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二〇〇六年为发心居士开示系列之一

  二〇〇六年为发心居士开示系列之一

  ◎妙祥法师讲述

  时间:二〇〇六年十一月十五晚

  地点:辽宁省海城大悲寺念佛堂

  听众:道场内男居士约三十多人

  执事:大众一起向上排班,顶礼法师三拜!

  礼佛一拜!大家坐下!

  ●坐禅须无念为宗

  ●发菩提心与行持

  ●观念本空

  今天趁着晚上的时间给大家讲一讲,解答一下大家提出的问题。好长时间都没跟大家讲了,本来应该是按照以前所讲的次序继续讲,但那个(以前提问题的纸条)没找到,等找到以后再接着讲。先讲大家新提的问题。

  因为这次讲的时间短,准备讲一个小时,所以今天讲就不用再做这个请法仪式了,主要因为请法仪式得做十来分钟,有时候耽误给大家讲的时间。

  ●坐禅须无念为宗

  ——修行要像木头一样,不要有任何思想,那就是正确的。

  第一个问题:阿弥陀佛,顶礼上妙下祥师父,今有弟子李居士、胡居士在此请法。

  一、师父写道:“一念不生,万法庄严。”见书上说:“坐禅时不要观空无念,落于无记。”

  先讲这个问题。这个观空啊,有的书上说:“坐禅不要观空无念,落于无记。”这种说法实际上是不正确的。虽有“无记”这一说,实际上我们做不到“无记”。“无记”和“一念不生”是两个概念。无记呢,是因为人有念,而创造了一个无记。是用念头创造了一个无记,并不是没念,这个它有区别。所以有人说不要观空,不要无念,这种说法本身就是不正确的。佛法有三法印,就是说,第一个是观空,第二个观无常,第三个观无我。这是三法印,如果符合三法印就是佛法,不符合三法印就不是佛法。所以他说不要观空、无念,这都是不正确的。

  “落于无记”,无记在修行中是一个过程。由于我们执著了这个“没有念”,而把念头转向一个无念,实际上并不是没念,而是有念,是用念做出了一个无念的意识才叫“无念”,那种做法是不正确的。另外呢,也不要怕,修禅你不要考虑“我堕落无念里了,堕落无记里了”,不要考虑这个问题。

  黄檗禅师在《传心法要》里就谈到这个问题。他说“要向木头去”,就是说,你修行就要像木头一样,不要有任何思想,那就是正确的。我们有时候往往就被这个所谓的书和开示转了。说“别堕无念,别落无记”,我们连无记的边都不靠呢!最后还没等修呢,就不修了,这就是一大弊病。

  所以这个问题不光你们提出来,还有别的寺院的师父也提出来,一坐禅就怕堕落无记。现在这个流毒甚深,整个阻挡了修禅定,也阻挡了正确的修行。实际上说这种话的人往往都是不让你修禅定,他并不是赞成修禅定,说禅定里有一个无记,我们怎么来对治,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他不是这个目的,他的目的就是不让你修,所以你不能上这个当。

  我们应该观空,应该无念,而且不要管它无记不无记的,只管往前修。就像小孩似的,走道的时候摔个跟头,那你不能因为摔个跟头就不走了,是不是?就因为不断地摔跟头,才能不断地前进,最后长大了,会走路了,甚至会跑了,这都是一个道理。修行要一念不生,这才是我们回家的路程,只有一念不生,才能找到我们真正的家,才能找到真正的佛,这是唯一的办法,没有第二个办法。包括念佛也好,还是修禅定、修密,都是为它服务的。一切的方法都是为了达到一念不生,只有一念不生,才能见到我们的自性。

  为什么我们不能见到自性?就是因为我们有念,有念就有生死,只有无念我们才能了脱生死,只有无念才能见到我们的本性。也就是说,“念”就是五阴区,有念就有了五阴,有了五阴就有了遮挡,有了遮挡我们就不能见性。要想见性,就要去掉五阴区。怎么去五阴区?就是无念。所以说,“一念不生”是一个总的修行法门,也是入门。说“一门深入”,只有你一念不生才能入这个“门”,这个门只有这种方法才能进入。

  有的可能说:“师父,我们念佛能不能进去?”你念佛只是方法,必须达到一念不生。说:“师父,不是啊,我们有时候念“念佛三昧”。”三昧是什么意思?就是念不生,念不生叫三昧。他说虚空都是声音,到处都是声音。是你不打妄想了才有这种现象,也是念不生了才有这种现象。修密也是这样,这是总的钥匙。

  所以说,“一念不生,万法庄严”。万法庄严是什么意思?就是万法归一。只有这时候才能看到万事万物的本体是什么,才恢复它的清净,这才能了知世间一切万事万法都是幻境,都没离开自心,这叫“万法庄严”。

  ●观念本空

  ——我们的知见就是无明,你不去掉知见,就不可能破无明。

  第二个问题:弟子业障重,妄想从来没有停过。早课诵咒时一直观阿弥陀佛,到“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之后又观韦陀菩萨;走路时,以前参“念佛是谁”,现在又观阿弥陀佛。有时无念好比登天,很矛盾,弟子愚昧,请师父开示。

