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〇六年爲發心居士開示系列之一
◎妙祥法師講述
時間:二〇〇六年十一月十五晚
地點:遼甯省海城大悲寺念佛堂
聽衆:道場內男居士約叁十多人
執事:大衆一起向上排班,頂禮法師叁拜!
禮佛一拜!大家坐下!
●坐禅須無念爲宗
●發菩提心與行持
●觀念本空
今天趁著晚上的時間給大家講一講,解答一下大家提出的問題。好長時間都沒跟大家講了,本來應該是按照以前所講的次序繼續講,但那個(以前提問題的紙條)沒找到,等找到以後再接著講。先講大家新提的問題。
因爲這次講的時間短,准備講一個小時,所以今天講就不用再做這個請法儀式了,主要因爲請法儀式得做十來分鍾,有時候耽誤給大家講的時間。
●坐禅須無念爲宗
——修行要像木頭一樣,不要有任何思想,那就是正確的。
第一個問題:阿彌陀佛,頂禮上妙下祥師父,今有弟子李居士、胡居士在此請法。
一、師父寫道:“一念不生,萬法莊嚴。”見書上說:“坐禅時不要觀空無念,落于無記。”
先講這個問題。這個觀空啊,有的書上說:“坐禅不要觀空無念,落于無記。”這種說法實際上是不正確的。雖有“無記”這一說,實際上我們做不到“無記”。“無記”和“一念不生”是兩個概念。無記呢,是因爲人有念,而創造了一個無記。是用念頭創造了一個無記,並不是沒念,這個它有區別。所以有人說不要觀空,不要無念,這種說法本身就是不正確的。佛法有叁法印,就是說,第一個是觀空,第二個觀無常,第叁個觀無我。這是叁法印,如果符合叁法印就是佛法,不符合叁法印就不是佛法。所以他說不要觀空、無念,這都是不正確的。
“落于無記”,無記在修行中是一個過程。由于我們執著了這個“沒有念”,而把念頭轉向一個無念,實際上並不是沒念,而是有念,是用念做出了一個無念的意識才叫“無念”,那種做法是不正確的。另外呢,也不要怕,修禅你不要考慮“我墮落無念裏了,墮落無記裏了”,不要考慮這個問題。
黃檗禅師在《傳心法要》裏就談到這個問題。他說“要向木頭去”,就是說,你修行就要像木頭一樣,不要有任何思想,那就是正確的。我們有時候往往就被這個所謂的書和開示轉了。說“別墮無念,別落無記”,我們連無記的邊都不靠呢!最後還沒等修呢,就不修了,這就是一大弊病。
所以這個問題不光你們提出來,還有別的寺院的師父也提出來,一坐禅就怕墮落無記。現在這個流毒甚深,整個阻擋了修禅定,也阻擋了正確的修行。實際上說這種話的人往往都是不讓你修禅定,他並不是贊成修禅定,說禅定裏有一個無記,我們怎麼來對治,怎麼解決這個問題,他不是這個目的,他的目的就是不讓你修,所以你不能上這個當。
我們應該觀空,應該無念,而且不要管它無記不無記的,只管往前修。就像小孩似的,走道的時候摔個跟頭,那你不能因爲摔個跟頭就不走了,是不是?就因爲不斷地摔跟頭,才能不斷地前進,最後長大了,會走路了,甚至會跑了,這都是一個道理。修行要一念不生,這才是我們回家的路程,只有一念不生,才能找到我們真正的家,才能找到真正的佛,這是唯一的辦法,沒有第二個辦法。包括念佛也好,還是修禅定、修密,都是爲它服務的。一切的方法都是爲了達到一念不生,只有一念不生,才能見到我們的自性。
爲什麼我們不能見到自性?就是因爲我們有念,有念就有生死,只有無念我們才能了脫生死,只有無念才能見到我們的本性。也就是說,“念”就是五陰區,有念就有了五陰,有了五陰就有了遮擋,有了遮擋我們就不能見性。要想見性,就要去掉五陰區。怎麼去五陰區?就是無念。所以說,“一念不生”是一個總的修行法門,也是入門。說“一門深入”,只有你一念不生才能入這個“門”,這個門只有這種方法才能進入。
有的可能說:“師父,我們念佛能不能進去?”你念佛只是方法,必須達到一念不生。說:“師父,不是啊,我們有時候念“念佛叁昧”。”叁昧是什麼意思?就是念不生,念不生叫叁昧。他說虛空都是聲音,到處都是聲音。是你不打妄想了才有這種現象,也是念不生了才有這種現象。修密也是這樣,這是總的鑰匙。
所以說,“一念不生,萬法莊嚴”。萬法莊嚴是什麼意思?就是萬法歸一。只有這時候才能看到萬事萬物的本體是什麼,才恢複它的清淨,這才能了知世間一切萬事萬法都是幻境,都沒離開自心,這叫“萬法莊嚴”。
●觀念本空
——我們的知見就是無明,你不去掉知見,就不可能破無明。
第二個問題:弟子業障重,妄想從來沒有停過。早課誦咒時一直觀阿彌陀佛,到“南無護法韋陀尊天菩薩”之後又觀韋陀菩薩;走路時,以前參“念佛是誰”,現在又觀阿彌陀佛。有時無念好比登天,很矛盾,弟子愚昧,請師父開示。
