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〇六年爲發心居士開示系列之二
◎妙祥法師 講述
時間:二〇〇六年十一月十六晚
地點:遼甯省海城大悲寺念佛堂
聽衆:道場內男居士約叁十多人
●收攝六根爲反聞
●堅固道心
●忏悔業障
●無我真自在
●關于老年人出家及受大戒
●收攝六根爲反聞
——我們修道,就是要把這個聞扭轉過來,反其道而行之——不聞。
第一個問題:自己沒有定力和智慧,看到經論說念佛好,就想念佛;經論說參禅好,又想參禅。請師父開示,平時應該多聞思什麼?如何用聞思?應該怎樣看待聞思修和戒定慧的關系?
這個聞思啊,不是說你看經就叫聞,你用腦子去想就叫思。什麼叫聞思?什麼叫聞思修?就是反聞聞自性,這叫聞思。平時怎樣去修行?首先要懂得什麼叫聞思修,如果不懂得聞思修,就像六祖講的,看經被經轉。雖然我們看經生起了歡喜,對佛菩薩,對佛法有了一定的認識,但這和了脫生死沒有關系,只是一種善法和善根。要想了脫生死,就要反聞。
反聞和經書是怎麼樣的關系呢?經書講的是讓我們怎樣去反聞,經書並不是告訴我們,你應該這麼樣地去看問題,那樣地看問題,是告訴我們怎樣用功去反聞的問題。所有的經典都告訴我們這一句話,“要反聞”。如果我們認爲經書講的是宇宙的真理和道理,那你就錯了。因爲宇宙的道理和真理不在文字上,在我們內心中。只有你內心進行反聞了,才是真正地知道了道理。如果你只是知道書裏的道理,那只是知見,沒有入佛知見,那就是被經所轉。
所以說這個反聞是很重要的,我們修行中首先就要解決這個問題。念佛是爲了修反聞,參禅是爲了修反聞。如果懂得反聞,念佛修禅都是一樣,甚至每天吃飯、睡覺都是一樣。如果你不懂得反聞,就時時刻刻地處在分別心之中,被六根所轉。
我們怎樣來用這個聞思修,就是怎樣來修行?首先要知道什麼叫“聞”。眼睛看也叫聞,耳朵聽也叫聞,身上觸也叫聞,我們平時不斷地在輪回,就是因爲我們用錯了這個聞,我們追求了一個能聞和所聞。比如說我走道,看到一棵樹,看這棵樹有多高有多大;或者看到一朵花,開得紅不紅,鮮豔與否,是否有香氣,甚至香氣鑽到鼻子裏;或走到樹林裏,鳥的叫聲非常悅耳;或走到市場,看到了各種的男女相;聽到叫賣聲和汽車的聲音,這就叫聞;或是感受到天氣的冷熱,這也叫聞。這叫能聞和所聞,這就是六道輪回的現象。
那我們修道,就是要把這個聞扭轉過來,反其道而行之——不聞。也就是不聞,就叫反聞。怎樣去反聞呢?就是說眼睛不看,耳朵不聽,鼻子不嗅,身子不觸,不去分別。比如說走到市場,目光下垂。雖然眼睛不看了,但他的叫賣聲往耳朵裏鑽,這時候你要保持一個念頭——不聽。或是念佛號,或是集中精力,雖然它聲音鑽進來,逐漸逐漸地就輕了。也就是說要不聽不看。剛開始不看,也很難受,那眼睛它作不了主,控製不了。你想不看,那眼睛它自己就往外看,你就得硬拉回來。剛想擡頭,馬上把頭低下,不瞅;眼角剛想掃一眼,馬上要回來。
比如說前面站個人,突然你感覺到你眼睛已經在往他那瞅,已經看到他的鞋了。看到鞋,我不應該看到褲子;看到褲子,我不應該看到衣服;看到衣服,我不應該看到臉。就馬上把這個眼根轉過來,不去看,這就是反聞。爲什麼說不看就叫反聞呢?因爲我們的六根不斷地攀緣,就像這個烏賊用須子到處去觸,我們的六根和它一樣,到處去攀緣,什麼東西都要看,什麼東西都要聽。不看不聽,他就好像不能生存一樣。所以我們知道,這是我們的攀緣心。
佛講,衆生爲什麼有生死?皆因爲有了攀緣,有了攀緣就有了生死。當你不聞的時候,也就是說你不看不聽的時候,它怎麼能反聞呢?因爲你的六根不再往外走了,不再伸得很長很長,它自然就回來了。不是說我使勁往裏收,有一個能收叫反聞,不是這個意思。只要是你不看不聽,六根自己就往回來了。它不斷地縮短,越來越短。今天不看,明天不看,雖然心裏很難受,但是時間長了,逐漸養成習慣了,這個眼睛就不擡了,耳朵就不往外聽了。功夫做久了,最後就是眼睛見到如同沒見,耳朵聽到如同沒聽。就是火車擱你跟前跑,你也沒有聽到它有任何絲毫的動靜,這就是反聞的功夫。要想知道,一動念,馬上就知道了那聲音;如果想不知道,什麼聲音也沒有,這就是初步反聞的功夫。這只是初步,它並不是究竟。
首先把六根收回。收回六根,收到哪裏去呢?因爲六根的放逸是一種妄想,如果把妄想滅了,那就是清淨本然,那就是我們清淨的自性。所以佛講“性成無上道”,只要反聞,去掉了這個妄想的六根,就會成佛了,也就是見到我們的自性。爲什麼要參禅?就是用一句話頭,把這個六根鎖住;爲什麼要念佛?就是把六根要鎖住,這都是在做反聞的功夫。
