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看,也就是連續地忏悔。說第二天又加了一條怎麼辦?那就加在一起看。忏悔幾天以後,過一段時間還翻開重新看一看,這樣忏悔才廣泛,才深入。我們就會永遠記住它,效果就非常好。
通過幾個居士對寫忏悔日記的感受——一個天津居士,他說忏悔了一個多月以後,心裏特別地廣闊,像沒有“我”一樣,特別的歡喜和自在。還有一個鞍山居士,當老師的,他說:“我忏悔以後,就是操場上有一塊小石頭,都不能不撿。本來按照習慣來講,我可以不管它,但我已經忏悔了,回頭就得把它撿起來,不敢不撿。”通過忏悔,一點壞事他也不敢做,好事呢,必須得做。否則的話,“如果我不做,還得寫忏悔,就對不起自己了。”所以他做了一兩個月以後,說:“我的心量就像虛空一樣,非常的廣闊,也非常的愉快,沒有什麼可貪戀的。”他和這位天津居士的感受都是一樣的。
就是說這種忏悔的方法非常有效,所以咱們一直要求大家寫忏悔。寫忏悔你不要光覆藏了,寫完了不給別人看,誰看都可以。雖然有很多的事情怕別人知道,就是因爲怕別人知道,所以我就給它暴露,暴露以後,就不敢做了。要這樣寫忏悔日記。
●無我真自在
——有我相,就有了生死;無我相,就了生死。
第叁個問題:怎樣才能無我相?
也就是不自私,有犧牲精神。怎麼樣才是不自私?比如說進這個門,你們倆人同時在走,一個從裏面出,一個從外面進,當相遇的時候,如果想修無我相,你就給他讓路,給他開門。歲數大的,甚至是小孩我也給你開門,我讓你先走。這就是修無我相。不是說等遇個大事情,有火坑我直接去跳,那叫修無我相。那個機會很少,有時候你這一輩子也遇不到一次,遇到了還不知道你跳不跳呢。所以說平時你不做,到時候你不能跳。我們平時就要培養無我。
我們寮房裏居士多,有的汗味比較重,有的腳臭,他就忍不住了:“這誰的腳這麼臭?”那你就沒修無我相,就有了我相。要怎樣去修?應該不要怕,還歡喜地接受。當你接受了,歡喜和理解了,有時候這個味就變了,它就不臭了,而變成了一種清淨,而且能治你好多病。爲什麼能治好多病?因爲有我相,就有了生死;無我相,就了生死。了生死就不被物質所轉。所以說,怎麼樣無我相?當表揚你的時候,你就像沒聽著一樣,“不是在表揚我,他是在稱贊戒律,稱贊常住,稱贊叁寶”,這才行。當批評你的時候,你知道,這是幫助我,這是在成全我,這是菩薩行爲。同時也應該知道,誰在批評我——能批評和所批評都是虛妄的。這樣才能無我相。
要講起無我相,有很多很多,不詳細講了。主要一個,不能發脾氣,這個很重要。特別是要經得住考驗,我們來出家,不能今天挺好,明天就起煩惱,後天就要退道,大後天就要跑。他就認爲沒有意思,不如回家去玩去。爲什麼這樣?因爲他有了我相,他老跟著自己的心情去走,這就是我相;跟著自己的感覺去走,這就是我相;跟著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去走,這都是我相。
過去啊,聽我母親講過一個故事:說在山東的時候,一次倆人下地,都是年輕人。下地的時候,前面這個人拿鋤頭往肩膀上一擱,這鋤頭一下把後面人的腦袋就給打了個窟窿。當時血流得很多,後面那個人就順手在地上拿一把土,泥巴,就糊在腦袋上,說:“沒有問題,沒事!沒事!”在情況突然來的時候,沒有生任何氣,而且還安慰對方:“沒有問題,沒有事。”這就是無我相。
我們要是被碰一下,就說了:“你看你這人,怎麼不加小心,你不知道擡東西怎麼擡啊?你看把我腳砸的、把我手碰的。”有時候嘴不說,眼睛也要瞪一瞪,這就是有了我相。還有的人,身體有點病,就小病大養,這就是有了我相。特別是有病,給自己創造休息條件的時候,不能假借條件養起來,該幹的不幹,該做的不做,那就是我相。無我相就是任何情況下都不要條件,只有一個心,就是真實。換句話說,有一分力,我要盡一分力,只要有一口氣在,我也要去努力,這才能無我相。第叁個問題就解答到這塊兒。
●堅固道心
——嚴持戒律是發菩提心的根本。
第四個問題:怎樣才能發起究竟堅固的菩提心?如何使其堅定不移而不致于退失?
