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说,如果有一众生不成佛,我们就不成佛,不是为自己修的,但是又不离开自己。只要世上、整个宇宙上有一个众生没成佛,我们也不成佛,永远地度众生,没完没了。像普贤菩萨那个大愿:众生度尽愿未尽。就这个意思,没有别的。(编者注:此段开示讲于在本溪茅蓬闭关前)
一居士:自性众生无尽誓愿度。
实际上,你是不理解六度,心外无众生,贪嗔痴是众生。外面是相,里面的贪嗔痴是它的体,相和体都是一样的。
没有所谓的度众生度尽。度尽了就没有众生,但是愿没尽,悲愿还在那儿。佛的境界里还有众生吗?佛没有众生,但他悲愿在这块儿呢。因为这个愿,所以他经常到娑婆世界来度众生。佛不度你,你识心自明,叫你识心。
十二、佛法不虚不实
——佛法是不生不灭的,不是说那个法不生不灭,而是万事万物都可以说是不生不灭的,都是平等的。
一居士:《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什么这样讲?本来都是虚妄,是不是为了坚定众生的信心?
你不要着这个相,这个“着相”并没有离开相。外面的相来了,你只要是不分别,这个相就是真的,分别就是假的,不分别就对了。不要论这个真和假,真假同二妄,同是假的。佛菩萨有各种的方法度你,只要你一分别就假了。真和假,你论它干吗?有啥意思?你说世上哪个真,哪个假?佛法是不虚不实。所以应该作如是观,不要作别的观。作别的观,“哎呀,这个是假的、真的?”等真的来了,一分别也成为假的了,那就错过去了。真假都是你自己心所作。
什么不是相?都是相,世上你看咱们都是相,所见到的都是相。只要你不分别都是真的。只要你心真,那才是真的。所以说,还是刚才那段话,你不知你色身,外洎于山河大地、虚空都是你的心。既然都是你的心,你心内都不贪嗔痴,外面的相因什么现呢?是因你的心而显的,因心而显啊;因业而显,因你的业力而显。这山河大地怎么来的?是因你的业而现的,因心而显出来的。
(编者注:《楞严经》云:“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
一居士:我们现在看到这山河大地,这么说不是真的了?
假的。
一居士:现在看都是虚幻的?
所以说应作如是观。《金刚经》不是说了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因为你没到那个地方,所以认为还有个真假的问题,真假本身就是个执着,就是知见,真假没有实际意义。
佛法是不生不灭的,不是说那个法不生不灭,而是万事万物都可以说是不生不灭的,都是平等的。是你的业所现的,所以说有生有灭。是依你的心而显出了这些山河大地、众生,如果你心里到了那个地步,还有山河大地吗?
一居士:为什么有禅师说劫火洞然,大千俱坏,自性也坏呢?
他所说的“坏”,坏的不是“自性”,是自性那个名。是把那个名坏了,它本来就是个名,名还再有个名吗?连自性的名也空掉,既然没有自性,你还要那个名干吗?
不是说没有自性,而是连自性这个名也去掉了,你不分别了,还有啥意义啊?是这么个“坏”法,这叫进入实相,实相境界。因为业力的存在,你还有别的,有烦恼,有众生心,所以才说你有自性。他这里是为破一切相,而说自性也灭,这是禅宗的一种机锋。如果你真理解成自性随着外相一起坏灭,那就走了断灭那条道,就不对了。
(编者注:《五灯会元》卷四,僧问大随禅师:“劫火洞然,大千俱坏,未审这个坏不坏?”师曰:“坏。”曰:“恁么则随他去也?”师曰:“随他去。”僧不肯,后到投子,举前话。子遂装香遥礼曰:“西川古佛出世。”谓其僧曰:“汝速回去忏悔。”僧回,大随师已殁。僧再至投子,子亦迁化。“未审这个坏不坏?”“这个”即指自性。)
所以说怎么修行?就这么修,入大法。大法入了以后,心里透开了,那时候你打坐是打坐,念佛是念佛。念佛它也清净,打坐它也清净,他就往里入了。如果你要硬靠着功夫去做呢?也可以,但是那个不如这个好。我说,这么“悟”了以后再去打坐比什么都强。心里清净了,你看经书,不被经书所转。原先看经书是那样,这回看经书就不一样了,变了。
这个法啊,法和法如果都碰到一块儿还能有法吗?说还产生个法?当空出现,当空灭尽。是你不知道啊,一切事物都是当空出现,当空灭尽。是你的念在相续,不是那个东西没灭,是幻相在相续。所以说如梦如幻啊!
一居士:就像一个香点着了,“唰”一划一条线,其实这香已经过去了。
一切比喻都没有实际意义,一切语言都没有实际意义,都是戏论。所以说要入佛知见,这些东西只能装在心田里,只能是相对地说,相似地说,不能说而说,不能讲而讲,只能是这样。所以说,讲就错,怎么讲也讲不到那里面去。
十三、持戒修行 发菩提愿
——大愿就是你的法身,处处培养你的法身。
一居士:要是去五台山,现在有什么方法能在寺院多呆一些时间?