“應該怎樣看待聞思修和戒定慧的關系?”什麼是戒?攝心爲戒。你用反聞的功夫就是在持戒,持戒就是在反聞。有的人認爲這個持戒不重要,我就反聞重要,這是不正確的,因爲持戒就是反聞,不讓你貪戀,不讓你追求,就是要斷你六根。爲什麼要吃一頓飯?就是要斷你的這個貪欲心——你的舌根和你的味覺。因爲這個味覺和舌根都是不斷地利用食物在打著妄想,它在攀緣,所以說這個就是生死輪回。我們嚴持齋戒,日中一食,就是要收回這個六根。以前我跟大家講過,“如果你這個反聞的功夫做得好,在過齋的時候,進去是凡夫,出來可能是聖人”。所以說反聞對我們十分重要,反聞和戒都是一個意思,戒就是反聞。
我們展開反聞首先要從戒開始,如果對一個物質你都控製不了,你的六根也就是在放逸;如果對物質你能夠控製了,有了戒的行爲,也就有了六根被收回來的結果。所以說戒是束身,它把我們放逸的六根都控製住。戒是收六根最基礎、最有效的辦法,沒有戒就不可能産生反聞。有的人說:“我可以做功夫,我不看,但可以不守戒。”這就是個矛盾,你這面好像是在做功夫,但是那面又被物質和環境所轉。這就是沒有反聞功夫。
只有有了反聞,我們才會有了真正的思。聞思修啊,什麼叫思?也就是不思而思。不是用腦子去考慮、去想叫思,不是用這個思惟去思,那是在放逸你的六根,因爲你在用意根。你意根的使用,還是在輪回之中。只有不去思了,才是真正的思。你能夠這樣做,就會産生定力,就會生起智慧。用反聞的功夫,不思而思的用心方法,這就是修。
修什麼?無所得——沒有所得,那就是修。如果你認爲有所得,那你還是沒在修。因爲佛法的道路像虛空一樣,沒有相貌,沒有阻礙。如果你認爲你在修,或你有一個“修”字,或是你有所得,你就在這個道路上,自己又設立了一個障礙,自己又弄了一個化城,就修不動了。只有我們能夠放下能得和所得——我們修什麼?就是去掉毛病和習氣。因爲佛性不從外得,它沒有生滅,本來就是現成的。如果有生滅,那就不是佛性。既然沒有生滅,它也不會增和減,不增不減,所以它不存在一個所謂的修。
那我們這個修指的是什麼?就是去毛病習氣、嚴持戒律、修禅定、念佛等等,也就是反聞和思——不思而思。只要我們功夫做到了,智慧自然就生起來了。所以對這個用功的方法一定要注意,不在于你修多長時間,關鍵就是在你的用心是否正確。如果不正確,那離了脫生死還有很長的距離。這個問題就講到這。
當然了,這個問題要大家回去以後努力,得靠功夫一點點地鍛煉,一點點地摸索,這才行。首先要從戒律開始,你記住了,首先要從無我開始。怎樣無我?那就是依教奉行。說你,批評你,表揚你,都不允許起心動念,從這開始。從什麼開始?從不怕苦開始。要有一個,就是累死了,我也心甘情願,從沒有絲毫的怨言。因爲人最可怕的就是回避體力勞動。一有體力勞動,就有了想法,認爲這個是累所造成的。一個累都克服不了,就說明這個妄想還是很大的,還有它的貪欲和貪戀。釋迦牟尼佛爲什麼在雪山六年的苦修?就是要斷這個貪欲。經過六年的苦修,在菩提樹下才成佛道。所以我們也是用苦修來了脫生死。不是苦修沒有意義,苦修是非常好的一個辦法,只是我們回避了最好的辦法,而且想另找一條便宜的道路。你記住,天下沒有便宜可找,如果你認爲有便宜可找,你的心已經不老實了,你就不能聞思修了。只有心老實,不管什麼樣的困難我都去做,雖然身體沒有勁,我也要努力。按要求做到,身體雖然累了,但心不累,這樣你才能前進。
●忏悔業障
——真正的忏悔不是口頭表達,是發自內心並且身體力行的改過。
第二個問題:怎樣忏悔自己的業障?業障能不能忏悔掉?怎樣寫忏悔日記才是合格的?
“怎樣忏悔自己的業障?”那就是真心忏悔。不是說我想一想,跟別人說我忏悔,只是口頭上忏,沒有真心去忏,這就不行了。
“業障能不能忏悔掉?”業障是能忏悔掉的。關鍵是你忏悔得深刻不深刻,忏悔到哪個地步。你光說忏悔,表面上說了“忏悔”這個詞句,但內心並沒有忏悔,這就不行。我們都知道,有一句俗話:“悔,能把腸子悔青了”,就得有那種心態。忏悔的時候,就像腸子要悔青了一樣,痛哭流涕,痛不欲生。有的說“我流淚”,流淚是正確的。有的說:“我不光流淚,連鼻涕也流出來了。”那更是正確的。忏悔的時候就得有這麼個心才能察覺自己的毛病,只有這個心才能深入,才能破除我們的障礙,也就是破除我們的業障,只有這樣忏悔才能見光,這才能消業。
“怎樣寫忏悔日記?”那就是我們有了問題,一點都不覆藏,馬上寫上。寫上日記以後,要反複地看。不是寫完就完事了,本子往那一合就不管了,要反複地看。今天寫日記,明天還要看,後天還要看,連續地…
《二〇〇六年爲發心居士開示系列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