  妄想没有停过,这是正常的。因为我们达不到一念不生的时候,这个妄想它不可能停。必须有了定力,这时妄想才能停。什么时候停?也就是一念不生的时候才能停。在没有达到那之前,妄想就没有停过,但是妄想它有强有弱。

  当我们念佛的时候,或我们念韦陀菩萨也好,或参“念佛是谁”的时候,实际上妄想已经在减弱,它已经不是原先的那种气势了。原先你在没有做这些的时候,那妄想气势汹汹,根本就察觉不出来你有妄想。就像没学佛的人说:“我没学佛时没有妄想,学佛以后,怎么妄想多了?”没学佛的时候,为什么没发现你自己有妄想?因为妄想发现不了妄想。就好像贼他不知道自己是贼,他还以为自己挺好。当他有了觉悟的时候,才知道:啊,我过去做错了,这个方法是不对的,不能偷人家东西。

  所以发现自己有妄想也是这样。当我们修行了以后,不管是念佛、参禅还是诵咒,这就是我们逐渐地发现了妄想。能发现妄想,就说明这个妄想在减慢,而且不是它“独家经营”了,是我们有了觉悟,有了观察能力,已经和它逐渐地分家,甚至形成了对立的矛盾。有时候越观察这个思想越生气,一看:“这妄想总没完没了的,一会儿又打妄想。”实际上不是坏事,这是你的发现能力越来越强,越知道妄想的害处,也知道妄想落到哪个地方。如果你这都察觉不出来,那就没法修了。察觉出来,正是我们修行的好时候,这说明我们在进步。

  有的人就不是,一看妄想起来他就起烦恼了。他认为起烦恼是因为没修好。他不知道起烦恼正是修行必然的一种结果。就像拔河似的,要争夺过来,互相就要拉锯,他往那头拔,你往这头拔,互相要拔,累得筋疲力尽。这时候也正说明我们在和妄想作斗争,已经有了作斗争的能力。

  所以说,实际上本来是好事,但是我们就给当成是妄想已经越来越大了,比以前还多。所以你上当受骗,心情低落,最后参禅也不参了,说我去念阿弥陀佛吧;念阿弥陀佛,念一念也不念了,说我去打坐吧,打会儿坐还不行,说:“算了,我去干活吧!”那你就吃亏了,就上当了。所以说这个地方一定要认识,起烦恼不是坏事,是因为你修行了,有了觉悟,才发现了烦恼,这是觉悟的一个过程。所以说烦恼就是菩提,你发现了烦恼,就逐渐地转向菩提。

  不是“无念好比登天”,什么事情都是一步一步地做。当我们往前走,没有到目的地的时候,我们就得不停地走,即使还差一步,你还得走。你不能说,我怎么天天走啊,快到目的地我就不用走了,我就飞起来了。这不可能的,你还得走。当你走完最后这一步的时候,就到家了。就像吃饭似的,当我们没吃饱之前,要左一口右一口地吃,到最后那一口的时候,你还得咽下去,完了才吃饱。

  它不是说我修一点,马上就能有很明显的改变,不是这样。有没有呢?有一些境界。如果你要发现有很多境界的时候,或者你在这里已经生起欢喜心的时候,你恐怕也就走不动了。就像人走道似的,到这个公园一看挺好,瞅一瞅,看一看,当你一看的时候,实际上脚步就停下了,已经留恋在这个地方,走不动了。当我们走这条路的时候,应该无所顾虑,任何好的东西都不留恋。甚至见到佛菩萨给我们摩顶授记,也一概不理,甚至天上飘花,甚至自己飞起来,或是突然从这屋穿出去了,这墙壁也能过去了……任何境界都不能去理它,就像没有发生一样,也就是像禅宗讲那句话,“魔来魔斩,佛来佛斩”。一切不住,你这才能往下修。如果你生起一念,“哎呀!太好了,我是不是已经证到哪个果位了?”完了,你有这一念,你就完了,也就停止不前了。

  这些毛病最容易发生在什么样的人身上呢?就是老学佛人身上。学了几年佛了,这个知见越来越重,追求的心越来越强烈,恨不得把地挖个洞,也得找出点什么,证明我在修,他有这个心。实际上这个心就是一种魔道。不能有这个心,应该去掉所有的知见,就像从来没修过一样勇猛地前进。不要怀疑,不要留恋,就是一个劲往前走,这样达到无念就非常容易。

  我以前参“念佛是谁”,那是参了几个月?三个多月的时候,上体下清老和尚问我:“你参得怎么样了?”我说:“不行啊。”“哎呀!这用不着三个月啊,那么长时间啊!几天不就行了吗,你看参那么长时间。”给我说得挺不好意思。老和尚的意思就是说修行是很快就能到家的。我们为什么不到家?就是我们那个知见在起作用。我们学习佛法了,以为懂得很多,你不知道,懂得很多正是障你道的地方。所以《楞严经》讲“知见立知无明本”。说:“这个东西啊,我明白,这个东西我知道,你讲的东西啊,我也清楚。”完了,你这就是无明。

  为什么说它是无明?因为这是分别心,因为你有这种东西就不会前进,就会原地踏步,不能走了。所以说,修行中不能有任何的知见存在。为什么让你们看经不要看那么多?要…

《二〇〇六年为发心居士开示系列之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