是出家的,还是?
一居士:在家。
一般都接待,只要心诚,都挺慈悲的。不管是学习也好,到那儿去发心也好,只要是机缘成熟都可以呆。
一居士:它那里都有什么修行方法?开悟、修行等等的方法,就是说那个……
噢,接引人的方法?它不一定在五台山,佛法随时随地都接引人,打个瞌睡都能见性,关键是不要着相。就是说,只要你心里悟到那地方了,就把心放下,护法早瞅着你呢,到时候一看你该成熟了,就帮你开悟了。
没开悟就说明我们还有毛病,没成熟。所以怎么办?继续忏悔,把毛病找出来。是哪一块儿没守住?没发大愿?还是没守清净戒?还是我的修持功夫不到?或是我哪地方欠了债了?不要怕,为什么呢?不怕重复,就怕不真。你的心念如果不真,就很难做到开悟,因为不真的种子想结真实的果,这也不可能。“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所以说,必须守住这个真。这个真靠什么守?靠戒去守,你才能保证。
一居士:真正的戒就是持五戒?
五戒你要真正持好了,这就是戒,就是根本戒呀。如果不持戒,真正来说,就你得到的那点东西往往都是魔道。你自己说“我能控制住,不顺着它”,那是你的“想”。想是什么?是你的灰尘。到时候它就不起作用了,随着那些就走了。再说,它等于你煮沙当饭吃,那不好使。
一居士:这里也没讲以戒律为主。后来我看那些书,世尊就讲,我灭度后以净戒为师。我还理解不到那么深,还不认为是最重要的。
你知道什么是你的体呀?你以为这个身体是你的体吗?
一居士:不是。
你的身体不是你的体,那是一个假相。必须找出你的真体来,要把这个真体找出来,成就法身。戒守好了,五分法身就成就了。把戒守清净了,念念不犯,而且真正做到不动,法身就成就。
一居士:念念不犯,就是说念头都不许有这些东西?
哎!念念不犯。
一居士:有的说持外境,外相持出来这也许好一点,要念念不犯有点困难吧。
你刚才是觉得持外相难啊?等到持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外相无所谓了。
一居士:外相倒不难,我说那个妄念,除掉非常地难。
所以说这个很重要,戒守住了,不起魔事,不起魔事啊。再一个就是发大愿。发大愿它就活了,因为咱们在因地修行,还是个俗人,还有因果问题,发大愿佛菩萨才能加持你,没大愿没法加持你,是不是?发大愿,回小向大,所以说不可思议,把握住这一关往前修,悟空相。
一居士:这是菩萨说的要发大愿。
这个不是嘴上说的“众生未尽,我愿未尽”,是你真发出来了,这个愿一定要发,发来发去,就成真的了。在哪儿发呢?在定中发出去,不是口头说的,是定中发出去。你真定出来了,发愿了,布满虚空。佛一点没说假,布满虚空,无我相。那时的愿,简直就遍满虚空。什么我要成佛,一切都放下了,就是一个愿了,就是一个悲愿。发完以后,浑身得到清净,这时看不懂的东西一下就看懂了;你原先没有智慧,发完以后那智慧就出现了。
但是不能说都等定中去发,你平时不发,定中就发不出去,平常时时发,经常发,发来发去,就出来了。只要是平时守住清净戒,说不定哪个机缘成熟了,一下就发出去了。一旦真发出去了,你心里的污垢一下就清除出去了,能清除出去很多,不能说完全清除。那你就知道了发大愿的重要,有了大愿,佛菩萨那真加持你。
大愿就是你的法身,处处培养你的法身。只要法身成就了,你才有其他身:化身、报身,是不是?法身都没有,想求得化身、报身,那不是倒果为因,是不是?光看到果了,把果拿开,你怎么悟,它也不是,也不行。
一居士:每件事都有因果?
每一念都是因果。又都是因果,又都是虚妄的。应该看大乘经典,看《楞严经》,一切都是虚妄。为什么有虚幻?既然认识它,又不可忽视它。要发忏悔心,忏悔以后,心里得到清净了,一点点去修,认真去修,就是直心。你一直心就有道场了。
什么叫直心?就好像树林子里,拿根木头,直来直去它就出来了。如果这个木头要是弯曲的话,所有的道路都是弯曲的,那就出不来。直心,一拉就出来了,道还直,所以很容易。人啊,往往做不到这个直心,社会复杂了,事情的花样也多了,很难直心。
比如说买票,上车了要买票。这个可能说到你这块儿的因果,坐车没买票,如果售票员查出来你没买,你才补票,人家可能就不要你钱了,告诉:“你可以下车了,可以走了。”你怎么办?有些人或是认识你,或是知道你是信佛的,怎么办?
一居士:反正尽量是避着,他在前边售票,那就跑后…
《参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