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人心假立的。過去認爲是一種美德,而到如今會認爲很迂腐;過去認爲卑鄙下流的事,到了今天卻認爲很潇灑;過去認爲這樣的服飾發型、裝點打扮像魔鬼,今天卻認爲很酷,這都是人的心態在變。
人們崇拜的對象也一直在改變。比如過去樹立一個勞動模範,大家都去學“勞模”,後來又樹“標兵”,之後是科學家,現在是追逐明星、偶像。所以隔了幾十年,老祖母和小孫女根本沒辦法溝通,觀念完全不同,其實都是假立的。當然,在假立中還是存在很多差異,有好有壞,有利有弊,需要善加辨別。但此處的要點是:自己的心如何假立,心前就如何顯現。
《入中論》雲:“有情世間器世間,種種差別由心立,經說衆生從業生,心若滅者業非有。”有情世界中的無量差別,並不是無因無緣,而是依著緣起的差別而顯現。緣起就在各自的心上,以心的習氣不同,而假立種種有情。器世界從風輪至天宮之間的萬相,也是由有情的同業習氣而假立。經雲:“隨有情業力,應時起黑山,如地獄天宮,有劍林寶樹。”因此,如何認識緣起呢?應當認識:種種的差別都是由心而成立,萬法都是依于自心而現起。
無論有情世間或器世間,其中的種種差別,都是由心造作而成立。經中說,衆生都是業力所生,而業唯是自心所造;心一旦滅了,業就不會有。無論善業或惡業,都是以自己的心造作的,沒有心就不會造業。否則,應成桌子也會造業,也有下地獄或上天堂等。
以心造業時,依著心上緣起的差別,即內心的動機、狀態等差別,可以將所造的業分成福業、非福業、不動業,或者有漏業、無漏業等等。這千差萬別的業都是由心造作而來。種種的業,程度上有輕重,時間上有長短,心量上有大小,心態上有是否執著我、是否執著法,動機上有以利他爲主、以自利爲主,所緣境上有對叁個人做、對一萬個人做等等,這一切都是由自己的心顯現的。由于心上可以區分出無數的差別,所以業就有無數的差別。
由于業有無數的差別,就造成了有情世間的無量差別。比如僅僅一個殺業,去分析的話,都有很多的差別;正是由于這些差別,就造成了十八地獄、五百地獄、一百地獄等各種各樣的地獄。觀察旁生:飛禽走獸,各種各樣的相貌、形態、生活習性等,這些果報上的差異是因爲因地所造的業不同,而造業不同又是由于心態的差別。
一切唯心造,《華嚴經》說:“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心雖無形無相,但不可輕忽,認爲只是起一個心念,無關緊要。這只是自己看不到緣起微細之處。每天從早到晚,無論說話、辦事、待人接物,都會生起各種各樣的心念。修行就是要把這個心修好,每一念心都用好、用對,不雜絲毫不善。這樣,果報就很殊勝。
所以,有情世界裏的差別完全是依著緣起的差別而顯現。否則就不平等:爲什麼他是那樣的現相,而我是這樣的現相?爲什麼此方是這種境相,而彼方又是那種境相?諸如此類的問題,一旦認識了緣起就會迎刃而解。因爲緣起上有差別,所以顯現上就有差別。具足這樣的緣起,就這樣顯現;具足那樣的緣起,就那樣顯現。
再歸攝起來,緣起在哪裏呢?其實,內外器情無量無邊的顯現,都是從自心變現出來的,緣起就在各自的心上,這就切中要點了。以心上熏的習氣不同,會變現出各種各樣的有情相。比如以心上貪嗔、善惡等種種的習氣,會顯現虎、狼、獅子、阿修羅、各種餓鬼、六重欲界天以及色界天、無色界天的天人等等,十方世界裏無量種類的有情。就連一個身體裏也都有很多的細菌和寄生蟲。有情的種類,可以歸納爲胎、卵、濕、化四生,或叁界、六道;展開來說,則無量無數。
