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二〇〇六年为发心居士开示系列之三▪P3

  ..续本文上一页切都看空。要想看空,首先就用不分别心去做。什么叫不分别心?依教奉行就是不分别心。

  有时候我们说:“师父,你这个依教奉行像奴隶似的,要毫无条件地服从,比奴隶还厉害呢!还不让心里这么想,还得去做去,这还了得了,这不太霸道了吗?”不用这个方法,你那个分别心灭不掉,这个分别心很顽强,因为他在生活中又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分别心就更强了。特别是自己起分别心,嗔恨心也同时跟着起来的时候,那是倔强无比啊!自己还不知道,以为是自己受了委屈。他不知道这是自己那个分别心太坚固所致,不是你起作用,是你那个分别心在起作用。这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平时我们依教奉行,慢慢地就能把这个分别心放下。

  另外就是按照我讲的反闻闻自性,就是眼不看、耳不听、鼻不嗅、舌不尝、身不触、意不想,用这些方法逐渐地降低这个分别心。功夫到一定程度,这个分别心自然逐渐减小,这才行。特别是这个依教奉行,它是最好的。当我们满心高兴的时候,突然有人让我们做一件不高兴的事情,这个时候如果能够把这句话头提起来,“依教奉行!”虽然满心的不愿意,但我也努力去做,一下子就把这个分别心抓住了,就把它提溜出去了。

  如果我们说:“我不去做,我不愿意。”这个分别心还会存在,而且又缩回去了。下回你再想抓它,就抓不住它了,它已经狡猾了,不露头了。它知道:“你没存好心眼,我一露头你就给我抓住了,所以我就不出来了”。特别狡猾,再想找它就很难找,所以机会是很难得的。所以说念念都应该警惕,一定用依教奉行把这个狡猾的烦恼给提溜出去,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虽然满心不愿意,但是你要知道,现在不愿意,将来你有一个永远愿意,这是在成就你。就像大夫给做手术,虽然是疼一点,但是把你的肿瘤拿出去了,就会健康了。如果你一点也不肯,又怕疼,你的健康就不能恢复,甚至会失掉生命。

  他说:“像龙女献珠,一切都放下,命也放下,交给师父”。我们所谓的交给师父,就是先交给师父,然后交给所有众生。由师父开始往下交,交给所有众生。交给所有众生,也就是交给佛了。你把什么交给佛?把你的分别、执著、贪恋也都放下,这就是交给佛,这就是当下,这是正确的。龙女都敢献珠,你是男子大丈夫,更应该献。就先讲到这里。

  ●不见他人过 但观自己非

  ——用处处舍、处处布施来达到无我相,无人相,便不见他人过了。

  下面再讲一个问题,这个是周居士提的问题:请问师父,我们应如何理解“不见他人过,但观自己非”?

  为什么要求不见他人过?这个谁能答一下?小孟说一下。

  一居士:因为他人的过失就是自己的过失。

  还谁能答?你说。

  一居士:是自己的分别心在起作用。你看到别人的过失,其实你心里也是犯了同样的过失。

  谁还能答?说。

  一居士:《四十二章经》里面说的“汝意不可信……”

  好,大家答的还有点那个意思。但是呢,就是“汝意不可信”,为什么说汝意不可信?因为你们有一个“他人”二字,有了他人,就会有他人过,这是跑不掉的。因为《金刚经》讲: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讲得明明白白,无人相,那哪出现个他?有了他,就有了人相、我相。所以我们主要是没有理解,主要是有个“他人”。虽然说了“汝意不可信”,但是还没有进入这个无人相之中,进入无人相才知道汝意不可信。

  我们具体讲,比如说一个人的过失,说这个人很不好,令人起烦恼。当我们看到这个人的时候,甚至和他生气,甚至和他争斗等等的行为。这种行为是什么?只不过是用你的左手在砍右手,自己在砍自己。因为我们凡夫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心里所显现出来的”,是一种虚妄,是自心一种业力的显现,我们就认为那都是很真实的。所以说,众生是一个迷,有一个颠倒的心。无人相就是汝意不可信,当我们知道无人相,无我相,就知道这个“汝意不可信”是什么意思了。

