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二〇〇六年爲發心居士開示系列之叁▪P2

  ..續本文上一頁你那個是受意識所支配的,受環境支配,受感受支配。

  比如說外邊的風一涼了,天氣一冷,你那個意識馬上就改變了。剛才還想在屋外修行,這會就想,進屋吧,啥也不修了,不幹了。身體馬上就把你這個意識改變了,又産生了新的意識,所以它靠不住。另外,雖然它有時候也起到一定支配的作用,但它只是一個配音演員。我們覺得它在支配,實際上都是受因果支配,種什麼因得什麼果。我們想跳出輪回,就不要在意識上下功夫,也不要再去新設計一個意識。不設意識而産生智慧,那才是我們的目標。這個大家要注意。

  有的人說:“你什麼都不想,那想什麼?”你想什麼都是假的,都是空相,想什麼都是沒有用的,雖然給你帶來了一時的快樂和煩惱,但是最後結果全是煩惱。我們不再用意識,它就會給我們帶來真正的快樂。因爲它超越了物質和想象。想象只不過是自己在欺騙自己,沒有意思。所以我們應該知道,不去做設計意識,不去想才是真正的有意義。這個就不多講,大家慢慢理解。

  “怎樣理解心誠則靈?”這個心誠啊,指的是我們心裏清淨。不是一個勁兒求我就心誠了,不是這個意思。有人說:“我天天求觀世音菩薩,怎麼還沒有反應?”小鄒可能在門衛看著了,前天有個女的和一個男的,連喊帶叫:“哎呀!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一個勁兒喊,一個勁兒叫。他以爲使勁喊這就是心誠了。你喊破喉嚨也白喊。因爲你喊的是一種追求,一種妄想,它不叫心誠。心裏清淨了才是真正的誠,不打妄想你才叫誠呢。所以說不打妄想什麼都靈。也就是說我們在生活中,如果無所求它就靈,如果有所求它就不靈。有很多人都不斷地求,又求發財又求這個,最後呢都是一場空;有的什麼也不求,但不求的人他什麼也不缺,不求反而不缺。所以無所求才是心誠,無所求這就靈。這是一個秘訣,看看大家敢不敢走這條路。

  有的人說:“我都無所求,萬一求不來怎麼辦?”那你還是有所求。無所求就是永遠不求,給也不要。當你什麼都不要的時候,所需要的一切都能得到滿足。因爲你所需要的不光是物質,是想通過物質來達到你心裏的那種快樂。因爲物質的快樂只是暫時的,不光是暫時的,還是個低級的,也是下流的,不真實的。它含有恐懼,含有一定欺騙性。如果你無所求,所帶來的快樂是永恒的、永久的,是清淨的、是真實的、是法味無窮的,用不著拐那麼些彎。說求到物質我再高興,實際上一會兒工夫那個東西就壞了,就不高興了。只有無所求才是真誠,真正的誠,才會真正的靈。

  好,這個問題答到這裏。

  ●批評即成就 願力須落實

  ——老實、真實的把身口意交給叁寶,不允許有半點知見。

  下一個問題:頂禮上妙下祥法師,我發心出家已有叁十多個月了,發願身口意交給佛法僧叁寶。昨天晚上我犯了個知見上很大的錯誤,向師父忏悔。願我盡未來際跟隨上妙下祥恩師出家持戒修行。請師父開示,我在發心階段要怎樣做才能永遠不離開師父,不離開常住,不離開叁寶?還請上妙下祥恩師開示老實聽話幹活的深意。

  這是孟居士寫的一個忏悔,也是表決心。

  是這樣,如果我們想把自己身口意交給佛法僧叁寶,首先就從眼前做起,不要想得過遠。說:“將來那個迦葉尊者來了,那是僧寶,我一定皈依他,因爲他有很多神通。”別說你要皈依,誰都想皈依,但是你光想它沒有用啊,是不是?在末法時期,由于你的貪心,所以你還見不到,還沒修持到那個地步。皈依叁寶應該從眼前開始,眼前的師父你能夠認可,那你就考慮明白,把身口意交給他,要交就實心實意地交,別像小孟說的:“這件事我都先設計好了,完了我再去問的。”問完回來,表面上是恭敬師父,實際上是開了一個小差,給自己找了一個方便,還想滿了自己的願,完了還得讓師父,讓別人承擔一下他的過失。說:“啊,我已經都交給師父了。”實質上他沒交,沒交這過失屬于誰呢?是師父沒管教好。所以說你這不就是搞欺騙嗎,是不是?不真實。

  這也是他的一個毛病。因爲知見重,自己想好了一條路子——因爲比別人腦子快,所以他認爲這條路想得是千真萬確,滴水不漏。雖然有爲常住著想的心,但也有爲自己著想的心,這還是自己的知見。想把身口意交給叁寶,你必須要做到的就是老實。什麼叫老實?不允許有半點的知見。

  對于孟居士來講,他做的很多事情都很辛苦,幹活啊,拼命啊,都很辛苦,但是很少表揚他。因爲他表示過要交給叁寶,你既然交給叁寶,那我也不客氣,咱就考驗考驗再說。就是你好,更得批評;你壞,也絕不客氣,反正怎麼也不是,怎麼弄也是不好。就像烤東西似的,烤完這面再烤那面,最後還要烤烤裏面,裏外都給你烤糊了,這才行。什麼時候把你這身心都烤死了,烤得一點作用都不起了,你才能夠真正地將身口意交給叁寶,否則的話,我們的知見就太厲害了。所以我們首先就應該知道這一點。

