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二〇〇六年爲發心居士開示系列之一▪P2

  ..續本文上一頁少看。有人說:“少看?佛不是說“深入經藏”嗎?”深入經藏,不是多看叫深入經藏,而是要行。甚至你看得很少,但是你去行,這叫深入經藏。就像一朵花,雖然開得很紅,很好看,但它不香。看經也是一個道理,因爲你沒有行,所以它就不香;行了,這才香。

  不在于你看得多少,有的人就以爲看得多就好,成天看,看完了——看完就是看完了,全都變成知見了,有的說你說什麼我都明白,你說什麼我都清楚,甚至想去給別人講法了,這種用心不是修行。你要想當法師,這沒問題,你可以當“法師”,那你背得越多越好。但你想了脫生死,就別這麼幹。所以說這個問題得明白,無念不是好比登天,但也確實像登天一樣,因爲你原先在地上,但達到無念了,確實一步登天了。這時候心情也寬闊了,也知道法怎麼修了,那是無比的喜悅,確實很好。

  “好比登天”是難,但其實這並不難,關鍵在于我們的知見是否能放下。爲什麼咱們修行中有那麼一句話——“不許講理”,這成爲大悲寺的一個標准。現在不光大悲寺的居士知道,外面也知道大悲寺有一句“不許講理”。甚至有很多人寫信說:“師父,我不講理,如果師父認爲我對,那我就做,認爲我不對,那就不做了。”都知道依教奉行。

  爲什麼不讓講理?就是不讓你立知見。你所有的知見都要破除,特別是你熟悉的,比如說李居士會電工,你說你會電工,這個電工知識在你那就是個知見。你安燈泡,師父說:“你不對。”你說:“那不對,這個電燈就得這麼安。”那就完了。所以說禅宗就不能講理,告訴你這個鞋倒著穿,你也得穿走,你得想法穿走。有的說:“那鞋能倒著穿嗎?”哎,它就能倒著穿。說不能,那是因爲你沒有去穿,是你先有知見。

  我們的知見就是無明,你不去掉知見,就不可能破無明。只有破了無明才能達到無念,只有無念才能破無明。所以應該知道我們修行中的毛病,就是有知見,應該去掉知見,依教奉行。特別是你會的東西,千萬千萬不要執著。你會了,應該知道已經中毒了。像小于子會電焊,告訴他:“你這麼焊。”“哎!那能焊住嗎?”這就是知見。小孟開鏟車,說:“你把那給弄平了。”“哎呀!師父,這弄不平啊,這不是這麼個弄法。”這就是知見。要從世間法講,你們的做法對不對?對。但要了脫生死,你們就沒門了。在世間法上你們贏了,但在佛法上輸了,就是這麼個道理。要知道我們是了脫生死來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都看過《愚公移山》這個故事。你看愚公移山裏,那智叟是最聰明的人了,他告訴愚公:“這一座大山,你拿個小車天天推,能把山挪走嗎?”這愚公就愚蠢到底了:“我就天天推,我推不了,還有我的後代呢,還有再後面的人呢,他可以投生的,再過來接著推。”由于他這種沒有知見的想法,沒有把這個山看成是多大,只想到推,所以這兩座大山也好,是幾座大山也好,到底叫他給挪走了。書上說的是感動神仙,所謂的神仙幫他挪走,實際上神仙是誰?就是他自己。因爲他沒有知見,所以一切物質在他眼裏已經失去了能量和體積。我們呢,先立了知見,所以在物質上就困住了,就走不動了。我舉這麼個例子,就是說你去掉知見,你就有無窮無盡的力量。

  《楞嚴經》講了,你不知你的心外洎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都是你心中之物。整個宇宙只不過是你心中的一點輕雲,就像海裏一浮漚,一個水泡。而你的心是無量無窮的,沒有邊沒有沿,宇宙在你心中只不過是一個小漚泡而已。你爲什麼不能發揮心的作用?是因爲有了我相,因爲不知道無常,不知道一切都是空,所以說你就被這個困住。如果你通過修行把這些東西去掉了,那就成就了。

  這個問題就講到這裏。

  ●發菩提心與行持菩提心

  ——我們想發菩提心,首先應該從叁皈開始,這樣才能抓住修行的路程。

  第叁個問題:頂禮師父!請您給弟子們開示,有些師兄不知道如何發心,如何發菩提心?如何行菩提心?

