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二〇〇六年为发心居士开示系列之二▪P2

  ..续本文上一页看,也就是连续地忏悔。说第二天又加了一条怎么办?那就加在一起看。忏悔几天以后,过一段时间还翻开重新看一看,这样忏悔才广泛,才深入。我们就会永远记住它,效果就非常好。

  通过几个居士对写忏悔日记的感受——一个天津居士,他说忏悔了一个多月以后,心里特别地广阔,像没有“我”一样,特别的欢喜和自在。还有一个鞍山居士,当老师的,他说:“我忏悔以后,就是操场上有一块小石头,都不能不捡。本来按照习惯来讲,我可以不管它,但我已经忏悔了,回头就得把它捡起来,不敢不捡。”通过忏悔,一点坏事他也不敢做,好事呢,必须得做。否则的话,“如果我不做,还得写忏悔,就对不起自己了。”所以他做了一两个月以后,说:“我的心量就像虚空一样,非常的广阔,也非常的愉快,没有什么可贪恋的。”他和这位天津居士的感受都是一样的。

  就是说这种忏悔的方法非常有效,所以咱们一直要求大家写忏悔。写忏悔你不要光覆藏了,写完了不给别人看,谁看都可以。虽然有很多的事情怕别人知道,就是因为怕别人知道,所以我就给它暴露,暴露以后,就不敢做了。要这样写忏悔日记。

  ●无我真自在

  ——有我相,就有了生死;无我相,就了生死。

  第三个问题:怎样才能无我相?

  也就是不自私,有牺牲精神。怎么样才是不自私?比如说进这个门,你们俩人同时在走,一个从里面出,一个从外面进,当相遇的时候,如果想修无我相,你就给他让路,给他开门。岁数大的,甚至是小孩我也给你开门,我让你先走。这就是修无我相。不是说等遇个大事情,有火坑我直接去跳,那叫修无我相。那个机会很少,有时候你这一辈子也遇不到一次,遇到了还不知道你跳不跳呢。所以说平时你不做,到时候你不能跳。我们平时就要培养无我。

  我们寮房里居士多,有的汗味比较重,有的脚臭,他就忍不住了:“这谁的脚这么臭?”那你就没修无我相,就有了我相。要怎样去修?应该不要怕,还欢喜地接受。当你接受了,欢喜和理解了,有时候这个味就变了,它就不臭了,而变成了一种清净,而且能治你好多病。为什么能治好多病?因为有我相,就有了生死;无我相,就了生死。了生死就不被物质所转。所以说,怎么样无我相?当表扬你的时候,你就像没听着一样,“不是在表扬我,他是在称赞戒律,称赞常住,称赞三宝”,这才行。当批评你的时候,你知道,这是帮助我,这是在成全我,这是菩萨行为。同时也应该知道,谁在批评我——能批评和所批评都是虚妄的。这样才能无我相。

  要讲起无我相,有很多很多,不详细讲了。主要一个,不能发脾气,这个很重要。特别是要经得住考验,我们来出家,不能今天挺好,明天就起烦恼,后天就要退道,大后天就要跑。他就认为没有意思,不如回家去玩去。为什么这样?因为他有了我相,他老跟着自己的心情去走,这就是我相;跟着自己的感觉去走,这就是我相;跟着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去走,这都是我相。

  过去啊,听我母亲讲过一个故事:说在山东的时候,一次俩人下地,都是年轻人。下地的时候,前面这个人拿锄头往肩膀上一搁,这锄头一下把后面人的脑袋就给打了个窟窿。当时血流得很多,后面那个人就顺手在地上拿一把土,泥巴,就糊在脑袋上,说:“没有问题,没事!没事!”在情况突然来的时候,没有生任何气,而且还安慰对方:“没有问题,没有事。”这就是无我相。

  我们要是被碰一下,就说了:“你看你这人,怎么不加小心,你不知道抬东西怎么抬啊?你看把我脚砸的、把我手碰的。”有时候嘴不说,眼睛也要瞪一瞪,这就是有了我相。还有的人,身体有点病,就小病大养,这就是有了我相。特别是有病,给自己创造休息条件的时候,不能假借条件养起来,该干的不干,该做的不做,那就是我相。无我相就是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条件,只有一个心,就是真实。换句话说,有一分力,我要尽一分力,只要有一口气在,我也要去努力,这才能无我相。第三个问题就解答到这块儿。

  ●坚固道心

  ——严持戒律是发菩提心的根本。

  第四个问题:怎样才能发起究竟坚固的菩提心?如何使其坚定不移而不致于退失?

