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参禅▪P10

  ..续本文上一页就是说,从色身开始,山河大地都是你的心,都是我的心。那水杯也是我的心。佛是不会说假话的,是不是?都是你心中妙物啊。那我就要找原因了,为什么有山河大地?为什么有?为什么有众生?要弄明白,一点点弄。

  比如说听,是声音能入耳啊,还是我耳朵出去听的啊?把它弄清楚,到底谁在听?这是能听。鼻子能不能闻?比如香,是香能进鼻子,还是我鼻子去嗅了?为什么能知道香?一切眼、耳、鼻、舌、身、意都是。

  一居士:是六根往外跑。

  是六根真的往外跑了,还是外面有个来有个去?你不弄清楚,六根就不还原,六根不还原就找不着心。六根一旦还原了——这个还原刚开始只是个“理”还原,把六根都还原回来。还原回来一看,皆是虚妄,全是虚的、假的。这时候你这个心就开始观察。因为知道是假的了,“为什么假的它还有呢?”是不是?你就开始观察,观察事物。用功夫,你们有工夫也观察,马上就观察观察。

  如果你喜欢用眼睛,就从眼睛开始观察。最后就看到你的心,心光往外现了,“啊,心光往外现。是心光往外出啦,还是外面有光进来啦?这怎么回事呢?怎么突然就有了呢?平时看不见,怎么这时见了呢?”把它弄清。弄清楚了,你这就观心了。处处观,最后你用不着特意观。每一念,走到哪儿它都观,看到哪儿,说话都观,不用特意观了。睡觉它都观,“谁在睡觉啊?”这都开始观了。

  最后观来观去,观明白了,“噢,同一个心。”心里的狂心逐渐地静下了。因为你观到一点,心就静下来,不烦躁了,不往外跑了。静一点,智慧就起来了。智慧从哪儿起?从你定中就开始起了,因为你有了定,就开始起慧了。起了慧就继续观,越观越明白,越观越明白,观来观去最后不想观了。为什么?观不下去了,一看哪,都是假的。这时候就观到一定火候了;到一定火候,守住清净戒,发大愿。为什么呢?这时候你发愿也是你的心,清净戒也是你的心,任何物质对你来讲都是你,根本就没有“我”这个字。

  一居士:那刚开始他们的初发心,发的愿不是不真实了?

  也不是不真实,刚开始就是那么个方法,你不能说他不真实,他就是这种心。佛说是什么呢?“凡夫举心动念尘起。”你不能说他刚开始发的愿就不是他的心。不是他的心,谁发的愿?都是因心而现,但是它带有灰尘。佛举手海印发光,所以说,你凡夫举心动念是尘起。你不能说他刚开始不是用心发愿,说:“他那个不是心。”那不对。

  (编者注:《楞严经》中佛言:“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海印为佛所得之三昧名,如于大海中印象一切之事物,湛然于佛之智海印现一切之法。《大集经》卷十五:“譬如阎浮提一切众生身及余外色,如是等色,海中皆有印像。以是故,为大海印。”《宝积经》卷二十五:“如大海,一切众流悉入其中,一切诸法入法印中,亦复如是,故名海印。”

  此即言其佛一切时皆在三昧定中,心不动而能演说诸法,教化众生,而凡夫举心动念皆是妄想尘起。故法师讲法时多用海印发光来举例。)

  九、闻音者是谁

  ——闻不是闻那个声,你要闻声就错了。

  一居士:《楞严经》说最好的法门就是观世音菩萨的耳门圆通法门,也就是参禅吧?

  也可以那么说,但是它这里有一个好处。你看没看它有那么一句话——无作妙力?你忽视了。

  一居士:我是断章取义。

  无作妙力,这个法门呢?反闻闻自性,头一步就是说“入流亡所”,头一步关键就是能不能入流。

  (编者注:《楞严经》: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一居士:什么叫“入流”?

  入流就是入门,这就是关键。二十五圆通,“清净在音闻”,其他的举心动念还都有先利用虚的相。比如说观相,首先你得设一个相出来,是不是?如果念佛,你得口里念,是吧?很多相都给你破了,破到最后,这个音闻它没有动,你睡觉它都有。

  世界因何而有声?看了吧,因何而有声?