  “但观自己非”,什么叫但观自己非?有了“我”,那就非,不是叫你观别的,是观你是否有“我”?有我就有非,无我就无非。所以我们在任何利益面前,都考虑是不是有我。比如说我们吃饭,这个东西很好吃,当我们发现很好吃的时候,这个东西是否能舍出去?别人要,能给;如果一个畜生要,我们能不能给?或是师父在那边不吃了,我们能不能把我们的东西也放下?当我们发现这个东西非常好吃的时候,就有了我相。说:“发现这个东西好吃,怎么就有了我相呢?我还没吃呢!”当你发现“好”,是从我相生起来的好,是你需要的好,这就是我相。

  我们的食物能不能舍去?比如说有个要饭的人来了,你正好吃这一顿饭,你能不能给他?或是一个道友过来了,就剩这一碗饭,你吃了今天不挨饿,要是不吃,今天就得挨饿,你能不能毫不犹豫地把这饭给他?当一个比你穷,甚至穿得很埋汰,流着鼻涕,说话又很粗鲁,不受尊重的人到你跟前,你能不能把你的饭马上给他吃?而且以非常恭敬的心给他吃?如果不能,那就是“非”。

  所以我们平时就要不断地无我,不管从食物上,从说话上,从行为上,都要无我。俩人走在门前,你得给别人开门,让别人通过。你别老考虑:“我岁数比他大,他应该给我开门,我在教育他。他不学会开门,以后就变懒了。”实际上这就是“非”,你有了一个大小,表面上是教育他,实际上是叫他为你服务,满足你“我”的需要。只要你发现自己在起作用,那就是“非”。更主要的,别人说一句话,不能生气。有人就是别人一批评他,他就生气了;甚至师父说他,他心里也不痛快;要是别人说,更不行了。这就不行,这就是“非”。

  怎样观自己非?每天写忏悔,这是一个办法;第二个,就是处处要无我,要舍,要布施。比如说吃饭的时候,随时要想到这个饭吃不成。如果行堂的不给打,你会不会拿眼去瞪行堂的,甚至寻思出了斋堂去找行堂的:“这个饭你凭什么不给我吃?为什么不给我行堂?”我们平时就应该观察这方面,另外也做一下这个境界的考验。比如说有人没给行堂,我们不能起烦恼,而且不能去追究;甚至就是饿一天、两天、三天也是如此;不但如此,还应该生欢喜。为什么生欢喜?因为你无我了,别人找不着你,饭也不知道给你打。你看你,现在连人都找不着你,将来阎王小鬼也找不着你,你说这不是好事吗,是不是?他光想到这个饭没吃,没想到他已经修到这块了。有时候为了眼前这个饭,“不行,还是吃饭重要,我不管小鬼不小鬼的,我先把饭吃了再说。”是,饭是吃了,以后呢,小鬼也把你找走了,就是丢掉大的,捡了个小的,最后连小的也赔进去了,就不合适了。

  所以说我们常观自己非,这个“非”就是不守戒,若守住戒,就是无我。为什么戒律这么重要?戒律就是无我的意思。为什么要把我们的身束死?因为用戒条能把我们身看住。因为这个身体呀,就是个“非”,就是我相。必须用戒律把它看得死死的,一点都不给它余地,也不给它喘气的工夫,你这才能够观自己非,这才能成就无我。

  你像《楞严经》讲的,优波离尊者就是因持戒非常严格,丝毫不犯,最后束身得成就,得圆通,二十五圆通之一。其他的那些菩萨得圆通,虽然讲了各种方法,但都是以戒律为基础的。所以我们必须要严守戒律,才能不见他人过,才能达到观自己非。

  这句话提得挺好,但是应该努力去忏悔。你不天天忏悔,一会儿就忘了,就不知道了。说是不见他人过,但是起心动念早就有了。特别是“观自己非”这句话,有时候它那个心不由你作主。必须深深地忏悔,慢慢久了,才能自己作主,才能起个“观”字。这个观啊,刚开始是用忏悔的方法来观,用持戒的方法来观,到后来再深入的时候,那就是不打妄想的观。那时候才叫观到“我”的本体,事物的真实,那才是起了真观。

  当然了,这些功夫得一点点做,先从我们现在所发生的现象里去做。做久了以后,你才能慢慢去观。你想一下达到那地方,那都是梦想。有的说:“我很快就达到了。”那是你前生努力了,前生努力的结果。我们不管前生努力和今生努力,我们今天只要是能去做,那就是万幸,这就可以,就怕不做。你前生努力,今生不做,也得回去。你要是前生没做,今生努力了,那就等于前生还是做了。做不做都在你当下这块儿,所以说别打妄想,就是努力去做,这就对了。

  好,今天由于时间关系,就讲这些。

  

《二〇〇六年为发心居士开示系列之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