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〇六年为发心居士开示系列之三
◎妙祥法师 讲述
时间:二〇〇六年十一月十九晚
地点:辽宁省海城大悲寺念佛堂
听众:道场内男居士约三十多人
●忏悔最好的方法
●恭敬经书
●舍识用智
●知见的害处
●依教奉行除分别
●不见他人过 但观自己非
●忏悔最好的方法
——忏悔最好的方法就是,不管犯不犯,每天都要写忏悔日记。
下面是王居士提的问题:恭请师父慈悲开示,发心出家居士平时应该守哪些戒律?犯戒时如何忏悔?
发心居士主要就是在三皈五戒上。头些日子讲了这个三皈。守戒律,首先要把三皈弄明白。什么是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以生命来皈依三宝,这才能得戒。戒律主要是守住这五条戒律——就是杀、盗、淫、妄、酒。以这个为基础,进一步在道场里要做到八关斋戒。虽然没有给大家授八关斋戒,但是八关斋戒所要求的必须做到。因为对发心居士来讲,这个八关斋戒很重要,除了一个不摸金钱戒之外,剩下的都得做到,这和沙弥戒基本是一样的。我们大家基本上都能做到日中一食、早起(四小时睡眠)等等。应该按照八关斋戒去努力,这是发心居士所应该做的。
“犯戒时应该如何忏悔?”这要看犯戒的轻重。轻的可以责心忏悔,就是自己内心忏悔;重一点的,可以在道友之间忏悔;再重一点,在佛菩萨面前忏悔;还有的需要找师父忏悔,根据轻重不同而决定。有的还要取相忏悔,有的时候需要忏一年或两年才能把罪业忏清除。有的重罪还不通忏悔。
虽然忏悔分这么些,但是最好一个办法就是不管犯不犯,每天都写忏悔日记。这个写忏悔就是用一张纸,写每天所犯的事情。你就记住一句话,“我们是凡夫,每天肯定要有犯戒的地方,只不过是不知道而已。”如果我们每天在写,每天检查。用这种思想去思惟,就会发现自己所犯的过失,把它记录下来。当我们发现自己有过失,把它写下来的时候,自己就会吓一跳:“噢!原来我内心还有这么多的过失而没有认识,甚至叫它很狡猾地跑了。”所以说不忏悔这是修行中的一大弊病。很多修行人啊,往往搁脑子一想:“我今天大概没有什么错的!想不起来。”用一句偷懒的话,就把整个忏悔毁掉了,这是不正确的。
因为普贤菩萨在十大愿里有那么一句话,意思是:众生未尽,我的忏悔未尽;众生无有穷尽,我的忏悔无有穷尽。你想,普贤王菩萨因为外面有众生就忏悔无尽。我们呢,不光心外有众生,心里的众生更重要,更多。那我们为何不去忏悔呢?
所以我们必须去忏悔,无条件地去忏悔。只有我们认认真真地否定自己没有过失的想法,在这个基础上去忏悔,才能挖掘出内心深处那些错误的东西,才能深入。因为我们思惟还是个粗妄想,我们脑子的思惟实际上是个粗妄想,它看不到细的方面,甚至隐蔽的东西它也看不到。由于我们的习性,把一些粗的部分都忘掉了,何况再细的,那就差得更远了。所以我们应该知道,过失是存在的,这样我们就会认真地忏。这个办法非常好,以前跟大家讲过,就不多说了。
●恭敬经书
——恭敬经书,深入才是广闻,半句偈子都可以成佛,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正确地应用。
下一个问题:比如看经书时,不小心把经书掉在地上,应如何如法忏悔?经书如何放置?目前一般都放在床上,感觉不太恭敬,能否设一个书架,让大家把经书统一存放?
忏悔就是忏以前,悔以后,以后不再做。为什么经书要掉?就是我们的心对经书恭敬不到位。平时就有过分随便的意思,不是拿经书才有,只不过在拿经书的时候,虽然有一点尊重心,但是平时的随便心也起作用,所以才掉下来。应该忏悔,应该挖掘。就是因为自己平时没有深刻忏悔,所以不知道。经书掉地上了,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如果深刻地忏悔,就会挖掘出平时那种慢心,或没有恭敬心的这种思想,它表现在各个地方,不光在经书上。在经书上都这样,你想在别的地方更得这样。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
“经书如何放置?”经书不能放脚下,只能放头上,要恭敬。放在如法的地方,要放高,要高于你自己。
“目前一般都放在床上,感觉不太恭敬”,是这样。因为床是我们躺的,不光我们身体,还有其它的东西。如果需要放床上,上面要垫个东西才可以放,最好放在被子上。因为被子叠好了,放在被子上比较高,这样比较好。我们坐在床上,看还比较得劲。如果有经架那是最理想了。经书放在经架上,经架放在这个被子上,这样的话,这个位置正好。
“能否设一个书架,让大家把经书统一存放?”这个不好。为什么不好呢?因为寮房里不能设书架。我们现在就是知见太多,看得太杂。本来在发心居士阶段,就应该放下所有的知见。师父规定了一本书,那你就看一本书,你不要看多。今天看看这个大德开示,明天看看那个故事,后天就不知道跑哪去了,这不行。师父让看哪本书就看哪本书。而且书要放在自己的箱包里、香袋里,到时候需要拿出来就可以了。如果房间再设个书架,我们就像学者似的,又走到那条路上了。所以说有时候还不能不学,但是千万不要走到知见那条路上去。
我们为什么不能广闻?因为我们不会深入,所以你不能广闻。你必须学会深入了以后,再学广闻。你像蜻蜓点水似的,看一眼,好像什么都明白了,但转过身什么都忘了,也不往心上行。最后经书是看过了,但是一条也没记住,一条也没做。所以这个广闻哪,不光是指闻得多,广闻主要指的是深入,深入才能广闻,你不深能广吗,是不是?你走到门口,它绝对不会广,进了门,它才能广,这是一个道理。这个广不光是面积大,还包括深入的问题。所以说深入才是广,不在于你学多少,半句偈子都可以成佛,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够正确地应用。这个问题已经给大家讲了,就反闻闻自性,破除知见,从这下手。好,这个问题就解答完了。
●舍识用智
——我们要的是智慧,不是意识,是不设意识而产生的智慧,那才是我们的目标。
下一个问题:阿弥陀佛!修清净心分出家和在家修行的方法吗?什么是六道轮回?怎样理解?什么是意识?修行意识、做人意识、做设计意识一样吗?怎样理解心诚则灵?
