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查《我們真正的歸宿》讀書會
釋果燈/文
阿姜查(Ajahn Chah Phothiyan, 1918-1992),是當代泰國最受尊崇的禅師之一。他在受學六年正規的寺院教育以後,便開始尋師訪道的修行旅程。起初,他追隨數位寮語系統的禅師,過著傳統的叢林苦行生活。1948年,他參訪泰國最具影響力的頭陀行者阿迦曼(Ajahn Mun, 1870-1949)。阿迦曼對他說:「如果看到在內心生起的每件事物,當下便是真正的修行之道。」這句話使阿姜查茅塞頓開,得到了決定性的啓發。往後幾年,阿姜查經常在野獸出沒的森林或墳場中修行,以便克服對死亡的恐懼,並洞察生命的真谛。
1954年,他受邀回故鄉弘法,追隨他的弟子愈來愈多,巴蓬寺及其分院就這樣一座座地被建立起來。1992年,阿姜查與世長辭。他的葬禮有近百萬人參加,其中包含泰王和泰後。今日,他的影響遍及全球,有兩百多座分支寺院,擁有許多國際知名的傑出弟子。
阿姜查生前所開示的法語,陸續被弟子們記錄下來,首先翻爲英文,隨後又譯成中文,在臺灣流通很廣。到目前爲止,有關的阿姜查開示,幾已全部譯成中文,如:《我們真正的歸宿》、《以法爲贈禮》、《森林裏的一棵樹》、《爲何我們生于此》、《靜止的流水》、《甯靜的森林水池》、《心靈的資糧》、《阿姜查的禅修世界──戒、定、慧》等。
阿姜查出身泰國佛教,受過巴利語系佛教的洗禮,他的開示自然充滿無常、苦、空、無我和緣起中道等典型的《阿含》教義,以及嚴持律法、勤習念處的南傳道風。盡管如此,他所開示的法義,相當活潑開放、圓融而富于彈性,不像一般錫、緬禅師那麼保守。(以上參如石法師〈阿姜查語錄之止觀解析與禅宗會通〉)
阿姜查的開示語中,最經典的、最動人心旌的,往往不是長篇大論的理論分析,而是隽永的比喻,貼切易懂,又直搗凡夫最難以接受的盲點。人性的弱點,在阿姜查的法眼裏,毫無躲藏的空間,偏偏又如此窘迫無奈,在阿姜查的法語開示中,一再地被「溫柔」觀照,說到底,看得穿,就是我們必須先徹徹底底承認凡夫身體裏,充滿了毒蛇、汙穢,凡夫的心可笑得像只猴子,整天攀東緣西,還把東西當作寶貝!
阿姜查的修行方法特色之一,就是看起來很簡單,但是,作起來比登天還難,這是因爲我們拒絕對自我殘忍,不願面對自我的真面目,天天東閃西躲,還給自我無數的理由。不過,藉由讀書會的分享和同學間的互相規勸,每個人都具有阿姜查的法眼,可以互相幫助看清彼此,面對真相,面對問題的症結,如此一來,那個沒有叁毒(貪瞋癡)的凡夫,就無法再寄生于自我的觀念,從而逐漸接受平凡,接受不圓滿,接受因果的公平性,在雜染的煩惱挫折中,體會生命過程的清淨甘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