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參禅▪P12

  ..續本文上一頁邊來。

  避,你要避不過去呢?你避本身就虛僞了,爲什麼要避呢?躲,你本身起心就虛僞了,起心動念就在虛僞之中。你避他幹嗎呀,到我跟前就到我跟前,該買票的時候一定買,絕不有貪念。如果不買你就有貪念了。

  比如說,現在上商店去買東西,我舉個例子吧,去買東西,一稱,正好二斤。然後呢,“哎呀,看你買挺多,我再給你加一個吧。”就是說稱已經足了,人家又多給你一個。如果你要呢,就多貪一個。過去就像這樣的事情,我都把這個東西拿出來再還給他,或者給他錢,要不要我都給他錢。心裏都真到這麼個程度。要去做去,不要以爲事小。滴水雖微,漸盈大器。時間久了,到時候就能毀了你。

  任何事情,比如一口痰,事情小不小?城市寫了布告了:不許隨地吐痰。你要隨地吐痰,你就犯了佛戒了。一個修行人,這些都不能犯,不能隨便吐,一定把這個痰吐到該吐的地方去。實在吐不了,沒有紙巾怎麼辦?咽下去。哪個髒?如果吐了那最髒,你把法身給汙染了,你汙染了你的法身。應該死也不汙染你的法身,這才對呢。

  你心裏不這麼真,怎麼去得真實的果呢,是不是?不是說一說就持戒了,所以說,一定要發心真實。你一旦發心真實的話,誰在你跟前站著,他都恭敬你。倒不是說你有霸氣——沒有一點霸氣,只有慈悲,而且誰都會相信你的。因果它不會纡曲的。別人也不會騙你,是你騙別人,別人才騙你的。所以說,你要有這個因果的概念。

  你看佛法也是這樣,你修道,不騙別人,在佛法裏它也不會騙你。你騙別人,你得的法也是不一樣的。你首先有假的在那兒,沒直接入心,直接被假的卷走了,不入心田。

  心不平,心不直。直心是道嘛。所以說,一定要把這個心看住了,處處培養它,但這個心不是肉團心。

  一居士:那這個是什麼?

  心,人人都有,關鍵就在于你自己怎麼成就了。

  十四、出家就是回家

  ——出家是什麼呢?就是你回家之方便,真正的方便。

  一居士:弟子有個想法,但現在也矛盾,弟子總想出家,但是始終對父母放不下,這個問題困擾了很長時間。

  這個問題也不要著急,求佛加持。出家是個好事,“一子出家,九族升天”。認識到了,每個人將來都得出家,今生不出家,來生也得出家。因爲出家是什麼呢?就是你回家之方便,真正的方便。人人都得出家,不出這個火宅不行,出這個家,入自己真正的家。

  像你這種因緣,怎麼辦呢?求佛加持,天天拜佛求佛,給你加持,爭取到父母的同意。父母又是你的恩人,又是你的債主。你有這個責任,如果抛棄父母,這不對;如果不抛棄父母,你今生還沒法成就,你說困擾是不是在這裏?所以要求佛加持。出家人、信佛人,相信誰?就相信佛了。爭取叁同意。叁同意:父母同意,國家同意,家庭同意。不是做不到,能做到,關鍵就是你心誠不誠的問題。這是最好的路,不要造成遺憾,過多的遺憾。佛這麼慈悲,你跟佛一講,佛就逐漸地滿你願了,一點點幫你,機緣成熟就出家了。

  一居士:我在寺院時也找了方法,但是一回家之後,被家裏煩得不行,所以一直也沒成行。

  天天發願,真誠地發願,佛菩薩就給你安排一切了,一切都替你安排了。本溪市最近又有出家的。這個人出家家庭同意,不但同意還答應供養。你看看,半路出家還答應供養,這不是佛菩薩加持嗎?什麼叫難?

  一居士:因爲家庭、父母都不信佛。

  不在于這個,佛有無數方便法門,佛也不會欺負誰的,你放心吧。

  一居士:這事不在于家裏同不同意,我只要心誠就行?

  哎!別說這個出家的事,心誠了什麼都有。六祖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全有了。都在于你的心誠不誠,關鍵就怕你心不誠。信佛信佛,好的時候信,不好的時候就不信了,那不行。

  ·根據錄音整理·

   “溯源”編輯小組

  參話頭

  ——這個參話頭就像一把金剛寶劍似的,能破除無明,多少大德都從這兒開的悟,也就是說從這兒了生死。

  ◎妙祥法師 講述

  時間:二〇〇一年二月初叁

  地點:遼甯省海城大悲寺

  聽衆:一沙彌

  以前的人根機特別利,修道不需要借助太多的方法,個別的人才需要參話頭,這是一種沒辦法的辦法。而現在的人根機不如以前,這個參話頭就像一把金剛寶劍似的,能破除無明,多少大德都從這兒開的悟,也就是說從這兒了生死。所以說,這個參話頭不是一種簡單的方便法門,而確實是一種非常了不起的法門,是禅宗的一個寶貝。有的人認爲它和念佛差不多,但是只有在念佛的基礎上,才能參這個話頭。

  怎麼參?剛開始先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完了以後,就放下。參“念佛是誰?”找什麼呢?就找“念佛是誰”。如果要是你能念佛,那爲什麼還有生死呢?你要找著這個自己。說是我口念的,我心念的,你口怎麼能念?你心怎麼能念?如果它要是能念,那爲什麼我們生死不能了?是不是?我們爲什麼還有生死呢?說我口能念,那口它是個生滅,我們死了以後還能不能念佛?我們睡覺的時候怎麼不能念佛?如果我“能念”,這個“能念”在哪塊兒呢,是不是?

