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二〇〇六年爲發心居士開示系列之叁▪P3

  ..續本文上一頁切都看空。要想看空,首先就用不分別心去做。什麼叫不分別心?依教奉行就是不分別心。

  有時候我們說:“師父,你這個依教奉行像奴隸似的,要毫無條件地服從,比奴隸還厲害呢!還不讓心裏這麼想,還得去做去,這還了得了,這不太霸道了嗎?”不用這個方法,你那個分別心滅不掉,這個分別心很頑強,因爲他在生活中又積累了很多的經驗,分別心就更強了。特別是自己起分別心,嗔恨心也同時跟著起來的時候,那是倔強無比啊!自己還不知道,以爲是自己受了委屈。他不知道這是自己那個分別心太堅固所致,不是你起作用,是你那個分別心在起作用。這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平時我們依教奉行,慢慢地就能把這個分別心放下。

  另外就是按照我講的反聞聞自性,就是眼不看、耳不聽、鼻不嗅、舌不嘗、身不觸、意不想,用這些方法逐漸地降低這個分別心。功夫到一定程度,這個分別心自然逐漸減小,這才行。特別是這個依教奉行,它是最好的。當我們滿心高興的時候,突然有人讓我們做一件不高興的事情,這個時候如果能夠把這句話頭提起來,“依教奉行!”雖然滿心的不願意,但我也努力去做,一下子就把這個分別心抓住了,就把它提溜出去了。

  如果我們說:“我不去做,我不願意。”這個分別心還會存在,而且又縮回去了。下回你再想抓它,就抓不住它了,它已經狡猾了,不露頭了。它知道:“你沒存好心眼,我一露頭你就給我抓住了,所以我就不出來了”。特別狡猾,再想找它就很難找,所以機會是很難得的。所以說念念都應該警惕,一定用依教奉行把這個狡猾的煩惱給提溜出去,這是一個很好的辦法。雖然滿心不願意,但是你要知道,現在不願意,將來你有一個永遠願意,這是在成就你。就像大夫給做手術,雖然是疼一點,但是把你的腫瘤拿出去了,就會健康了。如果你一點也不肯,又怕疼,你的健康就不能恢複,甚至會失掉生命。

  他說:“像龍女獻珠,一切都放下,命也放下,交給師父”。我們所謂的交給師父,就是先交給師父,然後交給所有衆生。由師父開始往下交,交給所有衆生。交給所有衆生,也就是交給佛了。你把什麼交給佛?把你的分別、執著、貪戀也都放下,這就是交給佛,這就是當下,這是正確的。龍女都敢獻珠,你是男子大丈夫,更應該獻。就先講到這裏。

  ●不見他人過 但觀自己非

  ——用處處舍、處處布施來達到無我相,無人相,便不見他人過了。

  下面再講一個問題,這個是周居士提的問題:請問師父,我們應如何理解“不見他人過,但觀自己非”?

  爲什麼要求不見他人過?這個誰能答一下?小孟說一下。

  一居士:因爲他人的過失就是自己的過失。

  還誰能答?你說。

  一居士:是自己的分別心在起作用。你看到別人的過失,其實你心裏也是犯了同樣的過失。

  誰還能答?說。

  一居士:《四十二章經》裏面說的“汝意不可信……”

  好,大家答的還有點那個意思。但是呢,就是“汝意不可信”,爲什麼說汝意不可信?因爲你們有一個“他人”二字,有了他人,就會有他人過,這是跑不掉的。因爲《金剛經》講:無人相、無我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那講得明明白白,無人相,那哪出現個他?有了他,就有了人相、我相。所以我們主要是沒有理解,主要是有個“他人”。雖然說了“汝意不可信”,但是還沒有進入這個無人相之中,進入無人相才知道汝意不可信。

  我們具體講,比如說一個人的過失,說這個人很不好,令人起煩惱。當我們看到這個人的時候,甚至和他生氣,甚至和他爭鬥等等的行爲。這種行爲是什麼?只不過是用你的左手在砍右手,自己在砍自己。因爲我們凡夫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心裏所顯現出來的”,是一種虛妄,是自心一種業力的顯現,我們就認爲那都是很真實的。所以說,衆生是一個迷,有一個顛倒的心。無人相就是汝意不可信,當我們知道無人相,無我相,就知道這個“汝意不可信”是什麼意思了。

