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二〇〇六年为发心居士开示系列之二

  二〇〇六年为发心居士开示系列之二

  ◎妙祥法师 讲述  

  时间:二〇〇六年十一月十六晚

  地点:辽宁省海城大悲寺念佛堂

  听众:道场内男居士约三十多人  

  ●收摄六根为反闻

  ●坚固道心

  ●忏悔业障

  ●无我真自在

  ●关于老年人出家及受大戒

  

  ●收摄六根为反闻

  ——我们修道,就是要把这个闻扭转过来,反其道而行之——不闻。

  第一个问题:自己没有定力和智慧,看到经论说念佛好,就想念佛;经论说参禅好,又想参禅。请师父开示,平时应该多闻思什么?如何用闻思?应该怎样看待闻思修和戒定慧的关系?

  这个闻思啊,不是说你看经就叫闻,你用脑子去想就叫思。什么叫闻思?什么叫闻思修?就是反闻闻自性,这叫闻思。平时怎样去修行?首先要懂得什么叫闻思修,如果不懂得闻思修,就像六祖讲的,看经被经转。虽然我们看经生起了欢喜,对佛菩萨,对佛法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这和了脱生死没有关系,只是一种善法和善根。要想了脱生死,就要反闻。

  反闻和经书是怎么样的关系呢?经书讲的是让我们怎样去反闻,经书并不是告诉我们,你应该这么样地去看问题,那样地看问题,是告诉我们怎样用功去反闻的问题。所有的经典都告诉我们这一句话,“要反闻”。如果我们认为经书讲的是宇宙的真理和道理,那你就错了。因为宇宙的道理和真理不在文字上,在我们内心中。只有你内心进行反闻了,才是真正地知道了道理。如果你只是知道书里的道理,那只是知见,没有入佛知见,那就是被经所转。

  所以说这个反闻是很重要的,我们修行中首先就要解决这个问题。念佛是为了修反闻,参禅是为了修反闻。如果懂得反闻,念佛修禅都是一样,甚至每天吃饭、睡觉都是一样。如果你不懂得反闻,就时时刻刻地处在分别心之中,被六根所转。

  我们怎样来用这个闻思修,就是怎样来修行?首先要知道什么叫“闻”。眼睛看也叫闻,耳朵听也叫闻,身上触也叫闻,我们平时不断地在轮回,就是因为我们用错了这个闻,我们追求了一个能闻和所闻。比如说我走道,看到一棵树,看这棵树有多高有多大;或者看到一朵花,开得红不红,鲜艳与否,是否有香气,甚至香气钻到鼻子里;或走到树林里,鸟的叫声非常悦耳;或走到市场,看到了各种的男女相;听到叫卖声和汽车的声音,这就叫闻;或是感受到天气的冷热,这也叫闻。这叫能闻和所闻,这就是六道轮回的现象。

  那我们修道,就是要把这个闻扭转过来,反其道而行之——不闻。也就是不闻,就叫反闻。怎样去反闻呢?就是说眼睛不看,耳朵不听,鼻子不嗅,身子不触,不去分别。比如说走到市场,目光下垂。虽然眼睛不看了,但他的叫卖声往耳朵里钻,这时候你要保持一个念头——不听。或是念佛号,或是集中精力,虽然它声音钻进来,逐渐逐渐地就轻了。也就是说要不听不看。刚开始不看,也很难受,那眼睛它作不了主,控制不了。你想不看,那眼睛它自己就往外看,你就得硬拉回来。刚想抬头,马上把头低下,不瞅;眼角刚想扫一眼,马上要回来。

  比如说前面站个人,突然你感觉到你眼睛已经在往他那瞅,已经看到他的鞋了。看到鞋,我不应该看到裤子;看到裤子,我不应该看到衣服;看到衣服,我不应该看到脸。就马上把这个眼根转过来,不去看,这就是反闻。为什么说不看就叫反闻呢?因为我们的六根不断地攀缘,就像这个乌贼用须子到处去触,我们的六根和它一样,到处去攀缘,什么东西都要看,什么东西都要听。不看不听,他就好像不能生存一样。所以我们知道,这是我们的攀缘心。

  佛讲,众生为什么有生死?皆因为有了攀缘,有了攀缘就有了生死。当你不闻的时候,也就是说你不看不听的时候,它怎么能反闻呢?因为你的六根不再往外走了,不再伸得很长很长,它自然就回来了。不是说我使劲往里收,有一个能收叫反闻,不是这个意思。只要是你不看不听,六根自己就往回来了。它不断地缩短,越来越短。今天不看,明天不看,虽然心里很难受,但是时间长了,逐渐养成习惯了,这个眼睛就不抬了,耳朵就不往外听了。功夫做久了,最后就是眼睛见到如同没见,耳朵听到如同没听。就是火车搁你跟前跑,你也没有听到它有任何丝毫的动静,这就是反闻的功夫。要想知道,一动念,马上就知道了那声音;如果想不知道,什么声音也没有,这就是初步反闻的功夫。这只是初步,它并不是究竟。

  首先把六根收回。收回六根,收到哪里去呢?因为六根的放逸是一种妄想,如果把妄想灭了,那就是清净本然,那就是我们清净的自性。所以佛讲“性成无上道”,只要反闻,去掉了这个妄想的六根,就会成佛了,也就是见到我们的自性。为什么要参禅?就是用一句话头,把这个六根锁住;为什么要念佛?就是把六根要锁住,这都是在做反闻的功夫。