  過去咱這裏有一個出家師父,在沒出家之前,也是很發心很發心。晚上都八九點鍾也不休息,還有很多活兒要做,做了很多,大家背後都稱贊他。那時候他是居士,非常發心,發心到這種程度很罕見。有一次,外面有很多事情,他去處理,處理得很好很好,其中在彙報的時候,就有一點小的過失,這實際上和他沒有關系。是因爲他發現這個小的過失,來跟我講,意思就是:“師父你看,那個沒做到,他們沒做到,回頭采取點什麼辦法?”想采取措施把這個給補救過來。他完全都是爲了常住著想,而自己在這裏做了最大的努力。在這種情況下,我給他的回答,我說:“那爲什麼你不去做?不是他錯,是你錯了。”當時我很嚴肅地批評了他。

  他當時就愣了,他萬萬沒想到,自己做到最大的努力,得到的不是表揚,但也不應該是批評啊。最後當天晚上就跑了,跑到別的地方,離這不遠。想了可能是一天還是兩天,後來想明白點就又回來了。但是這個考試就沒有成功,雖然他做了很多,就因爲做了很多,我才要批評他。因爲根據他的功德和他的努力,必須批評他,才是對他最大的幫助,只有更加進一步地給他講法。

  講什麼法?別人的過失就是你的過失,因爲別人就是你自己,這才是你的法身。如果當下認可以後,或是當下承擔起來,那心量一下就大起來了。他不知道別人的過失就是自己,他以爲別人的過失永遠是別人,所以他犯了這麼一個錯誤。雖然這個法來得不容空,不允許思惟——因爲他的心是滿心歡喜,尋思師父對他有一個表揚,沒想到換來了一盆冷水。他可能當時就想:這師父是不是邪知邪見哪?是不是有眼是盲啊?這點事都看不清,你看我這麼說,他也聽不明白,也可能是糊塗到底了。哪有這樣的,這哪是善知識,善知識哪有這樣的?所以他就不行了,就沒過這一關。後來雖然是出家了,但是最後也離開了常住。

  這個孟居士也是這樣,雖然他很努力,但從來不表揚他,就是說他。我可以不說別人,但必須說他。因爲啥?因爲他給我的條件,因爲他的努力,所換來的只應該是挨批評。在我這換來的要是表揚你,你可得加小心,那我已經對你有想法了。說明你做的,雖然做一點,但是你那個思想可能已經不能承受更大的負擔,更大的擔子,只能是承擔表揚,來緩解一下。有的人爲什麼老被批評?因爲他的肩膀有一點分量,需要再多扛一點,將來要鍛煉成一匹千裏馬。

  他講了永遠不離開師父,不離開常住,不離開叁寶。有時候這個必須發願,首先,發願你得不妄語。有的人在沒出家之前說得很好聽,跟孟居士說的差不多。等到要剃度的時候,那比孟居士說得還好聽,在叁寶,在衆生面前都發願了,永遠不離開,如何如何。等到一進常住,修行一段時間以後,就感覺到和居士階段不一樣。居士幹一天活兒,回來以後還可以休息,隨便一些。另外,發心這段是考驗階段,一旦剃度了,就覺得可以放松自己了。但剃度以後有時候時間更緊迫,要求得更嚴,就承受不了,跟不上節奏了。這時候他所發的願,一切都放在腦後了。什麼願不願的,顧眼前再說吧!說話就不算數了。

  你不知道,你發的願是在佛前,在叁寶前,在師父面前發的願,這個願不是信口胡說的。那麼多人在給你證明這個問題,也給你加持,如果你一旦犯妄語了,那犯大妄語,將來的因果是很重很重的。一個人平時做事都不能犯妄語,何況發願,更不能打妄語。爲什麼在剃度前師父要讓人把這個問題說清楚?因爲我們的思想太活躍了,遇點困難就退道,遇點困難就沒有正見,有時候必須要通過發願來控製自己的行爲。這樣修道才有所成就,否則的話,半途而廢是很可惜的。所以說發願也是很必要的,但更主要的是不打妄語。不打妄語,發的願它就有效;要老打妄語,發願也沒效。不但沒效,而且還招重罪,將來這果報是不可思議的。

  ●依教奉行除分別

  ——知見、思想、身體都是妄想分別,它可以用依教奉行來對治。

  下一個問題:這是姜居士提的:我看《楞嚴經》,看到佛說一切都是妄想、分別心在起的作用,多說無實義。我們學龍女獻珠,一切都放下,命也放下,交給師父,聽話幹活,當下這就是寂靜,這就是涅槃。請師父開示,龍女獻珠和多寶佛塔兩個典故。

  第一個問題,他說看《楞嚴經》,佛說一切都是妄想、分別心在起作用,多說無實義。這個確實是這樣。佛講我們現在的思惟,都是在妄想之中。我們有時候往往認爲自己想得很正確,實際上也是妄想。雖然這比惡妄想要強,雖然是善,但也是妄想,還是分別心在起作用。所以佛講,語言都沒有實際意義——凡有言說,皆無實義。

  我們應該知道,知見是妄想,我們心裏想的是妄想,我們的身體是妄想。這些妄想都是分別心在起作用。所以我們就要反過來,不再執著這個妄想,把身體看空,把周圍看空,把一…

《二〇〇六年爲發心居士開示系列之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