  “但觀自己非”,什麼叫但觀自己非?有了“我”,那就非,不是叫你觀別的,是觀你是否有“我”?有我就有非,無我就無非。所以我們在任何利益面前,都考慮是不是有我。比如說我們吃飯,這個東西很好吃,當我們發現很好吃的時候,這個東西是否能舍出去?別人要,能給;如果一個畜生要,我們能不能給?或是師父在那邊不吃了,我們能不能把我們的東西也放下?當我們發現這個東西非常好吃的時候,就有了我相。說:“發現這個東西好吃,怎麼就有了我相呢?我還沒吃呢!”當你發現“好”,是從我相生起來的好,是你需要的好,這就是我相。

  我們的食物能不能舍去?比如說有個要飯的人來了,你正好吃這一頓飯,你能不能給他?或是一個道友過來了,就剩這一碗飯,你吃了今天不挨餓,要是不吃,今天就得挨餓,你能不能毫不猶豫地把這飯給他?當一個比你窮,甚至穿得很埋汰,流著鼻涕,說話又很粗魯,不受尊重的人到你跟前,你能不能把你的飯馬上給他吃?而且以非常恭敬的心給他吃?如果不能,那就是“非”。

  所以我們平時就要不斷地無我,不管從食物上,從說話上,從行爲上,都要無我。倆人走在門前,你得給別人開門,讓別人通過。你別老考慮:“我歲數比他大,他應該給我開門,我在教育他。他不學會開門,以後就變懶了。”實際上這就是“非”,你有了一個大小,表面上是教育他,實際上是叫他爲你服務,滿足你“我”的需要。只要你發現自己在起作用,那就是“非”。更主要的,別人說一句話,不能生氣。有人就是別人一批評他,他就生氣了;甚至師父說他,他心裏也不痛快;要是別人說,更不行了。這就不行,這就是“非”。

  怎樣觀自己非?每天寫忏悔,這是一個辦法;第二個,就是處處要無我,要舍,要布施。比如說吃飯的時候,隨時要想到這個飯吃不成。如果行堂的不給打,你會不會拿眼去瞪行堂的,甚至尋思出了齋堂去找行堂的:“這個飯你憑什麼不給我吃?爲什麼不給我行堂?”我們平時就應該觀察這方面,另外也做一下這個境界的考驗。比如說有人沒給行堂,我們不能起煩惱,而且不能去追究;甚至就是餓一天、兩天、叁天也是如此;不但如此,還應該生歡喜。爲什麼生歡喜?因爲你無我了,別人找不著你,飯也不知道給你打。你看你,現在連人都找不著你,將來閻王小鬼也找不著你,你說這不是好事嗎,是不是?他光想到這個飯沒吃,沒想到他已經修到這塊了。有時候爲了眼前這個飯,“不行,還是吃飯重要,我不管小鬼不小鬼的,我先把飯吃了再說。”是,飯是吃了,以後呢,小鬼也把你找走了,就是丟掉大的,撿了個小的,最後連小的也賠進去了,就不合適了。

  所以說我們常觀自己非,這個“非”就是不守戒,若守住戒,就是無我。爲什麼戒律這麼重要?戒律就是無我的意思。爲什麼要把我們的身束死?因爲用戒條能把我們身看住。因爲這個身體呀,就是個“非”,就是我相。必須用戒律把它看得死死的,一點都不給它余地,也不給它喘氣的工夫,你這才能夠觀自己非,這才能成就無我。

  你像《楞嚴經》講的,優波離尊者就是因持戒非常嚴格,絲毫不犯,最後束身得成就,得圓通,二十五圓通之一。其他的那些菩薩得圓通,雖然講了各種方法,但都是以戒律爲基礎的。所以我們必須要嚴守戒律,才能不見他人過,才能達到觀自己非。

  這句話提得挺好,但是應該努力去忏悔。你不天天忏悔,一會兒就忘了,就不知道了。說是不見他人過,但是起心動念早就有了。特別是“觀自己非”這句話,有時候它那個心不由你作主。必須深深地忏悔,慢慢久了,才能自己作主,才能起個“觀”字。這個觀啊,剛開始是用忏悔的方法來觀,用持戒的方法來觀,到後來再深入的時候,那就是不打妄想的觀。那時候才叫觀到“我”的本體,事物的真實,那才是起了真觀。

  當然了,這些功夫得一點點做,先從我們現在所發生的現象裏去做。做久了以後,你才能慢慢去觀。你想一下達到那地方,那都是夢想。有的說:“我很快就達到了。”那是你前生努力了,前生努力的結果。我們不管前生努力和今生努力,我們今天只要是能去做,那就是萬幸,這就可以,就怕不做。你前生努力,今生不做,也得回去。你要是前生沒做,今生努力了,那就等于前生還是做了。做不做都在你當下這塊兒,所以說別打妄想,就是努力去做,這就對了。

  好,今天由于時間關系,就講這些。

  

《二〇〇六年爲發心居士開示系列之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