要想有究竟堅固的菩提心,就嚴持戒律,因爲戒是無上菩提之本。有了戒才能生起無上菩提,因爲戒能生長各種功德,沒有戒一切功德不能生長。首先我們從戒律開始,只有這樣,我們的菩提心才會真實,才會長遠,才會堅固,而不被外境所轉,也不會退失,這個很重要。如果沒有戒律,你所謂的菩提心也就是浮在表面上,風雨一來,也就丟掉了。只有嚴持戒律才能生長菩提心,這就是佛法裏的一個大秘密,又是公開的問題,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這是密中之密,就是戒能生起菩提心。爲什麼要嚴持戒律?就是爲了生起菩提心,只有這個心才能了脫生死。
所以說,我們想了脫生死,首先從戒律開始。嚴持戒律,一絲一毫不能馬虎,不能找方便,找開緣,投機取巧都不行。不管別人在不在都不允許有半點取巧之心。戒不是戒別人,是戒自己,戒自己那個心。只有這個心有了戒相,逐漸就會發起菩提心。當這個菩提心發起來的時候,它是無相的,是遍虛空的。生起這個菩提心的時候,他就會願爲一切衆生舍去生命。
好,這個就談這些。
●關于老年人出家及受大戒
——佛在世的時候也有規定,規定六十歲不能受大戒。
第五個問題:師父,爲什麼六十歲不能受大戒?
這是佛協規定。佛協規定到六十歲不給受大戒,這是中國的規定。佛在世的時候也有規定,規定六十歲不能受大戒。爲什麼不能受大戒?因爲在弘法利生方面已經有了障礙,再一個就是拖累佛教。但是也有特殊情況,比如說身體好,上進心強,努力修道,他也可能能活一百二十歲,或一百四十歲,那他正年輕,是吧!這時候可以考慮,不是說沒有希望。
第六個問題:師父,老年人出家有十種不利,請問哪十種不利?
這個具體的先不講。簡單講一個,就是老年人出家以後,這個年輕人就沒有信心了。居士一看有歲數大的,認爲這是老修行,都去向他請法。年輕的出家好幾年了,反而給排在後面去。所以這個年輕人他就沒有信心,說:“你看我這出家多少年,也不受尊重。”有這麼個想法,這對僧團不利。還有哪些不利?那以後再說。
但是老年人也有老年人的好處,一個是信心堅定,一個是吃過苦,也知道今天來之不易。年輕人就是光知道好,好來得也快,去得也快。不過老的也有這種情況,到病苦來的時候,就誰說的也不聽了,扭頭就跑:“我就不管了,誰說什麼,勸我也不聽。這眼看歲數大了,我得把這個身體搞好了脫生死去,病重要,我得顧身體去了。”光顧身體了,這也是一個弊病。
另外,還有這個歲數大的,出家以後身體有的不行了,就需要照顧,有的時候剛出家就得配個侍者。比如說,比師父還老,所以弄得就麻煩,就是弘法時間也比較短。所以歲數大的發心出家得多考驗。確實符合條件的,咱們也考慮剃度;不行的,就年輕咱也不考慮。
《淨心誡觀法·誡觀晚出家人心行法》 唐·終南山沙門 釋道宣撰
夫晚出家者,有十種罪過:
一者,健鬥,世言竭鬥,俗氣成性,我心自在,意淩徒衆,不受呵責。
二者,喜見他短,自謂精誠,所作事業,未必合道。短知短見,未解作解。言說常多绮語所攝。
叁者,見師僧過,起嫌恨心,燒滅功德,修叁惡道。
四者,輕慢他人,自謂丈夫,身心剛強,不從折伏。
五者,舉動造次,威儀不整,高語大笑,無所畏忌。
六者,喜好瓶缽,衣服鮮華,心無實德,貪求利養。
七者,心想散亂,憶俗時事,增長煩惱,不能如法對治。
八者,笑他破戒,自謂清淨。拘著相貌,不達真理。專愚執見,诤論取勝,未具五德。畜養沙彌,唯貪其力,無心教授。
九者,不攝諸根,身疲神倦,放縱睡眠,不念明相,夜數惡夢,諸天不護。
十者,創入佛法,莫沾道味,憂慮疑惑,情思還俗,嫌薄叁寶,反懷悔恨。既自還俗,憎出家人,輕賤行者,成闡提業。
此之十惡過患,是地獄、畜生、餓鬼正因,汝當省察,名爲淨心。
偈曰:
俗氣力方強 叁毒至猛盛 年晚始入道 猶守本時性
不解將護他 造次強是正 自謂最精煉 七支未必淨
喧喧逐講論 不肯修戒定 已說十種過 若犯須除屏
身無一德行 沙彌度叁兩 有過不肯呵 犯罪不與杖
破齋犯僧前 汙戒惡名響 人天漸漸希 叁途轉增長
唯教作福法 無軌令人仿 自身如小兒 況能調剛強
處衆好鬥诤 恒懷嗔恨想 四輩不恭敬 眷屬甯欽仰
今天由于時間關系,就講到這裏。對這些問題,大家要細心地琢磨,不是講過就完事了,聽了:“啊,挺好!”過去再一問,什麼也不知道。這個因緣不太容易,因爲大家這一夏天盡幹活,不斷地努力,用福報才培養出今天這種說法的因緣,大家一定要珍惜,不要輕易放過,要把它記錄下來。記不下來,互相問一下,討論一下,完了回來把它吸收進去,這樣對我們修道就比較有利了。
好,今天就到這裏。
《二〇〇六年爲發心居士開示系列之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