妄想沒有停過,這是正常的。因爲我們達不到一念不生的時候,這個妄想它不可能停。必須有了定力,這時妄想才能停。什麼時候停?也就是一念不生的時候才能停。在沒有達到那之前,妄想就沒有停過,但是妄想它有強有弱。
當我們念佛的時候,或我們念韋陀菩薩也好,或參“念佛是誰”的時候,實際上妄想已經在減弱,它已經不是原先的那種氣勢了。原先你在沒有做這些的時候,那妄想氣勢洶洶,根本就察覺不出來你有妄想。就像沒學佛的人說:“我沒學佛時沒有妄想,學佛以後,怎麼妄想多了?”沒學佛的時候,爲什麼沒發現你自己有妄想?因爲妄想發現不了妄想。就好像賊他不知道自己是賊,他還以爲自己挺好。當他有了覺悟的時候,才知道:啊,我過去做錯了,這個方法是不對的,不能偷人家東西。
所以發現自己有妄想也是這樣。當我們修行了以後,不管是念佛、參禅還是誦咒,這就是我們逐漸地發現了妄想。能發現妄想,就說明這個妄想在減慢,而且不是它“獨家經營”了,是我們有了覺悟,有了觀察能力,已經和它逐漸地分家,甚至形成了對立的矛盾。有時候越觀察這個思想越生氣,一看:“這妄想總沒完沒了的,一會兒又打妄想。”實際上不是壞事,這是你的發現能力越來越強,越知道妄想的害處,也知道妄想落到哪個地方。如果你這都察覺不出來,那就沒法修了。察覺出來,正是我們修行的好時候,這說明我們在進步。
有的人就不是,一看妄想起來他就起煩惱了。他認爲起煩惱是因爲沒修好。他不知道起煩惱正是修行必然的一種結果。就像拔河似的,要爭奪過來,互相就要拉鋸,他往那頭拔,你往這頭拔,互相要拔,累得筋疲力盡。這時候也正說明我們在和妄想作鬥爭,已經有了作鬥爭的能力。
所以說,實際上本來是好事,但是我們就給當成是妄想已經越來越大了,比以前還多。所以你上當受騙,心情低落,最後參禅也不參了,說我去念阿彌陀佛吧;念阿彌陀佛,念一念也不念了,說我去打坐吧,打會兒坐還不行,說:“算了,我去幹活吧!”那你就吃虧了,就上當了。所以說這個地方一定要認識,起煩惱不是壞事,是因爲你修行了,有了覺悟,才發現了煩惱,這是覺悟的一個過程。所以說煩惱就是菩提,你發現了煩惱,就逐漸地轉向菩提。
不是“無念好比登天”,什麼事情都是一步一步地做。當我們往前走,沒有到目的地的時候,我們就得不停地走,即使還差一步,你還得走。你不能說,我怎麼天天走啊,快到目的地我就不用走了,我就飛起來了。這不可能的,你還得走。當你走完最後這一步的時候,就到家了。就像吃飯似的,當我們沒吃飽之前,要左一口右一口地吃,到最後那一口的時候,你還得咽下去,完了才吃飽。
它不是說我修一點,馬上就能有很明顯的改變,不是這樣。有沒有呢?有一些境界。如果你要發現有很多境界的時候,或者你在這裏已經生起歡喜心的時候,你恐怕也就走不動了。就像人走道似的,到這個公園一看挺好,瞅一瞅,看一看,當你一看的時候,實際上腳步就停下了,已經留戀在這個地方,走不動了。當我們走這條路的時候,應該無所顧慮,任何好的東西都不留戀。甚至見到佛菩薩給我們摩頂授記,也一概不理,甚至天上飄花,甚至自己飛起來,或是突然從這屋穿出去了,這牆壁也能過去了……任何境界都不能去理它,就像沒有發生一樣,也就是像禅宗講那句話,“魔來魔斬,佛來佛斬”。一切不住,你這才能往下修。如果你生起一念,“哎呀!太好了,我是不是已經證到哪個果位了?”完了,你有這一念,你就完了,也就停止不前了。
這些毛病最容易發生在什麼樣的人身上呢?就是老學佛人身上。學了幾年佛了,這個知見越來越重,追求的心越來越強烈,恨不得把地挖個洞,也得找出點什麼,證明我在修,他有這個心。實際上這個心就是一種魔道。不能有這個心,應該去掉所有的知見,就像從來沒修過一樣勇猛地前進。不要懷疑,不要留戀,就是一個勁往前走,這樣達到無念就非常容易。
我以前參“念佛是誰”,那是參了幾個月?叁個多月的時候,上體下清老和尚問我:“你參得怎麼樣了?”我說:“不行啊。”“哎呀!這用不著叁個月啊,那麼長時間啊!幾天不就行了嗎,你看參那麼長時間。”給我說得挺不好意思。老和尚的意思就是說修行是很快就能到家的。我們爲什麼不到家?就是我們那個知見在起作用。我們學習佛法了,以爲懂得很多,你不知道,懂得很多正是障你道的地方。所以《楞嚴經》講“知見立知無明本”。說:“這個東西啊,我明白,這個東西我知道,你講的東西啊,我也清楚。”完了,你這就是無明。
爲什麼說它是無明?因爲這是分別心,因爲你有這種東西就不會前進,就會原地踏步,不能走了。所以說,修行中不能有任何的知見存在。爲什麼讓你們看經不要看那麼多?要…
《二〇〇六年爲發心居士開示系列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