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二〇〇六年为发心居士开示系列之三▪P2

  ..续本文上一页你那个是受意识所支配的,受环境支配,受感受支配。

  比如说外边的风一凉了,天气一冷,你那个意识马上就改变了。刚才还想在屋外修行,这会就想,进屋吧,啥也不修了,不干了。身体马上就把你这个意识改变了,又产生了新的意识,所以它靠不住。另外,虽然它有时候也起到一定支配的作用,但它只是一个配音演员。我们觉得它在支配,实际上都是受因果支配,种什么因得什么果。我们想跳出轮回,就不要在意识上下功夫,也不要再去新设计一个意识。不设意识而产生智慧,那才是我们的目标。这个大家要注意。

  有的人说:“你什么都不想,那想什么?”你想什么都是假的,都是空相,想什么都是没有用的,虽然给你带来了一时的快乐和烦恼,但是最后结果全是烦恼。我们不再用意识,它就会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快乐。因为它超越了物质和想象。想象只不过是自己在欺骗自己,没有意思。所以我们应该知道,不去做设计意识,不去想才是真正的有意义。这个就不多讲,大家慢慢理解。

  “怎样理解心诚则灵?”这个心诚啊,指的是我们心里清净。不是一个劲儿求我就心诚了,不是这个意思。有人说:“我天天求观世音菩萨,怎么还没有反应?”小邹可能在门卫看着了,前天有个女的和一个男的,连喊带叫:“哎呀!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一个劲儿喊,一个劲儿叫。他以为使劲喊这就是心诚了。你喊破喉咙也白喊。因为你喊的是一种追求,一种妄想,它不叫心诚。心里清净了才是真正的诚,不打妄想你才叫诚呢。所以说不打妄想什么都灵。也就是说我们在生活中,如果无所求它就灵,如果有所求它就不灵。有很多人都不断地求,又求发财又求这个,最后呢都是一场空;有的什么也不求,但不求的人他什么也不缺,不求反而不缺。所以无所求才是心诚,无所求这就灵。这是一个秘诀,看看大家敢不敢走这条路。

  有的人说:“我都无所求,万一求不来怎么办?”那你还是有所求。无所求就是永远不求,给也不要。当你什么都不要的时候,所需要的一切都能得到满足。因为你所需要的不光是物质,是想通过物质来达到你心里的那种快乐。因为物质的快乐只是暂时的,不光是暂时的,还是个低级的,也是下流的,不真实的。它含有恐惧,含有一定欺骗性。如果你无所求,所带来的快乐是永恒的、永久的,是清净的、是真实的、是法味无穷的,用不着拐那么些弯。说求到物质我再高兴,实际上一会儿工夫那个东西就坏了,就不高兴了。只有无所求才是真诚,真正的诚,才会真正的灵。

  好,这个问题答到这里。

  ●批评即成就 愿力须落实

  ——老实、真实的把身口意交给三宝,不允许有半点知见。

  下一个问题:顶礼上妙下祥法师,我发心出家已有三十多个月了,发愿身口意交给佛法僧三宝。昨天晚上我犯了个知见上很大的错误,向师父忏悔。愿我尽未来际跟随上妙下祥恩师出家持戒修行。请师父开示,我在发心阶段要怎样做才能永远不离开师父,不离开常住,不离开三宝?还请上妙下祥恩师开示老实听话干活的深意。

  这是孟居士写的一个忏悔,也是表决心。

  是这样,如果我们想把自己身口意交给佛法僧三宝,首先就从眼前做起,不要想得过远。说:“将来那个迦叶尊者来了,那是僧宝,我一定皈依他,因为他有很多神通。”别说你要皈依,谁都想皈依,但是你光想它没有用啊,是不是?在末法时期,由于你的贪心,所以你还见不到,还没修持到那个地步。皈依三宝应该从眼前开始,眼前的师父你能够认可,那你就考虑明白,把身口意交给他,要交就实心实意地交,别像小孟说的:“这件事我都先设计好了,完了我再去问的。”问完回来,表面上是恭敬师父,实际上是开了一个小差,给自己找了一个方便,还想满了自己的愿,完了还得让师父,让别人承担一下他的过失。说:“啊,我已经都交给师父了。”实质上他没交,没交这过失属于谁呢?是师父没管教好。所以说你这不就是搞欺骗吗,是不是?不真实。

  这也是他的一个毛病。因为知见重,自己想好了一条路子——因为比别人脑子快,所以他认为这条路想得是千真万确,滴水不漏。虽然有为常住着想的心,但也有为自己着想的心,这还是自己的知见。想把身口意交给三宝,你必须要做到的就是老实。什么叫老实?不允许有半点的知见。

  对于孟居士来讲,他做的很多事情都很辛苦,干活啊,拼命啊,都很辛苦,但是很少表扬他。因为他表示过要交给三宝,你既然交给三宝,那我也不客气,咱就考验考验再说。就是你好,更得批评;你坏,也绝不客气,反正怎么也不是,怎么弄也是不好。就像烤东西似的,烤完这面再烤那面,最后还要烤烤里面,里外都给你烤糊了,这才行。什么时候把你这身心都烤死了,烤得一点作用都不起了,你才能够真正地将身口意交给三宝,否则的话,我们的知见就太厉害了。所以我们首先就应该知道这一点。