  一居士:这个经我看了,但记不住了,我尽断章取义。就觉得观世音耳门圆通法门挺好,就故意多看。

  世界上因动而有声,由声产色,因色产味,最后产到触,这些都是因声所产生的。清净在音闻,只要音你把持住了,用耳朵闻。闻不是闻那个声,你要闻声就错了。观世音菩萨不是讲吗,我不观音,我不观声,我观观者。有那句话吧?我观观者,观谁呢?观谁在闻这个自性,谁在闻音,谁在闻,他观这个。怎么观?如果你去想,那不叫观,那叫想;你去思,那叫思。

  (编者注:《楞严经》:“阿难!云何名为世界颠倒?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无住所住,迁流不住,因此世成。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变化众生,成十二类。是故世界,因动有声,因声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触,因触有味,因味知法。六乱妄想,成业性故,十二区分,由此轮转。”

  又云:“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

  观,心静,静到极点;静到极点了,十方音声一时闻,十方的声音最后全都现前了,都能听见。慢慢的,闻久了它自然就入流了。一旦入流了,入流的同时就亡所,亡所的同时就是入寂。当时一入流的时候,那你自己就知道。有些奇境就出现了,心里愉快,而且呢……这些就不说了,你还没修到这块儿呢,这要是说了,你又执着这块儿了。

  一居士:在这儿得静下心来,得先沉静自己的心。

  哎,得静。静的时候从里面出现观,观谁在闻自性。但是不许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叫想,想那是妄想,那更不行了,要观。观呢,必须把一切放下,那观才能起来。观久了就是道了。“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最后这才能十方圆明。

  念佛也是这样,也是走这条路。嘴里念佛,用耳朵听。耳朵听就心里印,印到心田里,好做主啊。能做主了,慢慢印在你心田里。有了这个法宝,心里一旦达到一定程度,一心的时候,这个念头就起作用了。不假方便嘛,你方便都在念佛里呢,哪还有方便?外面的方便还得找个动静,这个不用找动静,都在这里面呢。一下子心开了,是不是?我这也是乱说,主要是看书,以经书对照这个。

  十、法门平等

  ——一切事物本无分别,是众生心在分别。

  一居士:你看这书,写修密宗好,说见性见到本来面目,修显宗是最慢的,他说按他那个密法去做就可见性,就三年左右吧,他这个道理是什么?

  就是说显呢,就是密宗里面的“显”,密也是显宗里面的“密”。

  我是没修过密,但是我想都是一个理。入门有多种方便,都是一个理。不用挑,只要是一个劲儿绷到底,都能做到。不管念佛还是打坐,还是参话头都能达到。对症下药,把握大局。

  为什么佛在世的时候讲的大部分都是小乘呢?因为那时候的人他不需要大乘。所以说,只要有个法门他就练,你说一句话他就可以歇了,何必还讲那么多干吗?

  现在不是,人的根机不行,知见越来越多。首先就是厌小求大,本身就有分别心,越大越好,这就是妄想心。所以根据你这心,佛说给你个大乘。大小有啥区别啊,是不是?没有啥区别,所以不要分别。

  一切事物本无分别,是众生心在分别。一分别你就入不了。只有不分别,处处不分别,就哪怕我不理解,我也不分别,我知道它是假的。知道是假的,慢慢时间长了,就和经书相应了。一旦这个问题要捅漏了,一漏一大片哪,一漏就一大片。最后捅到底了,那就完事了。

  一居士:想找个方法,最好、最圆满、最快的,都想找这个捷径。东找西找,没事看书比较,有时就觉得这好,有时觉得那个也不错。

  就选中一个,如果你依《金刚经》,你就选“音闻”那个耳根圆通法门。你看,念佛也走这条路,清净在音闻。就专门搞这个,修这一个就可以。就按这个修,谁说我也不变了。

  参话头我就参这句话头,今年参不了,我明年还参,就时时地参。我也没想什么时候成,我就想什么时候参,参到话头前面。一旦参到话头前面,那就像榔头一样,念刚一起来,“当”一锤子,当时就把它消下去了。消来消去,消到底儿了——那时还没消到底儿,真要消到底儿,一下就开悟了,桶底儿就脱落了,就完事了。这时候才开始正式起修,那才是修呢。

  主要就是不认真,就是多心。又想得佛的大涅槃,又想什么都要,什么也不放下。

  十一、度尽众生为自度 无有度者为度他

  ——众生度尽,度尽了没有众生,但是愿没尽,悲愿还在那儿。

  一居士:到最后什么也没得。

  道和利不相容,不相容的。如果你求利就不可以得道,有所求就不可以得道,有贪心不可以得道。得道和贪心是两回事,只有布施出去了才能道行积攒。

  原先我们从五台山行脚过来以后,就准备在东北住下,找个山地里边清净的地方。后来居士介绍到这来,看来还得继续找地方,暂时还是这么决定的。今天苏居士来了,领我们看看那个地方行不行,还是没决定。就是找比较好的地方,深山这一类的地方。

  人必须得静修一段。理是顿悟,事得渐修。另外,这个修和那个修不一样,如果你要是悟了,那就是去灰尘,这就真正开始修行了。但是我们现在稀里糊涂吧,话也不敢说,一说,不知道哪句话造成妄语了。所以说,就必须静心好好修,修完了以后去度众生,我们就是这个因缘。…

《参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