聲,你要聞聲就錯了。觀世音菩薩不是講嗎,我不觀音,我不觀聲,我觀觀者。有那句話吧?我觀觀者,觀誰呢?觀誰在聞這個自性,誰在聞音,誰在聞,他觀這個。怎麼觀?如果你去想,那不叫觀,那叫想;你去思,那叫思。

  (編者注:《楞嚴經》:“阿難!雲何名爲世界顛倒?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無住所住,遷流不住,因此世成。叁世四方,和合相涉,變化衆生,成十二類。是故世界,因動有聲,因聲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觸,因觸有味,因味知法。六亂妄想,成業性故,十二區分,由此輪轉。”

  又雲:“一者: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令彼十方苦惱衆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

  觀,心靜,靜到極點;靜到極點了,十方音聲一時聞,十方的聲音最後全都現前了,都能聽見。慢慢的,聞久了它自然就入流了。一旦入流了,入流的同時就亡所,亡所的同時就是入寂。當時一入流的時候,那你自己就知道。有些奇境就出現了,心裏愉快,而且呢……這些就不說了,你還沒修到這塊兒呢,這要是說了,你又執著這塊兒了。

  一居士:在這兒得靜下心來,得先沈靜自己的心。

  哎,得靜。靜的時候從裏面出現觀,觀誰在聞自性。但是不許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叫想,想那是妄想,那更不行了,要觀。觀呢,必須把一切放下,那觀才能起來。觀久了就是道了。“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最後這才能十方圓明。

  念佛也是這樣,也是走這條路。嘴裏念佛,用耳朵聽。耳朵聽就心裏印,印到心田裏,好做主啊。能做主了,慢慢印在你心田裏。有了這個法寶,心裏一旦達到一定程度,一心的時候,這個念頭就起作用了。不假方便嘛,你方便都在念佛裏呢,哪還有方便?外面的方便還得找個動靜,這個不用找動靜,都在這裏面呢。一下子心開了,是不是?我這也是亂說,主要是看書,以經書對照這個。

  十、法門平等

  ——一切事物本無分別,是衆生心在分別。

  一居士:你看這書,寫修密宗好,說見性見到本來面目,修顯宗是最慢的,他說按他那個密法去做就可見性,就叁年左右吧,他這個道理是什麼?

  就是說顯呢,就是密宗裏面的“顯”,密也是顯宗裏面的“密”。

  我是沒修過密,但是我想都是一個理。入門有多種方便,都是一個理。不用挑,只要是一個勁兒繃到底,都能做到。不管念佛還是打坐,還是參話頭都能達到。對症下藥,把握大局。

  爲什麼佛在世的時候講的大部分都是小乘呢?因爲那時候的人他不需要大乘。所以說,只要有個法門他就練,你說一句話他就可以歇了,何必還講那麼多幹嗎?

  現在不是,人的根機不行,知見越來越多。首先就是厭小求大,本身就有分別心,越大越好,這就是妄想心。所以根據你這心,佛說給你個大乘。大小有啥區別啊,是不是?沒有啥區別,所以不要分別。

  一切事物本無分別,是衆生心在分別。一分別你就入不了。只有不分別,處處不分別,就哪怕我不理解,我也不分別,我知道它是假的。知道是假的,慢慢時間長了,就和經書相應了。一旦這個問題要捅漏了,一漏一大片哪,一漏就一大片。最後捅到底了,那就完事了。

  一居士:想找個方法,最好、最圓滿、最快的,都想找這個捷徑。東找西找,沒事看書比較,有時就覺得這好,有時覺得那個也不錯。

  就選中一個,如果你依《金剛經》,你就選“音聞”那個耳根圓通法門。你看,念佛也走這條路,清淨在音聞。就專門搞這個,修這一個就可以。就按這個修,誰說我也不變了。

  參話頭我就參這句話頭,今年參不了,我明年還參,就時時地參。我也沒想什麼時候成,我就想什麼時候參,參到話頭前面。一旦參到話頭前面,那就像榔頭一樣,念剛一起來,“當”一錘子,當時就把它消下去了。消來消去,消到底兒了——那時還沒消到底兒,真要消到底兒,一下就開悟了,桶底兒就脫落了,就完事了。這時候才開始正式起修,那才是修呢。

  主要就是不認真,就是多心。又想得佛的大涅槃,又想什麼都要,什麼也不放下。

  十一、度盡衆生爲自度 無有度者爲度他

  ——衆生度盡,度盡了沒有衆生,但是願沒盡,悲願還在那兒。

  一居士:到最後什麼也沒得。

  道和利不相容,不相容的。如果你求利就不可以得道,有所求就不可以得道,有貪心不可以得道。得道和貪心是兩回事,只有布施出去了才能道行積攢。

  原先我們從五臺山行腳過來以後,就准備在東北住下,找個山地裏邊清淨的地方。後來居士介紹到這來,看來還得繼續找地方,暫時還是這麼決定的。今天蘇居士來了,領我們看看那個地方行不行,還是沒決定。就是找比較好的地方,深山這一類的地方。

  人必須得靜修一段。理是頓悟,事得漸修。另外,這個修和那個修不一樣,如果你要是悟了,那就是去灰塵,這就真正開始修行了。但是我們現在稀裏糊塗吧,話也不敢說,一說,不知道哪句話造成妄語了。所以說,就必須靜心好好修,修完了以後去度衆生,我們就是這個因緣。…

《參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