  如何發心?我們知道,我們的心有兩種,一個是世間的知見,一個是妙明真心。我們想發什麼心呢?我們想發明我們的妙明真心,也就是菩提心。怎樣發菩提心?我們現在的心,是被無明那個心,也就是財色名食睡那個心給擋住了,不能見妙明真心。所以我們必須先去掉貪嗔癡,只要去掉貪嗔癡,就是發菩提心。

  如何去發菩提心?首先要從戒律開始。大家有的是發心出家的,有的是來護持道場的,不管從哪方面講,都是想修行。修行中主要對治煩惱的方法就是戒定慧。戒定慧從哪開始呢?第一個從戒。戒從哪開始?從叁皈開始,一定要從叁皈開始。因爲叁皈一直通到我們成佛,沒有叁皈就不能成佛。叁皈在戒定慧裏始終是貫穿著,一開始學佛就是這個叁皈依,一直到戒、到定、到慧,都必須有叁皈,只有叁皈才能達到解脫。我們想發菩提心,首先從叁皈開始,這條路不能走錯了。

  什麼是叁皈?我們都知道: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是把你的身口意交給叁寶。怎麼去交?第一個,我們喝一口水,要供養叁寶;我們吃飯要供養叁寶;我們穿衣穿鞋都要供養叁寶;包括說話,剛開始說話都得供養叁寶。你只有不斷地供養叁寶,才能夠得到戒定慧。因爲這個叁皈依是最直接的方法、最真實的方法、最徹底的方法,也是最殊勝的方法。我們現在是不知道這個叁皈依的重要,有時候嘴上是叁皈依,但行爲並沒有叁皈依。修行就在眼下,只有你眼下不斷地進行叁皈,才會得到這個法。

  有時候說:“我對戒律不明白,我對定力做不下去……”就是因爲你這個叁皈依不到位。早晨起來了,第一個拿水,自己先喝一口,洗臉的時候,拿起水就洗了。你喝口水就被水所毒,你洗臉就被水所傷。你說:我穿雙鞋,都是我花錢買的鞋,或我從家帶來的鞋,或常住的鞋。只要穿上鞋就被鞋所傷,吃飯被飯所傷,沒有不傷的。我們每天的生活都在增加無明。怎麼樣控製無明的增長?就是叁皈依。我喝水時候要叁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雖然你不明白實相,但你也必須要念這個叁皈。穿鞋也得念,穿衣也得念,洗臉也得念,喝水也得念。

  你看佛教裏,齋堂早晨做好熱水,頭一個就要供到佛跟前,要供養水。爲什麼供養水?就是要叁皈依,不被水害。因爲我們衆生每天都要和這些妄想作鬥爭。什麼是妄想?就是我們生活所用的一切物質,這都是我們妄想所化成的。只有不斷地叁皈才能不斷地提高我們的覺悟性,才能找到回家的路程。你念了叁皈,或者心裏憶念了叁皈,這個害處馬上就變輕。

  佛經裏有那麼一個故事,過去那大鵬金翅鳥老吃龍,後來龍就向佛求救,佛就給它袈裟上的一個布條,叫它拴在龍角上,那大鵬金翅鳥就不敢吃它。還有天神和阿修羅鬥爭,打起來了。這個玉皇大帝被攆得沒地方跑了,最後求佛,佛也給他袈裟上的一條布,叫他拿著布條去跟阿修羅作鬥爭,結果就給阿修羅打跑了。爲什麼袈裟能起到這麼大的作用?因爲都是叁皈的力量。叁皈是什麼?就是真理。包括大鵬金翅鳥,還有這個玉皇大帝,這一切事情都是幻境,只有叁皈,這才能破這個幻境。所以說有了叁皈,一切幻境它都要消失的。

  所以我們想發菩提心,首先應該從叁皈開始,這樣才能抓住這個修行的路程。抓住了叁皈,再抓住五戒。因爲戒定慧,有了戒,你才有了一切功德生長的土壤。戒像大地一樣,一切功德皆因戒而生長,所以說所有的功德必須從戒中生長,沒有戒一切功德都不生長。有的人說:“我先修定,我先修慧。”實際上你就是忙活半天,最後還得轉回來。有時候甚至還造了業,誹謗戒律。等你想轉的時候,有時候都不給你機會了。所以說想走正確的道路,必須從戒開始。

