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參禅▪P11

  ..續本文上一頁

  就是說,如果有一衆生不成佛,我們就不成佛,不是爲自己修的,但是又不離開自己。只要世上、整個宇宙上有一個衆生沒成佛,我們也不成佛,永遠地度衆生,沒完沒了。像普賢菩薩那個大願:衆生度盡願未盡。就這個意思,沒有別的。(編者注:此段開示講于在本溪茅蓬閉關前)

  一居士:自性衆生無盡誓願度。

  實際上,你是不理解六度,心外無衆生,貪嗔癡是衆生。外面是相,裏面的貪嗔癡是它的體,相和體都是一樣的。

  沒有所謂的度衆生度盡。度盡了就沒有衆生,但是願沒盡,悲願還在那兒。佛的境界裏還有衆生嗎?佛沒有衆生,但他悲願在這塊兒呢。因爲這個願,所以他經常到娑婆世界來度衆生。佛不度你,你識心自明,叫你識心。

  十二、佛法不虛不實

  ——佛法是不生不滅的,不是說那個法不生不滅,而是萬事萬物都可以說是不生不滅的,都是平等的。

  一居士:《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爲什麼這樣講?本來都是虛妄,是不是爲了堅定衆生的信心?

  你不要著這個相,這個“著相”並沒有離開相。外面的相來了,你只要是不分別,這個相就是真的,分別就是假的,不分別就對了。不要論這個真和假,真假同二妄,同是假的。佛菩薩有各種的方法度你,只要你一分別就假了。真和假,你論它幹嗎?有啥意思?你說世上哪個真,哪個假?佛法是不虛不實。所以應該作如是觀,不要作別的觀。作別的觀,“哎呀,這個是假的、真的?”等真的來了,一分別也成爲假的了,那就錯過去了。真假都是你自己心所作。

  什麼不是相?都是相,世上你看咱們都是相,所見到的都是相。只要你不分別都是真的。只要你心真,那才是真的。所以說,還是剛才那段話,你不知你色身,外洎于山河大地、虛空都是你的心。既然都是你的心,你心內都不貪嗔癡,外面的相因什麼現呢?是因你的心而顯的,因心而顯啊;因業而顯,因你的業力而顯。這山河大地怎麼來的?是因你的業而現的,因心而顯出來的。

  (編者注:《楞嚴經》雲:“一迷爲心,決定惑爲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爲全潮,窮盡瀛渤。”)

  一居士:我們現在看到這山河大地,這麼說不是真的了?

  假的。

  一居士:現在看都是虛幻的?

  所以說應作如是觀。《金剛經》不是說了嗎?“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因爲你沒到那個地方,所以認爲還有個真假的問題,真假本身就是個執著,就是知見,真假沒有實際意義。

  佛法是不生不滅的,不是說那個法不生不滅,而是萬事萬物都可以說是不生不滅的,都是平等的。是你的業所現的,所以說有生有滅。是依你的心而顯出了這些山河大地、衆生,如果你心裏到了那個地步,還有山河大地嗎?

  一居士:爲什麼有禅師說劫火洞然,大千俱壞,自性也壞呢?

  他所說的“壞”,壞的不是“自性”,是自性那個名。是把那個名壞了,它本來就是個名,名還再有個名嗎?連自性的名也空掉,既然沒有自性,你還要那個名幹嗎?

  不是說沒有自性,而是連自性這個名也去掉了,你不分別了,還有啥意義啊?是這麼個“壞”法,這叫進入實相,實相境界。因爲業力的存在,你還有別的,有煩惱,有衆生心,所以才說你有自性。他這裏是爲破一切相,而說自性也滅,這是禅宗的一種機鋒。如果你真理解成自性隨著外相一起壞滅,那就走了斷滅那條道,就不對了。

  (編者注:《五燈會元》卷四,僧問大隨禅師:“劫火洞然,大千俱壞,未審這個壞不壞?”師曰:“壞。”曰:“恁麼則隨他去也?”師曰:“隨他去。”僧不肯,後到投子,舉前話。子遂裝香遙禮曰:“西川古佛出世。”謂其僧曰:“汝速回去忏悔。”僧回,大隨師已殁。僧再至投子,子亦遷化。“未審這個壞不壞?”“這個”即指自性。)

  所以說怎麼修行?就這麼修,入大法。大法入了以後,心裏透開了,那時候你打坐是打坐,念佛是念佛。念佛它也清淨,打坐它也清淨,他就往裏入了。如果你要硬靠著功夫去做呢?也可以,但是那個不如這個好。我說,這麼“悟”了以後再去打坐比什麼都強。心裏清淨了,你看經書,不被經書所轉。原先看經書是那樣,這回看經書就不一樣了,變了。

  這個法啊,法和法如果都碰到一塊兒還能有法嗎?說還産生個法?當空出現,當空滅盡。是你不知道啊,一切事物都是當空出現,當空滅盡。是你的念在相續,不是那個東西沒滅,是幻相在相續。所以說如夢如幻啊!

