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二〇〇六年爲發心居士開示系列之叁

  二〇〇六年爲發心居士開示系列之叁

  ◎妙祥法師 講述

  時間:二〇〇六年十一月十九晚

  地點:遼甯省海城大悲寺念佛堂

  聽衆:道場內男居士約叁十多人

  ●忏悔最好的方法

  ●恭敬經書

  ●舍識用智

  ●知見的害處

  ●依教奉行除分別

  ●不見他人過 但觀自己非

  

  ●忏悔最好的方法

  ——忏悔最好的方法就是,不管犯不犯,每天都要寫忏悔日記。

  下面是王居士提的問題:恭請師父慈悲開示,發心出家居士平時應該守哪些戒律?犯戒時如何忏悔?

  發心居士主要就是在叁皈五戒上。頭些日子講了這個叁皈。守戒律,首先要把叁皈弄明白。什麼是叁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以生命來皈依叁寶,這才能得戒。戒律主要是守住這五條戒律——就是殺、盜、淫、妄、酒。以這個爲基礎,進一步在道場裏要做到八關齋戒。雖然沒有給大家授八關齋戒,但是八關齋戒所要求的必須做到。因爲對發心居士來講,這個八關齋戒很重要,除了一個不摸金錢戒之外,剩下的都得做到,這和沙彌戒基本是一樣的。我們大家基本上都能做到日中一食、早起(四小時睡眠)等等。應該按照八關齋戒去努力,這是發心居士所應該做的。

  “犯戒時應該如何忏悔?”這要看犯戒的輕重。輕的可以責心忏悔,就是自己內心忏悔;重一點的,可以在道友之間忏悔;再重一點,在佛菩薩面前忏悔;還有的需要找師父忏悔,根據輕重不同而決定。有的還要取相忏悔,有的時候需要忏一年或兩年才能把罪業忏清除。有的重罪還不通忏悔。

  雖然忏悔分這麼些,但是最好一個辦法就是不管犯不犯,每天都寫忏悔日記。這個寫忏悔就是用一張紙,寫每天所犯的事情。你就記住一句話,“我們是凡夫,每天肯定要有犯戒的地方,只不過是不知道而已。”如果我們每天在寫,每天檢查。用這種思想去思惟,就會發現自己所犯的過失,把它記錄下來。當我們發現自己有過失,把它寫下來的時候,自己就會嚇一跳:“噢!原來我內心還有這麼多的過失而沒有認識,甚至叫它很狡猾地跑了。”所以說不忏悔這是修行中的一大弊病。很多修行人啊,往往擱腦子一想:“我今天大概沒有什麼錯的!想不起來。”用一句偷懶的話,就把整個忏悔毀掉了,這是不正確的。

  因爲普賢菩薩在十大願裏有那麼一句話,意思是:衆生未盡,我的忏悔未盡;衆生無有窮盡,我的忏悔無有窮盡。你想,普賢王菩薩因爲外面有衆生就忏悔無盡。我們呢,不光心外有衆生,心裏的衆生更重要,更多。那我們爲何不去忏悔呢?

  所以我們必須去忏悔,無條件地去忏悔。只有我們認認真真地否定自己沒有過失的想法,在這個基礎上去忏悔,才能挖掘出內心深處那些錯誤的東西,才能深入。因爲我們思惟還是個粗妄想,我們腦子的思惟實際上是個粗妄想,它看不到細的方面,甚至隱蔽的東西它也看不到。由于我們的習性,把一些粗的部分都忘掉了,何況再細的,那就差得更遠了。所以我們應該知道,過失是存在的,這樣我們就會認真地忏。這個辦法非常好,以前跟大家講過,就不多說了。

  ●恭敬經書

  ——恭敬經書,深入才是廣聞,半句偈子都可以成佛,關鍵在于是否能夠正確地應用。

  下一個問題:比如看經書時,不小心把經書掉在地上,應如何如法忏悔?經書如何放置?目前一般都放在床上,感覺不太恭敬,能否設一個書架,讓大家把經書統一存放?

  忏悔就是忏以前,悔以後,以後不再做。爲什麼經書要掉?就是我們的心對經書恭敬不到位。平時就有過分隨便的意思,不是拿經書才有,只不過在拿經書的時候,雖然有一點尊重心,但是平時的隨便心也起作用,所以才掉下來。應該忏悔,應該挖掘。就是因爲自己平時沒有深刻忏悔,所以不知道。經書掉地上了,也不知道什麼原因。如果深刻地忏悔,就會挖掘出平時那種慢心,或沒有恭敬心的這種思想,它表現在各個地方,不光在經書上。在經書上都這樣,你想在別的地方更得這樣。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

  “經書如何放置?”經書不能放腳下,只能放頭上,要恭敬。放在如法的地方,要放高,要高于你自己。

  “目前一般都放在床上,感覺不太恭敬”,是這樣。因爲床是我們躺的,不光我們身體,還有其它的東西。如果需要放床上,上面要墊個東西才可以放,最好放在被子上。因爲被子疊好了,放在被子上比較高,這樣比較好。我們坐在床上,看還比較得勁。如果有經架那是最理想了。經書放在經架上,經架放在這個被子上,這樣的話,這個位置正好。