  我們知道五戒就是殺盜淫妄酒,這裏就不詳細講了,大家都知道,想發菩提心就要嚴格從戒律下手。比如“殺”,凡是殺生的話不允許說,不光是親手殺不允許,就是贊歎殺也不允許,一切殺生都不允許做。“盜”也是一樣,不光是不能拿別人的東西,就是盜的想法也不允許有,也不能鼓勵別人去盜,也不能裝糊塗:“他拿他的吧,他拿來我用才好呢,反正和我沒關系,他盜的。”你說沒關系,實際上就已經有關系了,他就是爲你盜的,你怎麼能說沒關系呢,是不是?所以你說沒關系,那這個罪業你就背上了,實際上就上了同一條船。

  “淫”也是一樣。這個不淫欲啊,更重要。不光是自己不能邪淫,包括正淫也不能淫,也不能勸別人,也不能贊歎。有的居士來了,說要結婚,比如說今天就有問的,說:“師父,我最大的障礙就是這個婚姻的事情老不成功,老是不愉快。”我說這是好事,是難得的好事。我說,不成就本身就是成就,你這個不搞男朋友,本身就是一個清淨。如果你有了男朋友,你就墮落到這個“監獄”裏去了。後來她聽我這麼一講,還挺高興。我說你如果不結婚多清淨,有機會出家不更好嗎?她雖然沒答應出家,但樂了,心裏開了。

  就是說什麼意思?如果你有一念:“哎呀!你看你太難了,想點什麼辦法呢?”你已經墮落淫欲裏去了,不允許啊!一點都不允許。比如說一個狗,或一個馬,要配種,“哎!這個馬做種馬挺好。”已經墮落淫欲裏去了,這都不允許。不能有半點隨喜贊歎,何況給人結婚作證明,做媒人,那就更不允許了。那都是違犯佛的戒律,也是輪回的根本,因爲你那個念裏有這個東西,將來必然要結果。

  我們不光是這些事情不許做,就包括念頭也要控製,要改變。這樣不斷地嚴持戒律,再加上修禅定,這才能逐漸地開發智慧。有了定力,智慧才能正確地顯露出來。因爲有了正確的戒律,才會有正確的定力;有了正確的定力,才會有真正的智慧。有的人雖然有一點小的境界現前,實際上那裏邊還有不少魔道的地方。有的剛有點境界現前,馬上就跑到魔道裏去了,甚至發狂發瘋,連佛法都誹謗,最後甚至下地獄。這就是他沒有次第往上修,我們必須按照戒定慧這種次第往上修,才真正地保證你的修行。

  這是如何發菩提心,那如何去行菩提心呢?誰能答一下子?你說。

  一居士:就是死。

  對,就是以死的心來護持戒律,用不怕死這種心去行持,你這菩提心才能逐漸地發起來。你看釋迦牟尼佛不斷地舍身喂虎,就是發菩提心;甚至爲半句偈子去舍生命,也是發菩提心。我們也是這樣,雖然我們不能說“你去死”,但是這個心要常常有,要常常作舍命想。

  比如說佛的戒律裏有這麼一條記載:有兩個比丘去見佛,其中有一個喝了有蟲的水去見佛;有一個沒有喝有蟲的水,在半路渴死了。後來佛就說這個喝過水的人:“你見我等于沒見。”同時稱贊不喝水,守住佛戒律的人,說:“他早來見我了,而且已經成就了。” 他因爲沒有喝水而渴死了,但生天了,因爲守戒律的這個心生天了。生天以後馬上就到佛那去了,佛就給他講法,馬上就證果位了,成羅漢了。這一瞬間就成就,就是這樣。所以說你沒有這種決心,你想去行菩提心,它不具備這個行菩提心的力量。

  菩薩都是舍命來換的。你看舍利弗,爲了行菩薩道,把眼珠都挖給別人。結果那人還把眼珠踩了一腳,說嫌臭。都是這麼行菩提心的。所以說,只有這麼行,才能行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成佛的心,我們就得用命,用自己的身口意來換。你要沒有這種決心,那還是不行。不要有僥幸的想法,可能有時候想:“這個事輪不到我吧?菩提心都是給那些大菩薩發的,到我這用不著了,佛給我摩摩頂,給我授記就行了。我又能保住身體,又不遭罪,最後還能成佛。”你記住,天下沒有便宜事情,這考驗早晚都會輪到每個人身上。你越有這種舍命心,還真就不見得找你。因爲你已經夠格了;你若不夠格,早晚非找你不可,你跑也跑不掉。

  如何行菩提心,這個要講起來很長,就不再詳細講了。爲什麼要講一點?就是大家要行菩薩道,要舍命、舍血肉、舍骨髓,舍去自己的一切來行菩薩道,這才能有菩薩道可行。

  好,由于時間的關系,今天就講到這裏。

  

《二〇〇六年爲發心居士開示系列之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