  过去咱这里有一个出家师父,在没出家之前,也是很发心很发心。晚上都八九点钟也不休息,还有很多活儿要做,做了很多,大家背后都称赞他。那时候他是居士,非常发心,发心到这种程度很罕见。有一次,外面有很多事情,他去处理,处理得很好很好,其中在汇报的时候,就有一点小的过失,这实际上和他没有关系。是因为他发现这个小的过失,来跟我讲,意思就是:“师父你看,那个没做到,他们没做到,回头采取点什么办法?”想采取措施把这个给补救过来。他完全都是为了常住着想,而自己在这里做了最大的努力。在这种情况下,我给他的回答,我说:“那为什么你不去做?不是他错,是你错了。”当时我很严肃地批评了他。

  他当时就愣了,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做到最大的努力,得到的不是表扬,但也不应该是批评啊。最后当天晚上就跑了,跑到别的地方,离这不远。想了可能是一天还是两天,后来想明白点就又回来了。但是这个考试就没有成功,虽然他做了很多,就因为做了很多,我才要批评他。因为根据他的功德和他的努力,必须批评他,才是对他最大的帮助,只有更加进一步地给他讲法。

  讲什么法?别人的过失就是你的过失,因为别人就是你自己,这才是你的法身。如果当下认可以后,或是当下承担起来,那心量一下就大起来了。他不知道别人的过失就是自己,他以为别人的过失永远是别人,所以他犯了这么一个错误。虽然这个法来得不容空,不允许思惟——因为他的心是满心欢喜,寻思师父对他有一个表扬,没想到换来了一盆冷水。他可能当时就想:这师父是不是邪知邪见哪?是不是有眼是盲啊?这点事都看不清,你看我这么说,他也听不明白,也可能是糊涂到底了。哪有这样的,这哪是善知识,善知识哪有这样的?所以他就不行了,就没过这一关。后来虽然是出家了,但是最后也离开了常住。

  这个孟居士也是这样,虽然他很努力,但从来不表扬他,就是说他。我可以不说别人,但必须说他。因为啥?因为他给我的条件,因为他的努力,所换来的只应该是挨批评。在我这换来的要是表扬你,你可得加小心,那我已经对你有想法了。说明你做的,虽然做一点,但是你那个思想可能已经不能承受更大的负担,更大的担子,只能是承担表扬,来缓解一下。有的人为什么老被批评?因为他的肩膀有一点分量,需要再多扛一点,将来要锻炼成一匹千里马。

  他讲了永远不离开师父,不离开常住,不离开三宝。有时候这个必须发愿,首先,发愿你得不妄语。有的人在没出家之前说得很好听,跟孟居士说的差不多。等到要剃度的时候,那比孟居士说得还好听,在三宝,在众生面前都发愿了,永远不离开,如何如何。等到一进常住,修行一段时间以后,就感觉到和居士阶段不一样。居士干一天活儿,回来以后还可以休息,随便一些。另外,发心这段是考验阶段,一旦剃度了,就觉得可以放松自己了。但剃度以后有时候时间更紧迫,要求得更严,就承受不了,跟不上节奏了。这时候他所发的愿,一切都放在脑后了。什么愿不愿的,顾眼前再说吧!说话就不算数了。

  你不知道,你发的愿是在佛前,在三宝前,在师父面前发的愿,这个愿不是信口胡说的。那么多人在给你证明这个问题,也给你加持,如果你一旦犯妄语了,那犯大妄语,将来的因果是很重很重的。一个人平时做事都不能犯妄语,何况发愿,更不能打妄语。为什么在剃度前师父要让人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因为我们的思想太活跃了,遇点困难就退道,遇点困难就没有正见,有时候必须要通过发愿来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样修道才有所成就,否则的话,半途而废是很可惜的。所以说发愿也是很必要的,但更主要的是不打妄语。不打妄语,发的愿它就有效;要老打妄语,发愿也没效。不但没效,而且还招重罪,将来这果报是不可思议的。

  ●依教奉行除分别

  ——知见、思想、身体都是妄想分别,它可以用依教奉行来对治。

  下一个问题:这是姜居士提的:我看《楞严经》,看到佛说一切都是妄想、分别心在起的作用,多说无实义。我们学龙女献珠,一切都放下,命也放下,交给师父,听话干活,当下这就是寂静,这就是涅槃。请师父开示,龙女献珠和多宝佛塔两个典故。

  第一个问题,他说看《楞严经》,佛说一切都是妄想、分别心在起作用,多说无实义。这个确实是这样。佛讲我们现在的思惟,都是在妄想之中。我们有时候往往认为自己想得很正确,实际上也是妄想。虽然这比恶妄想要强,虽然是善,但也是妄想,还是分别心在起作用。所以佛讲,语言都没有实际意义——凡有言说,皆无实义。

  我们应该知道,知见是妄想,我们心里想的是妄想,我们的身体是妄想。这些妄想都是分别心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就要反过来,不再执著这个妄想,把身体看空,把周围看空,把一…

《二〇〇六年为发心居士开示系列之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