  “能否設一個書架,讓大家把經書統一存放?”這個不好。爲什麼不好呢?因爲寮房裏不能設書架。我們現在就是知見太多,看得太雜。本來在發心居士階段,就應該放下所有的知見。師父規定了一本書,那你就看一本書,你不要看多。今天看看這個大德開示,明天看看那個故事,後天就不知道跑哪去了,這不行。師父讓看哪本書就看哪本書。而且書要放在自己的箱包裏、香袋裏,到時候需要拿出來就可以了。如果房間再設個書架,我們就像學者似的,又走到那條路上了。所以說有時候還不能不學,但是千萬不要走到知見那條路上去。

  我們爲什麼不能廣聞?因爲我們不會深入,所以你不能廣聞。你必須學會深入了以後,再學廣聞。你像蜻蜓點水似的,看一眼,好像什麼都明白了,但轉過身什麼都忘了,也不往心上行。最後經書是看過了,但是一條也沒記住,一條也沒做。所以這個廣聞哪,不光是指聞得多,廣聞主要指的是深入,深入才能廣聞,你不深能廣嗎,是不是?你走到門口,它絕對不會廣,進了門,它才能廣,這是一個道理。這個廣不光是面積大,還包括深入的問題。所以說深入才是廣,不在于你學多少,半句偈子都可以成佛,關鍵在于你是否能夠正確地應用。這個問題已經給大家講了,就反聞聞自性,破除知見,從這下手。好,這個問題就解答完了。

  ●舍識用智

  ——我們要的是智慧,不是意識,是不設意識而産生的智慧,那才是我們的目標。

  下一個問題:阿彌陀佛!修清淨心分出家和在家修行的方法嗎?什麼是六道輪回?怎樣理解?什麼是意識?修行意識、做人意識、做設計意識一樣嗎?怎樣理解心誠則靈?

  修行是平等的。爲什麼有出家和在家?這個問題呀,出家是必由之路,在家是暫時的。在家修行是爲將來出家做准備,在家只是個暫時的現象。有的年齡大了,有的身體不好,或有些因緣暫時沒有放下,走不開。走不開是爲了做什麼呢?在家修行是爲了以後再出家,今生出不了,來生再出。今生也得爲來生出家做准備。

  爲什麼有出家和在家?修行,出家才是正式修行,在家就像學校旁聽生似的,還沒入校呢,只是培養點善根而已。修行的方法,那就是戒定慧。戒定慧我們都知道,嚴持戒律,修定用這個反聞聞自性,這才可以。

  “什麼是六道輪回?怎樣理解?”什麼是六道輪回?說深了,這個面很廣。有善惡之別,這個惡的有地獄、餓鬼、畜生,善的有人、修羅、天等六道。

  怎樣去理解?就是說我們念念都在六道裏輪回,因爲外面的一切境界,都是我們內心的顯現。我們一念惡念,那就是地獄,就是餓鬼、畜生。有的說:“師父,我看不見。”你看不見不等于沒有。不能說把“我看不見”就作爲理由了,就認爲它不存在,不是的,看不見是因爲我們沒有定力,沒有智慧,所以發現不了。如果你有定力,有智慧,你就會發現,你念念都在變。

  什麼是六道的輪回?就是因爲我們念的好壞、所做的事情就産生了六道的輪回。如果我們想不在六道裏輪回,那就得按照戒定慧去修,反聞聞自性,這樣才可以。這個六道輪回呀,不是說離我們很遙遠,實際上就在我們眼前。只是我們自己不知道而已,是非常可怕的。當你一念起嗔恨心的時候,那就在六道裏了,也可能就在地獄裏,這是非常可怕的。當你一念善心的時候,你可能馬上就在天堂裏。有人說:“師父,我這個身沒去。”你身沒去,心可去了。這個心去,不是說有來有去那個“去”,是你心變了。

  比如說我們大家在這個環境裏,如果你起一念惡念,甚至起一念退道心,這個地方本來是明亮的,因爲這一念馬上就變成黑暗;本來是白色的,馬上就變成黑的。只不過我們眼睛看不見而已,有個別人能有所感受。所以我們應該從念念裏跳出輪回,這樣才能在生命這個階段跳出輪回。要是不念念跳出輪回,你想在這一期的生命中解決六道輪回的問題是不可能的。

  “什麼是意識?修行意識、做人意識、做設計意識一樣嗎?”就是這個用意念産生的識。比如說,我想修行的意識,“我想修行了”,産生了一種我想修行的這種動力。我們往往認爲這是我們這個意識所起的作用,說:“這個是我的想法起的作用,是我想修行。”實際上是錯誤的。因爲我們這個想法,它只是一種空相。雖然有想法,實際上它背後有個主體在支配它——因果,因果在支配它。比如墮落成蒼蠅以後,它感到那個臭味就特別香,在它意識裏那就是最好的東西,它受業力支配。我們同樣也是,我們今天餓了,腦子馬上就提供一個意識,說這個飯特別香。我們吃飽了,這時意識告訴我們,這個飯不能吃,再吃就要有病了。所以這個意識是不可靠的,必須把它空掉,只有不用這個意識,才能轉智。我們要的是智慧,不是要意識。

  我們不能自己去設計一個意識,來反複地提醒自己,要修行啊,要做人。我們應該有個更高的原則,要斷一切意識。有人可能理解不了,說:“斷一切意識?師父,那不走向斷滅了嗎?不就什麼也沒有了嗎?”你要記住了,只有你什麼意識都沒有了,才會生起真正的慈和悲。慈和悲不是意識造成的,而是智慧。大家對這個應該很好地記住。要不記住,你想發慈悲心都是假慈悲心,因爲…

《二〇〇六年爲發心居士開示系列之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