  “应该怎样看待闻思修和戒定慧的关系?”什么是戒?摄心为戒。你用反闻的功夫就是在持戒,持戒就是在反闻。有的人认为这个持戒不重要,我就反闻重要,这是不正确的,因为持戒就是反闻,不让你贪恋,不让你追求,就是要断你六根。为什么要吃一顿饭?就是要断你的这个贪欲心——你的舌根和你的味觉。因为这个味觉和舌根都是不断地利用食物在打着妄想,它在攀缘,所以说这个就是生死轮回。我们严持斋戒,日中一食,就是要收回这个六根。以前我跟大家讲过,“如果你这个反闻的功夫做得好,在过斋的时候,进去是凡夫,出来可能是圣人”。所以说反闻对我们十分重要,反闻和戒都是一个意思,戒就是反闻。

  我们展开反闻首先要从戒开始,如果对一个物质你都控制不了,你的六根也就是在放逸;如果对物质你能够控制了,有了戒的行为,也就有了六根被收回来的结果。所以说戒是束身,它把我们放逸的六根都控制住。戒是收六根最基础、最有效的办法,没有戒就不可能产生反闻。有的人说:“我可以做功夫,我不看,但可以不守戒。”这就是个矛盾,你这面好像是在做功夫,但是那面又被物质和环境所转。这就是没有反闻功夫。

  只有有了反闻,我们才会有了真正的思。闻思修啊,什么叫思?也就是不思而思。不是用脑子去考虑、去想叫思,不是用这个思惟去思,那是在放逸你的六根,因为你在用意根。你意根的使用,还是在轮回之中。只有不去思了,才是真正的思。你能够这样做,就会产生定力,就会生起智慧。用反闻的功夫,不思而思的用心方法,这就是修。

  修什么?无所得——没有所得,那就是修。如果你认为有所得,那你还是没在修。因为佛法的道路像虚空一样,没有相貌,没有阻碍。如果你认为你在修,或你有一个“修”字,或是你有所得,你就在这个道路上,自己又设立了一个障碍,自己又弄了一个化城,就修不动了。只有我们能够放下能得和所得——我们修什么?就是去掉毛病和习气。因为佛性不从外得,它没有生灭,本来就是现成的。如果有生灭,那就不是佛性。既然没有生灭,它也不会增和减,不增不减,所以它不存在一个所谓的修。

  那我们这个修指的是什么?就是去毛病习气、严持戒律、修禅定、念佛等等,也就是反闻和思——不思而思。只要我们功夫做到了,智慧自然就生起来了。所以对这个用功的方法一定要注意,不在于你修多长时间,关键就是在你的用心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那离了脱生死还有很长的距离。这个问题就讲到这。

  当然了,这个问题要大家回去以后努力,得靠功夫一点点地锻炼,一点点地摸索,这才行。首先要从戒律开始,你记住了,首先要从无我开始。怎样无我?那就是依教奉行。说你,批评你,表扬你,都不允许起心动念,从这开始。从什么开始?从不怕苦开始。要有一个,就是累死了,我也心甘情愿,从没有丝毫的怨言。因为人最可怕的就是回避体力劳动。一有体力劳动,就有了想法,认为这个是累所造成的。一个累都克服不了,就说明这个妄想还是很大的,还有它的贪欲和贪恋。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在雪山六年的苦修?就是要断这个贪欲。经过六年的苦修,在菩提树下才成佛道。所以我们也是用苦修来了脱生死。不是苦修没有意义,苦修是非常好的一个办法,只是我们回避了最好的办法,而且想另找一条便宜的道路。你记住,天下没有便宜可找,如果你认为有便宜可找,你的心已经不老实了,你就不能闻思修了。只有心老实,不管什么样的困难我都去做,虽然身体没有劲,我也要努力。按要求做到,身体虽然累了,但心不累,这样你才能前进。

  ●忏悔业障

  ——真正的忏悔不是口头表达,是发自内心并且身体力行的改过。

  第二个问题:怎样忏悔自己的业障?业障能不能忏悔掉?怎样写忏悔日记才是合格的?

  “怎样忏悔自己的业障?”那就是真心忏悔。不是说我想一想,跟别人说我忏悔,只是口头上忏,没有真心去忏,这就不行了。

  “业障能不能忏悔掉?”业障是能忏悔掉的。关键是你忏悔得深刻不深刻,忏悔到哪个地步。你光说忏悔,表面上说了“忏悔”这个词句,但内心并没有忏悔,这就不行。我们都知道,有一句俗话:“悔,能把肠子悔青了”,就得有那种心态。忏悔的时候,就像肠子要悔青了一样,痛哭流涕,痛不欲生。有的说“我流泪”,流泪是正确的。有的说:“我不光流泪,连鼻涕也流出来了。”那更是正确的。忏悔的时候就得有这么个心才能察觉自己的毛病,只有这个心才能深入,才能破除我们的障碍,也就是破除我们的业障,只有这样忏悔才能见光,这才能消业。

  “怎样写忏悔日记?”那就是我们有了问题,一点都不覆藏,马上写上。写上日记以后,要反复地看。不是写完就完事了,本子往那一合就不管了,要反复地看。今天写日记,明天还要看,后天还要看,连续地…

《二〇〇六年为发心居士开示系列之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