修行是平等的。为什么有出家和在家?这个问题呀,出家是必由之路,在家是暂时的。在家修行是为将来出家做准备,在家只是个暂时的现象。有的年龄大了,有的身体不好,或有些因缘暂时没有放下,走不开。走不开是为了做什么呢?在家修行是为了以后再出家,今生出不了,来生再出。今生也得为来生出家做准备。
为什么有出家和在家?修行,出家才是正式修行,在家就像学校旁听生似的,还没入校呢,只是培养点善根而已。修行的方法,那就是戒定慧。戒定慧我们都知道,严持戒律,修定用这个反闻闻自性,这才可以。
“什么是六道轮回?怎样理解?”什么是六道轮回?说深了,这个面很广。有善恶之别,这个恶的有地狱、饿鬼、畜生,善的有人、修罗、天等六道。
怎样去理解?就是说我们念念都在六道里轮回,因为外面的一切境界,都是我们内心的显现。我们一念恶念,那就是地狱,就是饿鬼、畜生。有的说:“师父,我看不见。”你看不见不等于没有。不能说把“我看不见”就作为理由了,就认为它不存在,不是的,看不见是因为我们没有定力,没有智慧,所以发现不了。如果你有定力,有智慧,你就会发现,你念念都在变。
什么是六道的轮回?就是因为我们念的好坏、所做的事情就产生了六道的轮回。如果我们想不在六道里轮回,那就得按照戒定慧去修,反闻闻自性,这样才可以。这个六道轮回呀,不是说离我们很遥远,实际上就在我们眼前。只是我们自己不知道而已,是非常可怕的。当你一念起嗔恨心的时候,那就在六道里了,也可能就在地狱里,这是非常可怕的。当你一念善心的时候,你可能马上就在天堂里。有人说:“师父,我这个身没去。”你身没去,心可去了。这个心去,不是说有来有去那个“去”,是你心变了。
比如说我们大家在这个环境里,如果你起一念恶念,甚至起一念退道心,这个地方本来是明亮的,因为这一念马上就变成黑暗;本来是白色的,马上就变成黑的。只不过我们眼睛看不见而已,有个别人能有所感受。所以我们应该从念念里跳出轮回,这样才能在生命这个阶段跳出轮回。要是不念念跳出轮回,你想在这一期的生命中解决六道轮回的问题是不可能的。
“什么是意识?修行意识、做人意识、做设计意识一样吗?”就是这个用意念产生的识。比如说,我想修行的意识,“我想修行了”,产生了一种我想修行的这种动力。我们往往认为这是我们这个意识所起的作用,说:“这个是我的想法起的作用,是我想修行。”实际上是错误的。因为我们这个想法,它只是一种空相。虽然有想法,实际上它背后有个主体在支配它——因果,因果在支配它。比如堕落成苍蝇以后,它感到那个臭味就特别香,在它意识里那就是最好的东西,它受业力支配。我们同样也是,我们今天饿了,脑子马上就提供一个意识,说这个饭特别香。我们吃饱了,这时意识告诉我们,这个饭不能吃,再吃就要有病了。所以这个意识是不可靠的,必须把它空掉,只有不用这个意识,才能转智。我们要的是智慧,不是要意识。
我们不能自己去设计一个意识,来反复地提醒自己,要修行啊,要做人。我们应该有个更高的原则,要断一切意识。有人可能理解不了,说:“断一切意识?师父,那不走向断灭了吗?不就什么也没有了吗?”你要记住了,只有你什么意识都没有了,才会生起真正的慈和悲。慈和悲不是意识造成的,而是智慧。大家对这个应该很好地记住。要不记住,你想发慈悲心都是假慈悲心,因为…
《二〇〇六年为发心居士开示系列之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