  要想有究竟坚固的菩提心,就严持戒律,因为戒是无上菩提之本。有了戒才能生起无上菩提,因为戒能生长各种功德,没有戒一切功德不能生长。首先我们从戒律开始,只有这样,我们的菩提心才会真实,才会长远,才会坚固,而不被外境所转,也不会退失,这个很重要。如果没有戒律,你所谓的菩提心也就是浮在表面上,风雨一来,也就丢掉了。只有严持戒律才能生长菩提心,这就是佛法里的一个大秘密,又是公开的问题,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是密中之密,就是戒能生起菩提心。为什么要严持戒律?就是为了生起菩提心,只有这个心才能了脱生死。

  所以说,我们想了脱生死,首先从戒律开始。严持戒律,一丝一毫不能马虎,不能找方便,找开缘,投机取巧都不行。不管别人在不在都不允许有半点取巧之心。戒不是戒别人,是戒自己,戒自己那个心。只有这个心有了戒相,逐渐就会发起菩提心。当这个菩提心发起来的时候,它是无相的,是遍虚空的。生起这个菩提心的时候,他就会愿为一切众生舍去生命。

  好,这个就谈这些。

  ●关于老年人出家及受大戒

  ——佛在世的时候也有规定,规定六十岁不能受大戒。

  第五个问题:师父,为什么六十岁不能受大戒?

  这是佛协规定。佛协规定到六十岁不给受大戒,这是中国的规定。佛在世的时候也有规定,规定六十岁不能受大戒。为什么不能受大戒?因为在弘法利生方面已经有了障碍,再一个就是拖累佛教。但是也有特殊情况,比如说身体好,上进心强,努力修道,他也可能能活一百二十岁,或一百四十岁,那他正年轻,是吧!这时候可以考虑,不是说没有希望。

  第六个问题:师父,老年人出家有十种不利,请问哪十种不利?

  这个具体的先不讲。简单讲一个,就是老年人出家以后,这个年轻人就没有信心了。居士一看有岁数大的,认为这是老修行,都去向他请法。年轻的出家好几年了,反而给排在后面去。所以这个年轻人他就没有信心,说:“你看我这出家多少年,也不受尊重。”有这么个想法,这对僧团不利。还有哪些不利?那以后再说。

  但是老年人也有老年人的好处,一个是信心坚定,一个是吃过苦,也知道今天来之不易。年轻人就是光知道好,好来得也快,去得也快。不过老的也有这种情况,到病苦来的时候,就谁说的也不听了,扭头就跑:“我就不管了,谁说什么,劝我也不听。这眼看岁数大了,我得把这个身体搞好了脱生死去,病重要,我得顾身体去了。”光顾身体了,这也是一个弊病。

  另外,还有这个岁数大的,出家以后身体有的不行了,就需要照顾,有的时候刚出家就得配个侍者。比如说,比师父还老,所以弄得就麻烦,就是弘法时间也比较短。所以岁数大的发心出家得多考验。确实符合条件的,咱们也考虑剃度;不行的,就年轻咱也不考虑。

  《净心诫观法·诫观晚出家人心行法》 唐·终南山沙门 释道宣撰

  夫晚出家者,有十种罪过:

  一者,健斗,世言竭斗,俗气成性,我心自在,意凌徒众,不受呵责。

  二者,喜见他短,自谓精诚,所作事业,未必合道。短知短见,未解作解。言说常多绮语所摄。

  三者,见师僧过,起嫌恨心,烧灭功德,修三恶道。

  四者,轻慢他人,自谓丈夫,身心刚强,不从折伏。

  五者,举动造次,威仪不整,高语大笑,无所畏忌。

  六者,喜好瓶钵,衣服鲜华,心无实德,贪求利养。

  七者,心想散乱,忆俗时事,增长烦恼,不能如法对治。

  八者,笑他破戒,自谓清净。拘着相貌,不达真理。专愚执见,诤论取胜,未具五德。畜养沙弥,唯贪其力,无心教授。

  九者,不摄诸根,身疲神倦,放纵睡眠,不念明相,夜数恶梦,诸天不护。

  十者,创入佛法,莫沾道味,忧虑疑惑,情思还俗,嫌薄三宝,反怀悔恨。既自还俗,憎出家人,轻贱行者,成阐提业。

  此之十恶过患,是地狱、畜生、饿鬼正因,汝当省察,名为净心。

  偈曰:

  俗气力方强  三毒至猛盛  年晚始入道  犹守本时性

  不解将护他  造次强是正  自谓最精炼  七支未必净

  喧喧逐讲论  不肯修戒定  已说十种过  若犯须除屏

  身无一德行  沙弥度三两  有过不肯呵  犯罪不与杖

  破斋犯僧前  污戒恶名响  人天渐渐希  三途转增长

  唯教作福法  无轨令人仿  自身如小儿  况能调刚强

  处众好斗诤  恒怀嗔恨想  四辈不恭敬  眷属宁钦仰  

  今天由于时间关系,就讲到这里。对这些问题,大家要细心地琢磨,不是讲过就完事了,听了:“啊,挺好!”过去再一问,什么也不知道。这个因缘不太容易,因为大家这一夏天尽干活,不断地努力,用福报才培养出今天这种说法的因缘,大家一定要珍惜,不要轻易放过,要把它记录下来。记不下来,互相问一下,讨论一下,完了回来把它吸收进去,这样对我们修道就比较有利了。

  好,今天就到这里。

  

《二〇〇六年为发心居士开示系列之二》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