  一居士:就像一個香點著了,“唰”一劃一條線,其實這香已經過去了。

  一切比喻都沒有實際意義,一切語言都沒有實際意義,都是戲論。所以說要入佛知見,這些東西只能裝在心田裏,只能是相對地說,相似地說,不能說而說,不能講而講,只能是這樣。所以說,講就錯,怎麼講也講不到那裏面去。

  十叁、持戒修行 發菩提願

  ——大願就是你的法身,處處培養你的法身。

  一居士:要是去五臺山,現在有什麼方法能在寺院多呆一些時間?

  是出家的,還是?

  一居士:在家。

  一般都接待,只要心誠,都挺慈悲的。不管是學習也好,到那兒去發心也好,只要是機緣成熟都可以呆。

  一居士:它那裏都有什麼修行方法?開悟、修行等等的方法,就是說那個……

  噢,接引人的方法?它不一定在五臺山,佛法隨時隨地都接引人,打個瞌睡都能見性,關鍵是不要著相。就是說,只要你心裏悟到那地方了,就把心放下,護法早瞅著你呢,到時候一看你該成熟了,就幫你開悟了。

  沒開悟就說明我們還有毛病,沒成熟。所以怎麼辦?繼續忏悔,把毛病找出來。是哪一塊兒沒守住?沒發大願?還是沒守清淨戒?還是我的修持功夫不到?或是我哪地方欠了債了?不要怕,爲什麼呢?不怕重複,就怕不真。你的心念如果不真,就很難做到開悟,因爲不真的種子想結真實的果,這也不可能。“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所以說,必須守住這個真。這個真靠什麼守?靠戒去守,你才能保證。

  一居士:真正的戒就是持五戒?

  五戒你要真正持好了,這就是戒,就是根本戒呀。如果不持戒,真正來說,就你得到的那點東西往往都是魔道。你自己說“我能控製住,不順著它”,那是你的“想”。想是什麼?是你的灰塵。到時候它就不起作用了,隨著那些就走了。再說,它等于你煮沙當飯吃,那不好使。

  一居士:這裏也沒講以戒律爲主。後來我看那些書,世尊就講,我滅度後以淨戒爲師。我還理解不到那麼深,還不認爲是最重要的。

  你知道什麼是你的體呀?你以爲這個身體是你的體嗎?

  一居士:不是。

  你的身體不是你的體,那是一個假相。必須找出你的真體來,要把這個真體找出來,成就法身。戒守好了,五分法身就成就了。把戒守清淨了,念念不犯,而且真正做到不動,法身就成就。

  一居士:念念不犯,就是說念頭都不許有這些東西?

  哎!念念不犯。

  一居士:有的說持外境,外相持出來這也許好一點,要念念不犯有點困難吧。

  你剛才是覺得持外相難啊?等到持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外相無所謂了。

  一居士:外相倒不難,我說那個妄念,除掉非常地難。

  所以說這個很重要,戒守住了,不起魔事,不起魔事啊。再一個就是發大願。發大願它就活了,因爲咱們在因地修行,還是個俗人,還有因果問題,發大願佛菩薩才能加持你,沒大願沒法加持你,是不是?發大願,回小向大,所以說不可思議,把握住這一關往前修,悟空相。

  一居士:這是菩薩說的要發大願。

  這個不是嘴上說的“衆生未盡,我願未盡”,是你真發出來了,這個願一定要發,發來發去,就成真的了。在哪兒發呢?在定中發出去,不是口頭說的,是定中發出去。你真定出來了,發願了,布滿虛空。佛一點沒說假,布滿虛空,無我相。那時的願,簡直就遍滿虛空。什麼我要成佛,一切都放下了,就是一個願了,就是一個悲願。發完以後,渾身得到清淨,這時看不懂的東西一下就看懂了;你原先沒有智慧,發完以後那智慧就出現了。

  但是不能說都等定中去發,你平時不發,定中就發不出去,平常時時發,經常發,發來發去,就出來了。只要是平時守住清淨戒,說不定哪個機緣成熟了,一下就發出去了。一旦真發出去了,你心裏的汙垢一下就清除出去了,能清除出去很多,不能說完全清除。那你就知道了發大願的重要,有了大願,佛菩薩那真加持你。

  大願就是你的法身,處處培養你的法身。只要法身成就了,你才有其他身:化身、報身,是不是?法身都沒有,想求得化身、報身,那不是倒果爲因,是不是?光看到果了,把果拿開,你怎麼悟,它也不是,也不行。

  一居士:每件事都有因果?

  每一念都是因果。又都是因果,又都是虛妄的。應該看大乘經典,看《楞嚴經》,一切都是虛妄。爲什麼有虛幻?既然認識它,又不可忽視它。要發忏悔心,忏悔以後,心裏得到清淨了,一點點去修,認真去修,就是直心。你一直心就有道場了。

  什麼叫直心?就好像樹林子裏,拿根木頭,直來直去它就出來了。如果這個木頭要是彎曲的話,所有的道路都是彎曲的,那就出不來。直心,一拉就出來了,道還直,所以很容易。人啊,往往做不到這個直心,社會複雜了,事情的花樣也多了,很難直心。

  比如說買票,上車了要買票。這個可能說到你這塊兒的因果,坐車沒買票,如果售票員查出來你沒買,你才補票,人家可能就不要你錢了,告訴:“你可以下車了,可以走了。”你怎麼辦?有些人或是認識你,或是知道你是信佛的,怎麼辦?

  一居士:反正盡量是避著,他在前邊售票,那就跑後…

《參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