  究竟是“誰”?這個“誰”,一定要給他找出來。要怎麼樣呢?就是不找出來不罷休。但是並不是要你去懷疑,念佛是誰?是這個?是這個?不是要你懷疑,而叫你找,叫你起疑情,知道不?起疑情不是懷疑。這個疑情怎麼起?功夫做到一定程度了,他自然地就起疑情了。不是說我們在那兒找啊,懷疑啊,想啊,“念佛是誰?念佛是誰?”一會兒想想,想出來了:“哎呀!念佛是誰。”去滿哪兒喊、滿哪兒尋去了,這就不是疑情。

  疑情一旦起來了,就是所謂住在佛隔壁了,快要到家了,就這麼厲害。這功夫用好了,七天就可以達到目的。但是我們肯定不像大根機的人,一下就能做到那點,但我們哪怕七個月也行,七年也行,只要能達到目的,今生就沒有白活,我們就能把生死的問題解決了。

  這參話頭,一旦參起來,就要沒完沒了,今生今世要一直往下參,甚至就是開悟了以後還往回參,還要利用這個話頭除習氣,所以說它的力量非常大。參幾句就感覺到了它的好處,是不是?特別是昏沈、掉舉啊,它都非常對治。

  參話頭的時候就是:“念佛是誰?”(語氣緩慢)不緊不慢,千萬別著急,“念佛是誰?”(語氣緩慢)妄想一起來,剛要起心動念,馬上就參“念佛是誰?”(語氣緩慢)你的妄想剛一起來,剛想“吃飯……”,念兒剛一動彈,馬上就提起“念佛是誰?”把念兒拉回來。念頭要是跑得更遠了,用“念佛是誰?”就把念兒拉回來了,拉回來就輕輕放下。就別再去尋——念兒拉沒拉回來?看念兒還有沒有啊?別管它,拉了就算了,只要一念“念佛是誰”,它就肯定回來。

  就不著急、不上火地,慢慢地參,也別求開悟啊,也別求幹嗎,什麼也別求,我就參“念佛是誰”,就自自在在地往前走。不去想今年參完了我如何,叁個月能參到,我就叁個月參到;四個月能參到,就四個月參到;今生能參到,我今生參到;今生參不到,我來生再參。我就是不著急,不著慌地,不緊不慢地參。(念)不要緊,一緊就上火了,眼眵(俗稱眼屎)也多了,火也上來了,脾氣也大了。要不緊不慢地參,這樣還不作病,很容易就上路。

  一旦參話頭,遇到境界是很快的,而且會得到一點清涼,但是,什麼境界都不要管它,就是參。不覺悟絕不罷休。什麼境界也不要理,它願怎麼地就怎麼地,就給它參到底。什麼時候能, 真正地了生死,這才算拉倒。

  就是說參到一念不生的時候,也要沒完沒了的參。因爲這與佛還隔了一家,還隔一個屏。所以必須參到山窮水盡的時候,這才拉倒。有時候我們做功夫,可能是參一年兩年了,也沒有啥功夫,雖然有點好境界,但是一直沒到家。別著急,你只管往前參,不一定什麼時候,功夫到了,積累到一定程度了,它自然有開花結果的時候。所以說這是無上法門,是近代禅宗的一個法寶。

  這參話頭,本來不想叫你們參,因爲你們現在學戒的程度和心性還都不行,還不穩當。特別是持戒只是一般程度,還沒有真正地嚴格起來。有時候自己控製自己的能力還不是特別大。我本來尋思都穩當了,受完大戒,也都沒啥事了,誦戒都有一定規模了,然後再讓你們參,後來一看在禅堂都昏睡,沒辦法,就先參著試驗試驗。能參到位就更好了,不能參到位就給它來個長期戰,就這麼樣。有事回來再跟師父講,有什麼境界了再跟師父講。

  實際上參話頭並不用怎麼講,講多了是害人。就直接告訴你“念佛是誰”,這麼參就完事了,這一句話就完事了。哪兒還要給講?一講多就成爲毒藥了。說:“參話頭啊,應該不緊不慢。”你就來個不緊不慢了,想著這是不是緊了,這是不是慢了?你又打起妄想了,是不是?緊和慢,是根據自己的條件去適應。所謂的緊,在我可能算緊,在你可能算慢,對不對?對每個人它都不一樣。因爲啥呢?根據妄想的多少,根據你起沒起疑情來調節。

  另外這裏注意一點,就是參話頭有時候容易入定,有境界的時候別人碰一下,千萬別生氣。那是我們的業障,也是我們開悟的機緣。你要不生氣——別人碰一下不生氣,或是敲一下不生氣,罵你一句不生氣,你可能下一回就在這上開悟了。如果你生氣了,這個因緣就斷了,再也不幫你開悟了。斷了一條路,你自己就把自己的路給堵死了,明白這道理吧!另外,不但傷自己,還傷身體,這個可得加點小心。因爲弟子多,師父護持有時候也護持不過來,就得自己加點小心。有什麼事呢,及時跟人講。

  弟子:參話頭的時候是不是什麼也不管,就是隨心所欲的往下參?

  不是隨心所欲。就是說只要妄想一起來,就是“念佛是誰?”剛一起吃飯的妄想,覺得挺香,馬上參“念佛…

《參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