心的力量不可思議。比如過去在印度鹿野苑,有個婦女把自己觀想成老虎,最後真的現出老虎的相,全城的人都嚇得狂奔亂跑。外道觀想虛空有阻礙,觀想成功時,確實他就走不過去。由此可知:心可以變現出萬法。無數有情,無數種的身體差別,都是由各自的心現起的。心如是地造業,如是地熏習,就如是地變現出身體、器界。所以,以心的力量,造成一切有情世間。
器世界從風輪[5]至天宮之間的萬相,也是由有情的同業習氣而假立。
器世界從風輪到天宮之間各種各樣的境相,一一都是隨心上的因緣而現起。現在我們生活在人間,由于有同業習氣,所以共同見到同樣的器世界,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等。這些器界的萬相並不是心外的存在。如果是心外的存在,爲什麼在聖者定中不顯現呢?所以只是迷夢般的顯現。只要有輪回的迷夢,就還有這樣的顯現;等輪回的迷夢完全消盡,這些影像會全部消失。所以說:“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經雲:“隨有情業力,應時起黑山,如地獄天宮,有劍林寶樹。”
隨著業力因緣成熟時,當時就會變現出器世界,有地獄、天宮、劍林、寶樹。此處,地獄裏的劍葉林表示苦境界,天宮中的寶樹表示樂境界。總而言之,一切苦樂境界都是由善惡業力所現,而一切善惡業力都是由自心的習氣集起。比如,對待同一個人,如果討厭他而生嗔恚心,以此心態將來就會顯現惡趣恐怖的境界。可是心一轉,把他觀成悅意相而生慈悲心,以此心態將來又會顯現很美好的境界。所以,我們的命運就是在這一念心的狀態上分判,上升或下墮由當下的一念心態決定。所以在緣起上,決定不能錯亂,錯亂因果緣起將來會吃盡苦頭。因此,時時都要把心往善的方面轉。
總之,怎麼來認識緣起呢?就是要認識到:種種差別由心建立,萬法依心而起。從因上說,當下的這念心就是未來的緣起。
一切內外緣起的安立,按究竟來說,都只是依于衆生各自心前如是顯現的這一根據,而安立此者彼者,此外無其它道理,因此稱爲“依心而假立”,即僅僅是依心而假立,沒有另外的自性可得。其理由是:以勝義理審察時,不必說實有,連顯現的這一分也不可得;而不作審察時,分別心前只有一個顯現。對這樣無自性的同時而顯現的緣起,觀待世間的顯現性而言,可以說以名言正量成立。
安立內外緣起的依據唯一是各自心前有這樣那樣的顯現。離開自己一念心的顯現,就沒有什麼可談的了。
比如,說:“我的命運好苦啊”,是指心前顯現的果報非常難以承受,這樣的苦相以過去的因緣而現起。又說:“我現在恨死了、愛瘋了”,這一念又是造成未來果報的緣起。所謂自身上的緣起就是如此。
我們關注的是生命問題,所謂的緣起不外乎是兩方面:一、心前如是的顯現叫做果,這是由過去的心造業而來。過去的心如何造作,今生就變現出何種果相。受福,是由過去行善而來;遭禍,是由過去造惡而來。二、當下的心態如何,又決定了未來會變現出何種果相。
離開自己當下這一念心,還有什麼緣起呢?這最現實不過了。外太空某個星球上的境界,在自心前絲毫未顯現,因而不必考慮。當下在自己的境界裏如是如是地顯現,這就是自己心上的緣起,只是以“自心前如是顯現”這一點作爲根據。
比如,自己現在心裏很煩惱,就不能說很安樂,心上出現的是未來受苦的業;或者現在心裏有信心、慈悲心,就不能說是惡心,以此將來會得大利益。只是以“心前如是顯現”的這個根據,來安立此者彼者。
從因上判斷,這是地獄的因、餓鬼的因、旁生的因,還是修羅的因;或者是升天的因,還是做人的因;或者是生淨土的因,還是生穢土的因,像這樣每一個因都可以有緣起上的安立,這就叫緣起律。
究竟而言,只是根據自己的心是如是顯現,而安立此者彼者,這就叫名言中的安立。名言中因果上的無量差別相,以及體性、作用等上的無量差別相,都是在心上安立的。比如,自己能不能往生極樂世界,能不能獲得暇滿人身,能不能成就修行,全看自己當下內心狀況如何。這一天有沒有攝取到人生大義,還是看自己的心。可以算一筆賬:我今天到底造了多少身口意的惡業,多少生死的業,以及多少解脫的業,多少趣向大乘的業,多少背塵合覺的業。就按內心的顯現來給自己打分。自己的業因是什麼,內心的狀態如何,就決定自己的果報是什麼。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其他的了,所以說:“唯一以心假立,沒有另外的自性可得。”
爲什麼這一切內外緣起究竟歸結在“依心而假立”上,完全以心前的顯現爲判斷的根據呢?心認識萬法時有兩個層面:不以勝義理觀察的時候,有山、有河、有人、有貪、有嗔等,心前的顯現就是如此;而如果以勝義理對這些法一一審察,即是在抉擇萬法的實相,已經落在勝義中,此時連顯現也是沒有的,不能承許有山、有河、有人等,名言中的顯現無法安立。
不作審察的時候,分別心前只有一個顯現,對這樣無自性而顯現的緣起,觀待世間的顯現而言,可以說以名言的正量成立。在衆生的分別心前,的確是如是相、如是作用,這是以衡量名言的正量可以成立的。
因此,自宗的觀點爲:既是以心假立,也是名言正量成立,二者根本不相違,名言的究竟真實性就只是這一點而已,不必過分的耽著。
這說到了兩方面,一來完全只是依心假立,沒有什麼實法,二來又是以名言的正量可以成立它,兩者根本不相違。
比如做夢,夢見一只老虎,這是以夢心假立的,並不是真有一只老虎跑進夢裏。夢中的老虎現了胖乎乎的相,還面帶微笑。以衡量名言的正量來看,連佛來觀察他的夢境,也確實是出現了一只笑眯眯的胖老虎。剛看到時很害怕,再看老虎在對自己笑,也就放心了。這樣的心識狀態用名言正量審查,也確實是如此。觀察一下他的心髒:最初跳得很厲害,後來緩和下來。夢境裏的確有這些相狀和作用。
自心前所顯現的器情萬法,也是以心假立,如同夢境。一方面是假立的,不是真實成立;另一方面以觀察名言的正量來看,成立各自都持有自己的相,二者不會相違。
又比如,那個怨家過來了,“怨家”確實也只是自己的心假立的,因爲:對他媽媽來說,那是寶貝兒子,而我認爲他是怨家。以觀察名言的正量來審查,“怨家”是成立的。當時自己心前的確現了怨家的相。作用呢?當時自己非常惱恨,心跳加速、血液沸騰、呼吸急促,思想念頭和全身細胞的狀態,都一一落在緣起規律中,落在顯現中。是假立,同時又會顯現,這並不矛盾。因爲名言究竟的真實性就只是“唯識”這一點,不必要過分的耽著,只是心裏現的一幕假相而已。
以上總體解釋了如何將緣起歸攝在自心上來領會。
[1] 人:補特伽羅的簡稱,包括六道凡夫以及聲聞、緣覺、菩薩、佛四聖,即十法界一切有情。
[2] 攀緣:心緣在境上妄計,如猴子左攀右緣般。
[3] 十二緣起有多種诠釋方式,如“叁世二重因果”、“二世一重因果”、“一念十二緣起”等,此處依“叁世二重因果”方式解釋。
[4] 作者:同“作法”,指所作的法,即因緣造作出來的法。
[5] 風輪:指器世界的最下底。器世界最初形成時,先于虛空上生風輪,後于風輪上生水輪,水輪上生金輪,由此漸生須彌四洲。
《中觀綱要(智圓法師)》全文閱讀結束。